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继勇李燕萍曹章武谈中国EMBA发展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 14:37 新浪财经

  第一,更新观念,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EMBA学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大家认识到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性。

  第二,增加知识。学员通过EMBA课程系统的学习,加上我们为之开设各类专题讲座,能够系统地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三,拓展人脉平台。人脉资源在EMBA教育中应该说是重中之重。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学员之间既可以建立一个巩固的内部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内部市场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去延伸和拓展他们的外部市场,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什么很多人把EMBA的学习班称为“老板俱乐部”?我认为他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定义的。

  第四,增加财富。通过EMBA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能使我们的EMBA学员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中独当一面,能够更好地驾驭企业,不断地去发展和壮大企业。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短,生得多,死得也多,一般五年左右时间。百年老店、百年老厂、百年老企业很少,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企业缺少一个长远的愿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团队,EMBA学员很多就是企业的老总,他就是一个管理团队的队长。通过EMBA教育的学习,我们希望他们在企业中能够通过实战获得胜利、使企业增加财富。企业发展壮大了,企业盈利了,就业增加了,就有利于可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说企业增加了财富,也就为社会增加了财富,继而又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同时,我们的EMBA学员自己的财富也会呈不同比例上升。

  曹章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前院长厉以宁教授也曾经提到,目前困扰中国商学院未来发展的三大瓶颈,第一个是师资,第二个是案例,第三个就是本土化教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继勇:我非常赞成厉教授的意见,厉教授也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聘请的博士生导师。我们跟厉教授的关系非常亲密,他讲的三个问题,我刚才都谈到过。

  办教育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除了EMBA教育,其他的教育也都是如此。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该说是我们EMBA项目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有计划地把讲课讲得比较好、又有一些实战经历的EMBA教师送到国外去进修、访问、调研,让他们接受最新的理念、多掌握一些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经验,多考察国外的企业。在案例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要把国际上的管理经验与中国转轨时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武汉大学初期EMBA教学有80%—90%的师资从国外聘请,到现在实行“三三制”,我觉得以后应该逐步发展到国内教师比例占80%,这是一个趋势。

  曹章武:对。很多教授都说,我们创办EMBA项目的经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借鉴甚至是照搬国外的教育经验。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本土的商学院教授团队?是不是懂中国文化、懂中国历史、懂中国企业家,同时,也要懂国外的经济发展、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一些华人教授?

  陈继勇:不错。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必须深层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无论CEO还是操盘手并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知识的传授和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逐渐培养出来的。MBA的教育还可以定位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但EMBA主要是培养总裁和高管人员。商学院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理论知识,这些MBA和EMBA的毕业生是否能够适用市场的需要,还需要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去接受检验。

  学校传授的知识、案例分析是基础。我们注重师资、科研和教学。师资方面,我们聚世界知名教授,融中西管理精髓。武汉大学EMBA教育项目拥有阵容强大的教授队伍,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卓有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层管理培训与管理咨询方面的经验,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环境和运作实践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教学方面,教材的国际化、教学的创新化、培养的多样化,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保持和创造我们的学院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作为EMBA的师资,首先要有国际化的背景。我们说国际化的视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对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军事、国际社会、国际宗教等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虽然不一定要求很精通,但作为一个EMBA教师你必须要懂这些东西。了解这些之后,我们的教授在给中国EMBA学员上课时再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就是大家说的本土化。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转轨时期,很多国际上标准的理论拿过来就用行不通。就像我们现在用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来套中美贸易顺差,怎么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目前中美贸易中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因为我是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对这方面关注比较多。那我们就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从贸易和投资相结合的角度,以及外商在华投资、公司内部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这些方面去研究,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进行更新,管理理论也是如此。

