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扬:未来十年中国改革的八个问题(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9日 12:11 新浪财经

  第三个问题就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问题。我想这个大家已经共识了,现在金融监管的不协调,造成了三个问题:第一是监管过度。现在被监管者已经是苦不堪言了,一个报表得报三四次,天天来检查。还有就是监管真空,有一些该监管的没有人管。第三是监管冲突,各个部门监管理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想解决的问题不同。“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全部穿在那个针上,市场已经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有监管协调了。这个问题就是本届政府一开始就提出来了,但是始终没有解决。现在也很认真地提出了,也未见得有解决的办法,寄望于下届政府能够解决。

  我想关于协调问题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什么样的监管协调。现在我觉得因为基于各部门之上的这样一种讨论,大家主要讨论的是谁管谁,谁大、谁级别高,是讨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监管协调,它的含义应当是这样的,就在合理确定各专业监管当局、监管功能和监管职责的前提下,统一各专业监管当局的监管原则、制度、标准、程序、技术、方法,要统一这些规则。我想几个监管当局分立这种状况,肯定是长期存在,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这种状况存在的。但是怎么协调呢?就是刚才说的原则、制度、标准、程序、技术、方法。第二个是促进金融部门之间信息统一。现在是不一样,一开会各说各的,同样一个事,各说各的,我知道银监会和银行信息共享,很难,信息不统一是很大的问题。另外是处理多家当局的综合问题,比如要增加大力发展的混约经营的问题。昨天我跟吴晓灵在路上还说,

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在技术上说,是完全一样的,就是无风险的证券,然后里面嵌入各种各样的潜力,各种各样的便利,无非就是这样。但是出于银行部门的、出于证券部门的,出于保险部门的都不一样。我们做这个事情就是揭开你的面纱,指出你的本质,然后一个任务就是指出你的虚假性,现在好多宣传是很虚假的,说收益是4%,实际上到最后2%,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这个问题应当是统一的。目标是保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这是协调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应当使得我们现在的几个专业监管,从行政的和机构的监管,全面的转向功能监管。什么事归什么部门管,而不是说谁是你的“老子”,谁是你“婆婆”来监管,现在这个问题很突出。中国的监管当局,现在除了人民银行是主管机构,其它的是它的“引资婆婆”,所有的高级干部要打电话任命,在证监会所有的干部名以上不是这样,但实际上是。而且我们上一届政府把两个交易所收归证监会,是很怪异的事情。你副主席快退休了,就到那边当一个董事长,一年挣一个百多万,都是这种安排,这种安排肯定是不对的。就是说要回归功能监管。

  第三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应该是常设性的论坛,还是联席会议,还是实体性机构,这是需要讨论的。但是鉴于中国是一个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而且行政权力最大的国家,可能这是一个实体机构,否则没有任何的权威性。当然这个里面,怎么协调,是需要讨论的。

  第四个问题是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晓灵还记得,我还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时候说,我说中国只有财政工作,没有财政政策。那时候需要财政扩大支出,结果天天这么说,增收节支。我说增收节支的宏观含义是什么?增收节支是一项工作要求,不是一个政策,但是天天把这些东西当成一个基本的东西,天天说。最近一次,是15500亿的国债发行,到现在也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但是媒体老在说,中央有关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让我,我直接接到电话说你去做,我不知道你们到底干的什么?我只是根据我一个研究者的推理,根据我的学识推理,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你是这么做的。这个东西很成问题,而且涉及到这么两个部分,密切协调配合的事,据我所知,银行被边缘化,我到行里去,他们都说“你被财政部收买了”,我说谁也没收买,你也没付钱,财政部也没有付我钱。这个事情是需要高度协调配合的事,不配合、不协调,经过多少个来回,前面在讨论到底选一个什么样的机构,都不讨论。我就是说已经显示出这样了。如果说过去财政收入很低,只够“人吃马喂”,所以在提高两个比重的时候,这个事情就算了,因为你是在没有什么余地进行调控,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占比30%-40%,收入增长一年超收五百多亿,增长30%的速度,这个时候再不提的话就有问题了。我觉得至少有四个问题:

