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2007首届上海金融论坛上午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4:07 新浪财经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都很希望我们每个地区或者是每个过程,都拥有他自己的金融中心。我们理解到金融这个行业,让我们过去没有想象到他是一个高增长的行业。我前面也提到,各个金融中心在竞争的时候是在竞争制度,如果你可以把你自己的金融中心的定位朝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发展,那你的金融市场比较的健全,这对一个国家长期的成长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谢谢大家。

  方星海:谢谢薛琦先生,下一位发言人也是来自台湾的林苍祥先生,他是资深学者,我们欢迎来自台湾台湾财务工程学会理事长林苍祥先生。

  林苍祥:这次能够到上海来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我演讲的题目是,要发展崇明岛为自由金融特区,来夯实中国经济软件。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

  第一,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努力工作,赚了钱以后要懂得

理财。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从股市上的交易量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巨大的金流,应该要疏导。而疏导,他的金融制度、金融人才、金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没有像纽约和伦敦那么幸运,纽约和伦敦,我们知道他在193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大恐慌,他有长达好几十年的时间。那个时候世界上的竞争者也不多,所以他可以好好的做。可以看得出来的是,经济发展起来,金融没有跟着做起来,像日本在1980年代时候,号称世界第一,后来发生泡沫了,后来的20多年一直低迷,最近才有复苏的迹象。而在美国,他也出现了一些金融问题,但是美国从1930年代开始,重新打造他信贷金融的基础,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他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崛起。

  既然我们没有时间,那么我们就要抓紧。现在在汇率上的管制也必须要大幅度的松绑,昨天邱正雄董事长在这一点上也特别的指出来。所以我们目前在内地有关利率、汇率自由化是在成长的初级阶段,所以我提出将崇明岛发展为自由金融社区。那聪明到和上海是怎么分工呢?资源如何共享呢。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一个资金交易平台,我觉得是交易平台共享。我们知道,一个新的新商品,税制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IT方面信息的处理都是非常的重要。崇明岛是香港是1.3倍,新加坡的2倍大小,他在地理位置上又是在长江的入海口。崇明岛在地理上提供了非常好的位置,他可以就近以一种金融过渡中心的思考,在功能上进行一个试点。他可以从批发的角度来看,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崇明岛有点的时候,和国际的接轨,可以到崇明岛。譬如说我们中海油这样的大公司要到国外去的时候,他需要融资服务,他就可以通过崇明岛。在功能上也可以作为一个区分。

  同时也要有一个优惠。可以和香港和新加坡竞争。还有金融商品的处理。除了这个以外可以自由进出,资金、自信都可以自由进出所以崇明岛在发展金融特区的时候,

  这是我在这里提出的大胆的建议,谢谢大家。

  主持人:林先生提出了很有意思的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在以往也谈到过,崇明岛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活跃,但是还有很多的难点需要讨论,我们非常的感谢林先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下一位发言人是我们上海金融界的理论领袖,或者是精神领袖之一,潘英丽教授。他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的研究。

  潘英丽: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上午好,今天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合做一个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我觉得非常的荣幸,我的题目是沪港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合作。

  我想讲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第二,亚洲国际金融中心未来演变的多种可能的割据和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第三,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和竞争力因素。重点我想放在最后两个问题,就是沪港条件的比较和沪港目标定位和分工合作的前景。

  从国际金融中心对东道国的经济贡献来讲,我讲的东道国主要是指发展中的中国,他的贡献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就业的增加,第二税收的增加,第三提供融资和投资的便利。第四是关于全球形成力的提升。我后面都打了一个星号就说明他重要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实际上他的目标是借助金融的开放和先进的国际金融制度和技术促进我们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的目标。假如国内没有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没有好的制度的支撑,那么国际金融中心,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奢侈品。在建设的过程中,引起了金融危机的话,那么就成了毒品。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强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提高我们的话语权,他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一个是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第二,金融中心崛起的过程中,有可能扩大,也有可能缩小和地区经济差异。本身决定于金融一体化程度。

  我列出了四种可能性。第一,东京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细腻成为多个二线的国际金融中心,前提条件是日本经济强劲复苏。第二,香港成为类似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等大都市成为二前线国际金融中心,前提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米比资本帐户迅速升级,香港承担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第三,上海成为类似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成为类似芝加哥或者是法兰克福式的金融中心。第四种是亚洲不存在全球的金融中心。中国的目标是排出第一和第四种可能性,20年以后在中国建成与纽约、伦敦齐名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可能的现实基础是第一,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中华地区的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第三,资本帐户的开放,人民币在持续升值。

  我们看一下沪港条件的比较,我们不是用国际金融中心先行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的,因为用国际金融的现行指标来评价,香港是们门功课都达A的优等生,而上海则是中等偏下的学生了。各项指标都是比较差的。刚刚讲到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竞争的新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金融中心假如在中国的话,需要更多的体现国家的利益,第二,腹地经济的驱动,我认为这一点上海比香港更好一些。第三个是金融开放的动态趋势,人民币资本帐户如果开放迅速,香港会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缓慢,那么上海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资本帐户开放比较缓慢的话,给了上海创造了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条件。这里重点要讨论一下金融发展的动态三角。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意见,我认为金融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业的秩序,很大取决于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关系,以及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的互动。如果这三个方面可以很好的运作的话,会形成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我个人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方面,我有几点意见,第一,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严重滞后开放进程的。十一五器件,重心在改革而非在开放。比如说,我们从99年开始市行了高利差政策,这个政策实际上是让存款人给银行提供补贴,这个政策的考虑是帮助国有银行冲销政策性的包袱,但是今天在我们国有银行资本进已经达到12%的时候,利润已经是四年前10倍的时候,我们的高利差政策仍然在市行,其中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已经成为获取最大利润的渠道。因为外资银行成为中资银行合作者,也享受者中国的存款人给银行的补贴。所以我们想,金融改革是不是应该加快推进呢?还是应该继续加快金融的开放。我觉得中国的政府,需要打破现有利益集团的格局,加快建深层次的制度变革。