  第二个是案例,现在的EMBA学员一般都是高管,都是董事长、总经理,他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战经历,了解了一些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或者国外企业的经验教训,处在不断学习和升华的阶段。如果作为一个EMBA的教师不懂实际,或者对实际案例分析得不是那么深刻、从管理学理论上站不住脚或者从现实的状况中切入得不够准确,那么我们的EMBA学员听课就会觉得收获不大,对EMBA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质疑。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学员的水平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培养师资方面,我认为应该大力鼓励教师进行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像武汉大学、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这些综合型大学,都比较重视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因为这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代表教员本人的学术水平,但对企业的横向项目,有些学校不是很重视。实际上,横向项目是扩大社会影响,也是学术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尤其是社会调研和企业案例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曹章武:今年正好赶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EMBA项目五周年,我们也联合几大媒体准备在今年10月下旬举办一次商学院院长论坛。我们希望通过论坛让大家确实认识到,中国的商学院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管理发展道路。我觉得洋文化和洋教授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但是中国可能在前一段时间要去国外学习教学理念和经验,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本土。包括您刚才讲的,有一些被公认的世界一流的名牌教授,实际上在中国的EMBA学员当中并不是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讲的最原始的ABC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很脱轨;相反那些华人教授,懂中国文化、懂中国企业,又有国际化背景,他们在国内EMBA学员中非常受欢迎,比如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所以归根到底来说,能解决中国人问题的可能还是中国人自己。

  陈继勇:我想强调一点,国际化和本土化必须相结合。我们现在正是按照这种观念进行改造的,但是国际化视野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曹章武:陈院长,请您构建一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未来五年的蓝图,在商学院发展方面您有什么具体措施?

  陈继勇:过去五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聚世界知名教授,融中西管理精髓。武汉大学EMBA教育项目拥有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我们的教师不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卓有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层管理培训与管理咨询方面的经验,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环境和运作实践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2)实现“三化”教育,即教材国际化、教学创新化、培养多样化。武汉大学 EMBA教育项目引进最新的世界一流的商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大量使用了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关注影响课程效果的课程师资、课程特色和课程体系三个关键因素,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3)强调两个“并重”,即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并重,体验式教学与考察观摩式学习并重。武汉大学EMBA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休闲式教学、企业考察、出国学习等方式开阔学员视野:通过拓展训练锻炼意志、增强团队合作;聆听多层次权威讲座,扩展经营管理新思路;实地考察加强行业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都带给了学员超值感受。学员走出了单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吸纳百家之长,超越自我潜能。

  未来五年,我们在打造EMBA的品牌过程中,首先在师资方面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更多的是要走出去。

  第二,要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案例教学。

  第三,要积极鼓励我们的EMBA老师敢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到有关的部门去学习和调研。增加对中国社会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了解,这对于提升我们EMBA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EMBA有一个从专业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又有从综合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我们学校的EMBA教育是把专业化和综合化结合起来。有些人认为EMBA项目可以赚钱,就拼命想办,最后都办不起来,为什么?因为EMBA教育是一个面向市场的项目,这一特点决定了EMBA项目必须由专业人来做!EMBA不是培养理论专家,不是培养技术官僚,而是培养高层管理者,必须统一在EMBA教育中心进行课程设计。比如开设水利行业的EMBA班,我们可以设置五到六门水利专业的课程,但重点还是经营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管理模块。测绘行业班、新闻行业班也是如此,在设置专业课程之外主要还是学管理。在注重综合性的同时,我们现在十分注重专业化。如我们和银行、保险公司合作举办的金融、保险EMBA班就是专业化。现在综合性的班里一定要突出专业化,在专业化班里突出综合性,也就是专业化和综合化并行不悖、相互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提高EMBA在中国目前社会当中生存力、竞争力、影响力和持续的发展力。

  曹章武:随着我们国内商学院的发展,有很多商学院去申请国际的认证和排名,尤其是认证。中欧因为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合作的商学院,很早就获得了欧盟的认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也获得了AACSB的认证。陈院长您怎么看待这个认证的趋势?或者说中国商学院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认证?