  第一个,咱们先说个具体的,金融存款的问题。财政收入大家都知道,去年是三万九千亿,存了很多亿在那个地方。这个事需要极强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而且在世界各国,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的国家,像加拿大,靠的就是政府把A银行移到B银行,B银行再移到中央银行,转移来转移去实现调控。中国银行这个再不注意的话,跟外汇的冲击率是不差的。第二个,就是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财政政策的手段,特别是它的债务手段,是有很强的货币政策含义的,你不能只是考虑我自己,不顾及它的金融含义,不顾及它的金融影响,不顾及它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所以这个要协调配合。有很多事情,收益率曲线,现在各搞各的,我已经参加过三个会了,都让我去说,银监会搞一个“中贷指数”,证监会系统提出一个“交易所指数”,财政部推它的三年期、五年期的指数,中国市场就这么点大,指数都分割,市场发展了,没有一个无风险的,收益率曲线,做什么金融啊?大家说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无风险的,然后再嵌入别的产品,没有这么一个东西在,就不配合了,这是很不行的。一万五千亿,到底是中期还是短期,怎么发,这都不协调,对市场影响是很大的。第三,开放条件下,两大政策体系的配合问题,这个大家都很熟,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浮动的情况下,比如对大国来说,财政政策管外,于是汇率、外汇储备,有财政部门来承担主要的职责。国内利率、国内货币供应、国内经济稳定,由货币政策来承担。现在的发展很复杂,但是不管怎么样,要配合、要有分工,你让两个部门自己去,是不可能配合好,所以这是非常大的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度越来越大,这两个问题不协调配合很成问题。你现在能体会到,央行的利率政策左右制度,又考虑汇率,又要考虑别的,问题是很多的,必须要有决定才行。第四,在经济效益上的配合。我们知道单纯的公共品很简单,财政管。单纯的私人品也很简单,市场来管。但是有大量的中间状态,而且现在全世界来看,公共服务有私人提供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怎么支持?刚刚提到了小企业,大家历来把它当做是半公共品,觉得它是一个稳定的问题、社会问题、政策性问题,但是现在最新的趋势,小企业可以在商业化原则上得到资产,在这里面怎么办?到底是政府直接拿钱还是贴息,还是最后担保,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尖锐了。

  第五个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两位负责人辛苦极了,但是调控没有用,越调越高,越调越坏。我觉得它很多的原因,但是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货币政策寄望过高,货币政策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把所有问题压在它头上,是不对的,这是最基础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现行的货币政策依靠调控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现在说所谓“工具规则”已经退后了,目标规则比较清楚。它要有效取决于很多条件:第一你能控制住;第二,能实现最终目的的控制。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个大争论,对中国货币统计有一个争论,宋国青和梁红就有一个相关的争论。对于一个没法统计出来的东西,没法准确统计出来的东西,你把它当成财政目标,这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转,抛弃利率,转向越过工具,直接向最终目标,所以通货膨胀目标就是这样一个工具,从手段上还是那些,但是操作的目标和操作方式就有很大变化。比如像美国加息和减息,一加加十几次,按照过去的工具规则,是绝对不可理解的。一减减了十几次,要最后的东西,手段不断的用,不管你是多少次,只要到了一定的目标就停下来了。不要太把货币供应当事,你当不了事,宋国青一估计,差三五个点,是可能的,M1、M2是按照流动高低来排的。M2+CD,M6、M7、M8这么加下来,就有问题了。

  在总目标下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第一就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当再次提出,90年代就提了,90年代之前理论上就提了。90年代之前就提到了高层讨论了,但是还是没有那个。它独立于政府、独立于企业、独立于财政、独立于市场,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是多重含义,不只是说独立于那些部门,还要独立于很多方面。第二个,就是高度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问题。货币学家最新的发展之一,就是强调信贷的作用,而弱化货币供应的作用。我们国家的调控事件也显示,真正要想立刻见效果,控制贷款会有用。但是,从这个货币政策操作的历史上来看,那个是很落后的东西,就是控制贷款是很落后的东西,跟传统计划体制相适应的,但是它又是有用的东西,这就需要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我们就提一下。

  第四是加快现有的政策工具的改革,比如存款准备金制度,像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上扭曲了它的调控作用。

  第五个就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性、可信度。我觉得本届政府调控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不透明,这跟历史潮流,与信息化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最近的一次调控,让广大老百姓所嘲笑的,就是咱们的印花税,说是半夜鸡叫,干嘛呀,干嘛搞成这个样子,“半夜鸡叫”有很深的文化含义(全体笑)。强调一种出其不意,是过去的事情,是很老掉牙的调控哲学,应当抛弃。这是第五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