新浪财经

中欧EMBA:从最早到最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6:51 新浪财经

  

中欧EMBA:从最早到最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来源: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

  2007年,中欧EMBA课程《金融时报》全球排名第23位、独立品牌课程名列第15位,EQUIS为期五年的续认,招生规模雄居全球之首……无论在招生规模还是提升质量方面,中欧EMBA项目都在用非常杰出的成绩单阐释新的辉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成为众多优秀管理人士的摇篮。”11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四届中欧工商峰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专门提到了中欧。此时也正值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三十所大学开办EMBA五周年之际。

  难能可贵的是,卓著的成绩与殊荣并没有让这所中国最早引入EMBA课程的商学院领导者固步自封,他们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中欧在全球市场上的师资竞聘能力,如何提升中欧在快速发展的中国金融领域的研发能力,如何使中欧迈向全球最顶尖商学院的目标走得更快更稳”。

  11月29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细说中欧EMBA如何从“最早”到“最好”。

  访谈:

  经济观察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1995年5月率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EMBA课程。在中欧EMBA创立之初,您怎么看待当时EMBA的市场需求?

  张维炯:EMBA刚刚开始的时候,在中国市场还比较陌生,很多人对EMBA根本不了解。那时候我们对MBA的了解也是刚刚开始,所以刚开始做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我们国内的企业家们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说EMBA市场应该是很大的。

  经济观察报:经过12年的积累,中欧EMBA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您如何评价发展迅猛的中国EMBA市场?

  张维炯:我先作一个比较,国内现在真正有名的商学院只有几所,最早开办EMBA的我们也不过十几年历史。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不到,他们的商学院却有一千多个,出名的商学院达到200多所,其中沃顿有100多年,哈佛也有近100年。

  我们国内的情况,从1949年以后到80年代前基本没有工商管理教育,工商管理教育从80年代初开始启蒙,而真正提出MBA则是90年代的事情了。90年代初我们有9所试验院校培养的MBA也就不到1000人。所以在国内很多企业的老总,既没有通过工商管理培训,如果脱产学习也不是很现实,这是国内EMBA市场那么火爆的一个原因。

  此外,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随着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企业管理者更上一层楼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怎么做得更好,需要什么途径学习先进经验,这就是对我们商学院的需求。所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发展得越好,企业做得越好,对工商管理教育的需求越高,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国内的EMBA市场也会越来越火爆。

  经济观察报:看起来您非常愿意与国外商学院作比较,那么您觉得与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像哈佛、沃顿这样的商学院比较中欧有没有什么差距?在国内商学院EMBA项目的竞争过程当中,中欧又是凭借什么样的优势和特色脱颖而出?

  张维炯:优势和特色,非常鲜明的就是我们的国际化。中欧是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合作建立的,双方一起运作,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产物。无论是教授的招聘、学生的招生,还是我们的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国际化。

  作为中、欧双方政府合作的一个学校,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给我们的政策特殊,把我们看成一个教育特区,所以我们有些体制比较有利,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或者说特色。

  但是和世界一流商学院相比,我们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比如我们教授的人数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教授人数只有49人,而哈佛和沃顿都超过200人,而且这些教授在整个世界的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管理思路上面的创造力和影响力都是非常地卓著。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劣势只是教授的数量,而不是教学质量,我认为我们中欧目前的教学质量,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的商学院相比。这也是中欧能够在国内EMBA市场中脱颖而出的突出优势。

  经济观察报:2005年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中欧未来十年的目标定在研究与教学并重,中欧事实上很早就已经把研究放到了商学院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位置之一,能介绍一下中欧在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吗?

  张维炯:美国好的商学院一定是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尤其是排名前50的学校。因为杰出的商学院一定要创造知识,然后才能传播知识。

  在中国,我们首先是传播知识,然后要创造知识,而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创造知识这样一个阶段,所以一定是把研究和教学并重。这两年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学院今年新建了五个研究机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欧-浙大国际企业家中心、市场营销与创新管理中心和全球运营管理与价值链整合中心。其中,在上海市政府关心下建立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反映了学院适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需求、重点发展金融学科的战略意图。

  经济观察报:这个国际金融研究院的内部构架是怎么样的?

  张维炯:主要是几块:第一是有科研的人。我们现在有19个金融领域的长期教授,另外我们又聘请了十几位业界和政府机构的知名专家作兼职教授。第二个就是我们的金融研究院要成为一个思想库,要成为中国金融发展最新思想的发源地,所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沙龙,这些研讨会是小型的,人数不多,但是规模很高,是真正讨论非常深层次问题的,是可以出思想的研讨平台。而培训是第三个方面。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中欧会如此重视在金融方向的发展?对于EMBA项目会有什么样的推进?

  张维炯:第一要研究我们中国的金融问题。第二要为上海的金融中心的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们的建议,我们的思路。第三要为我们中国的金融企业例如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一些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培训。这是我们成立陆家嘴金融研究院的思考,也符合中欧要和国际接轨的目标。

  从国际上看,沃顿、哥伦比亚、纽约大学、芝加哥商学院这些学校在金融方面都是非常强的。对EMBA项目的推进也是很显然的,比如美国一流商学院的教授们在美国的一个系统下面,研究美国的问题,研究国际的问题他们很在行;而我们中欧的教授,可以在高速发展的金融环境下研究中国的问题,根据中国的转型经济这样一个时期所发生的的案例,能够提炼出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想法,这样对整个世界的管理学教育就有所贡献,对MBA和EMBA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

  经济观察报:07年10月,中欧EMBA课程《金融时报》全球排名第23位,如果仅算独立品牌课程名列第15位,您认为这一排名能真实反应中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教学实力吗?

  张维炯:凭心而论,第23名很实际的反映了我们在整个国际上的水平。但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很多场合我都说过这个观点,就是假设把一个学校办好有200个变量,你参加某个排名的话只有20个变量,你如果只把20个变量做好,其他100多个变量不好也没有用。所以其余的180个变量也许更重要,我认为一个学校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老师,如何使这批老师安心地从国外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使他们有一个非常好的科研的平台,还有一个你也许没想到,就是他们的孩子、家属能在这里生活的很好,使他们能够在中国呆下来,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非常值得欣慰,目前中欧长期的教授已经达到49位,都是面向全球招聘过来的,这也是中欧EMBA能够做到精品的源头。

  经济观察报:能否展望一下中欧EMBA的未来以及我国未来的EMBA市场?

  张维炯:继续看好。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中国越来越国际化,所以商业管理教育肯定也要国际一流,就是国际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关注中国的管理实践,产生一种根植中国的管理研究和教育的模式,我希望历史会选择这样的道路。

  现在的EMBA生源枯竭该怎么理解?我觉得原因是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没有做好,企业希望管理学教育界能够脚踏实地搞出真正的理论,而不是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这就是一个质量的问题,包括课程质量、教授质量、服务质量等等。

  随着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中欧EMBA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包括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我希望能够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完全扎根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相信如果这样的话,中国未来的管理教育应该说会办得非常不错。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