  陈继勇:认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跟我们现在的产品质量认证一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中国在转轨时期的办学认证,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完全用国外的商学院认证来认证中国的商学院,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总觉得还是缺少中国本土化的东西。把美国的认证引进也不是不可以,我倒是觉得中国商学院的认证应该有中国自己的评价体系。这种中国的评价体系,不是说摆脱国际评价体系、自己另行一套,而是我们必须在国际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的个性内容和特色内容,这样评价起来,才对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更有好处。

  曹章武:那您怎么看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获得AACSB认证的积极意义?

  陈继勇:我前面谈过认证是个国际趋势。它的这项工作具有一个导向性的意义,应该充分肯定的。第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用美国的标准也不错。我觉得第三步应该是探索中国特色的商学院的评价标准,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曹章武:商学院的EMBA项目在中国也才五年的时间,从生源素质的角度来看,您觉得中国的EMBA群体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陈继勇:我觉得现在中国的EMBA群体水平参差不齐。学历高的有经济学博士、副部级干部,也有一些较低学历的私企老总。学历高的认为读EMBA对企业对自己有用,就继续来学习;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个体企业的老总,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企业要做大、做强,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了,现在需要一个提升。EMBA学员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怎么来缩小这个差别、解决这个参差不齐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因材施教。也许这个家族企业的实战经验很强,但是他的文化素养或者说学历相对较弱一点,我们可以为他们补上一些基础课程。

  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我们EMBA学员整体入学前的学历有大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一些企业消亡,另一些企业壮大。现在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以后我们的EMBA学员的基础学历也会提高,高管们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企业管理方面的初步知识了。所以我认为在生源质量方面,专科生会越来越少,本科学历会越来越多,硕士也会不少。

  曹章武:我们的学员素质越来越高,相应我们教授的水平也应该是越来越高。这是不是对我们今后的教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陈继勇:当然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对任何一个教育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根本,最重要的,必须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提高教授的教学水平,一个老师课讲砸了可能会影响到一批学员。我们的EMBA班中也有很多北京、上海、深圳的学员,他们觉得武汉大学的EMBA教学有特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十分注重EMBA教育项目的质量,在师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注重适应社会的需要,并进行高度市场化的运作。

  曹章武:我前两天在上海中欧采访,他们05级的学生毕业时有一个环节,就是评优秀教师。但是他们的优秀教师不是老师评出来的,是由学生评出来的。就是学生上完课以后,当场为老师打分,最后综合得分最高的就评为优秀教师。学生们自己评出优秀教师来,这可能比学校里面老师评出来的优秀教师来得更有意义。我看有几个老师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很激动,他们觉得这样一种形式在中国商学院里应该进一步推广。

  陈继勇: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在EMBA教学过程中就设计有教学评估环节,每次课上完就由学生当场为老师打分,包括教学态度、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在MBA教育中都是如此。昨天晚上,在武汉大学MBA十五周年/EMBA五周年的庆典晚会上,我们就为十位老师颁发了特殊贡献奖,他们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并且经学生投票选出的优秀教师。这种学生评选优秀老师的方式已经深入到本科生教学工作中,并且我们还在网上采取对优秀教师匿名评选的方式。

  曹章武:这五年的EMBA项目运作,它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我们的研究生教学、影响了我们的本科生教学,那是不是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改革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

  陈继勇:EMBA教育的开展,对推动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EMBA教育使大家认识到,理论和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需要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更需要紧密结合。

  曹章武:我们的本科教育都采取一种灌入模式,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或者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是很少的。EMBA教育至少到现在来看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那它是不是也能够影响到今后的中国教育系统?

  陈继勇:当然能够。我们EMBA的教学条件可能是全国最好的,这种教学条件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我给EMBA学员讲经济全球化问题,讲WTO的问题,一天的课程,至少要拿出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进行互动。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对同一个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使得认识更全面、更深入。比如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问题,从银行家和工业企业家的角度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观点;在企业家之间,搞贸易和搞投资的看法又会不同。在课堂上,这种思想上的火花碰撞,对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信息的沟通,都是大有益处的。就像博士生的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就是讨论,现在发展到我们的本科阶段,我们也提倡老师与学生加强互动,注重实际课堂学习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会是今后中国教育的主流。

  曹章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