  第二,现阶段资本市场国际化应以QFII和QDII这类渐进、可控、间接的方式推进。

  第三,在全球留恋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上升背景下,中国宁可大幅度提高汇率,人寿痛苦的自我调整,也不能开放资本帐户,引入外来金融危机,外汇管制必须加强,要严防死守。

  第四,香港对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进程过于乐观。我认为他们的想法不完全正确,也不一定可以取得非常大的成效。

  最后谈一下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合作。这个分工合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民币资本帐户下,尚未完全可兑换的阶段,我认为中国的资本帐户的全面开放,有可能在2013年到2015年的时候可以具备比较充分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在全球金融危机风险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开放呢。我认为在没有太多的投机资本在中国的情况下,这时候中国的资本可以出去投资和收购,这对国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资本帐户完全可兑换之前,香港的定位应该是中国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是更贴近亚洲美元和欧洲美元的市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上海这一段的时间定位应该是国内金融中心,虽然我们做的规划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实这个建设就是增加国内金融中心的国际成份。通过引进国外的金融机构,通过国际上好的制度的建设,来推进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所以我的建议是,一个是完善现货市场体系,一个是债券,一个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这是让老百姓参与城市的成长,让国民参与城市的增长。第二,消除金融市场的分割和区域一经济回报的分割,促进国内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第三,在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上实现重大的突破。在人民币资本向下完全可兑换之后,以前说上海和香港存在替代的关系,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中国强盛以后,完全可以由两个金融中心构成的组合,比如说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第二是加快沪港金融业的相互渗透和市场的联网,以便于上海更好向香港学习,香港有更好的向内地发展的机会。第三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分工。比如说上海以人民币产品为主,以现货产品为主,香港以美元、欧元为主,以衍生品为主。

  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方星海:谢谢潘英丽女士。提到人民币可兑换的事情,我觉得可兑换就会把金融危机引进来,我觉得这也不见得。作为主持人我也简单的说几句,我觉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重要的战略,其实他是取决于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没有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上海是很难建成金融中心的,目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期货、商品期货等等都放到了上海,但是这些市场很小,怎么样使这些市场具有竞争力,这就取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中国金融体系不现代化,我们也不可能有人才,因为人才来了也不会有用。

  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是,我们是在一起是的中国的金融体系现代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绝不仅仅是为了上海本身的发展,这是我们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提问:你好,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上海现在在创新方面还比较落后我想问一下,上海在金融改革过程中,要组建知识产权基金,那么这个基金有没有得到批准呢?

  方星海:这个问题不予回答。

  提问:我想问一下潘老师,您觉得现在上海金融中心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潘英丽:难点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改革制度。我认为中国现在整个的经济改革走到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进一步的改革会影响到现有的利益集团和部门的重大利益。所以这方面我认为怎么样突破既得利益割据,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改革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提问:中国印花税调整之后,我们一年成本要达到4000亿,而我们上市公司的盈利也达不到4000亿,那么这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

  祁斌:我认为我们要有一个基本面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并不缺乏资金,并不缺乏优秀的商品资源,还包括通过十几年探索,得到了一些基本的规律,通过这些基本面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会非常稳定的向前发展,谢谢。

  提问:刚刚朱民博士提到,整个全球的金融资产急剧膨胀,中国现在市场的发展是不是符合世界其他的经济实体他们走过的过程,在这些方面,我们国家或者是上海有什么样的对策。

  朱民:谢谢你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的金融结构和其他国家的并不一饮。中国银行业占的GDP的比重是220%,股票和债券市场比重还很低,只占到35%和40%左右,我们的债券只有32%左右,公司债只有1%,所有我们的金融结构整体是偏银行,弱资本市场的。这个结构我觉得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调整。

  第二,中国也在进入一个快速的金融化和虚拟化的过程。大家看到在过去的5年里,银行的资产增加了一倍,在过去的9个月里,股票的市值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债券还是比较平稳的。这个过程是很快的,但是结构调整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提问:朱行长,现在中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很严重,现在很多报纸上有这样的观点,他说中国经济的流动性不是过剩,而是需要更多的流进。因为现在中国改革出在关键的时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需要升级,目前政策的趋向不应该是把大量的外汇投到国外去,而且是影响把这些资金拿回来提升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对于这样的看法您有什么见解呢?

  朱民:您问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简单的回答一下。第一,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概念讨论的太多,大家的定义不一样,国际上经典的流动性概念就是货币存量太多。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说,流动性过剩主要是在金融市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意味着流动性不在央行手里,但是对于中国国内来说,中国的M2增长还是非常快的,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我们现在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M1的增长速度超过M2,这是的市场上可见流动性的货币大大加大了。第二,银行系统内可动用的资金,这块逐渐的趋紧,因为银行连续的提高准备金率。银行的头寸已经开始收紧了。所以流动性的观点要具体的细分,还需要做很多的研究。

  方星海:时间的关系,我们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参与,我们谢谢五位嘉宾。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