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做客谈财经媒体变革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14:04 新浪财经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做客谈财经媒体变革实录(3)

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主持人:如果我没有记错,《华夏时报》的前身应该是一个行业报,叫《中国物资报》。

  水皮:对。

  主持人:这也是《华夏时报》第三次的华丽转身了?

  水皮:对。

  主持人:为什么选择让《华夏时报》成为一份财经周报?而不是其它的形式?包括为什么选择财经这样的内容和为什么选择周报这样的形式?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共创财富

  水皮:选择财经的内容刚才我也讲了,因为跟社会阶段有关,这个时候如果不做财经,缺心眼。

  主持人:我们现在成了一个财经社会。

  水皮:对,如果不去做,这是一个缺心眼的表示,对于媒体人来讲是缺心眼的表示。

  接下来的话题,现有的这几份财经类的报纸,你在做一份财经类报纸,你有什么特色、优势呢?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可能会以投资为主打,投资为纲、报道为目。对于我们来讲,做任何报道都不是目的,是一个手段,服务于投资的,服务于各位读者的投资需求。我们把报人是放在第二位的,把我们做新闻是不是有社会影响力、是不是轰动,我们是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上的,我们首先是把读者的投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这可能是我们摆放位置的不一样。投资为纲,报道为目,纲举目张,牢牢抓住纲,目张才有意义,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共创财富。你会发现报纸上投资的内容比较多,板块划分有宏观的新闻,有资本投资的板块,也有产业公司的板块,甚至还有文化、生活的板块,刨去文化生活的板块不说,前面三个板块的划分跟财经类其它的媒体可能也不会有大的区别,但是我们自始至终会贯彻一个灵魂,就是投资。我们会让每一位编辑记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从投资的角度来理解,包括我们样刊上有成渝经济特区综合配套的选题。碰到这样的选题,我们会对它的投资机会感兴趣,这样一来不管是对机构还是对财团,还是对个人,会带来什么投资机会,在二级市场会有什么表现,这是我们切入的角度,这可能相对会实用一点。

  主持人:对,我看还包括

房地产市场?

  水皮:对,我们不会就新闻而新闻,因为那不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关键是新闻对大家的投资、分析、判断有没有用。我们会怎么做呢?首先会报道事件,投资领域也好或者是其它的宏观领域也好、公司也好,重大主要公司的事件。第二步梳理数据。我们要把所有相关的数据替大家做一遍梳理,替大家做一遍编辑、过滤,这是我们的作用。接下来在梳理数据的基础上能够描绘趋势,一堆数字什么意思呢?我告诉你,可能会代表着某种趋势。描绘出趋势之后就会上升成一个规律,当然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去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发现机会,最终当然我们是希望能够生产思想,互动的环境下能够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思想,当然达到最后评论事件的目的。因为报纸毕竟还是文人在做的东西,最后多多少少带着大家强烈的主观愿望,会来评价这些事件、机会、价值。

  另外一方面,可能大家从我们报纸的设计上也看出来了,不像一般的财经类媒体那么呆板或者是讲得好听一点是那么稳重,我们好像比较崇尚活力。

  主持人:而且在头版的上面应该是进行了很大革新的,因为一般来说,按照经验这里一般都会出现文字。

  水皮:对,但是我们不会,我们把它作为封面设计,我们引入了杂志化的一种概念,还是张扬我们的个性。我们希望能够以一个年轻的充满自信的、充满活力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因为大家知道,现在是个读图时代,而且又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普通的资讯,天天都在接触。如果要读纸媒的话一定是另外一种视觉感受,我们为什么不做得漂亮一点呢?

  主持人:而且要有杂志的厚重感。

  水皮:对,因为本身版面就很多,如果翻下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根本是看不下来的,我们尽可能把文章给做出来,以图形的方式来演化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就能够知道。比如我们做这样的东西:冲击波,我们会把1.5万亿国债的意义,我们做一个量化的分析。比如相当于提高10次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中国远洋冻结资金,相当于中国工商银行的一个总市值。15000亿是个什么概念,我相信一般投资者就马上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马上就会想到,对这个市场也就这么回事,大不了就多一个工商银行,这样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对这件事情对市场的影响,他就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

  我们还是希望内容跟形式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合,尽我们的所能把这个版面做得活跃一点、通俗易懂一点。我是希望财经类的报纸只要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或者说再提高一点,最高到高中文化,都能从头看到尾。

  主持人:我们里面不会用艰深的经济学的数据或者是术语。

  水皮:这当然是我们的一个追求,可能一开始我也免不了说,因为可能编辑记者的能力问题,会把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当成神圣的东西,当成理论,当成高深莫测的东西放上去。实际上编辑记者都看不懂的东西充斥着很多媒体。我相信你也是做财经类媒体的,你自己都深有体会,很多人就会把它放上去。告诉你,你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都是假的。

  主持人:而且纯专业的东西从上到下一直到达读者手中,是谁都看不懂的东西。

  水皮:差不多都是假的或者是废品。

  主持人: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水皮:我们希望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东西,你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部要写,一定是你看懂了之后才写。你看懂了之后,编辑记者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再举1.5万亿国债的冲击波来举例,就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什么,有量化了,不要给我讲道理,它是怎么发行的,又是冲着谁发的,通过什么环节,你说这些是没用的,要给我具体化,用一个我能理解的概念来说,这才代表你懂了。你如果自己也看不懂,你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肯定也看不懂,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看不懂你说的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废品,就失去了报纸传媒的沟通意义了,以己昏昏,使人昏昏,最后大家都昏,最后大家都看蒙了,一点价值都没有。

  这是我们办报的要求,我就希望这份转型的报纸,特别是对我们的老读者,有相当一部分是都市报当中比较精英的人群,因为在北京还有将近3万多到4万的订户,我们报纸转型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比较可喜的是,现在整体的反应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也会延长半年的赠阅回报。比如我首先就要考虑到这些读者也要能够读懂我们的报纸,也才叫报纸是吧。如果大家都读不懂的东西,那叫什么东西?教科书都不至于让人读不懂。让人读不懂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主持人: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我们的人才培养问题。您也知道我们国家的财经记者可能不像西方那样比较成熟、比较系统,可能很多都是从业一两年,甚至是年限更低的一些从业人员。他们对于财经的理解,可能就非常浅层,就只明白这个名词,只能把新闻稿传达上去,并且把它修改得文辞通顺一些。面对这样的问题,您准备做什么样的培训?什么样的教育传达?怎样让他们变成您理想中的财经媒体人呢?

  水皮:这是很要命的问题,您刚才说国外培养一个成熟的财经媒体的记者至少是5到7年。我有一个优势是我在《工商时报》待了18年,某种意义上讲,做教练也做了很长时间,带了很多人。所以,对财经类媒体记者的培养的确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基本上两年左右能够批量地制造半成品。当然也很沮丧,我在《工商时报》待得也非常沮丧,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半成品,后来都被新兴媒体挖走了,没有支付任何培养费用,就当我们支持了中国新闻事业。

  主持人:这个话题肯定令水皮老师心痛。

  水皮:的确是心头之痛。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至少有十年的培养经验,包括现在各个媒体差不多,除了南方系,很多媒体的从业人员都是从《工商时报》这一套程序中培养过来的。我们会有相对于成熟的速成方案。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高管团队是非常强的,他们本身都具备当教练的基本资质和条件。另外,我们的部主任,有一个强大的领导团队,基本上都是各个报纸的部主任过来的,平级过来的,有《新京报》,也有《信报》,也有《华夏时报》原来财经部的主任,当然也有别的报纸的副总编,别的财经媒体的副总编过来,在我们这里做主任。当然还有《工商时报》的主任过来做主编的。我们的主任可以讲,从资历和出身来讲是国内财经媒体内最强大的阵营,当然记者我承认还不是最最强大的。

  主持人:但是我们有比较好的培训机制。

  水皮: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记者都是找最优秀的或者是挖最优秀的,对于我们来讲还有一个投入成本的问题,也不是那么非常现实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对象,我们也有一些成熟的编辑记者,也有一些好的编辑记者。但总体上来讲跟高管团队,跟部门主任的配置相对来讲稍微弱一点,没有到兵强马壮这个地步。我们的框架是有了,我们的各个司旅的配置都是齐了。因为我们是一个老报纸向新报纸转化的过程,我们的一个原则是给我们原来的老《华夏时报》的人全部是给上岗的机会的,没有说我们要办新报纸,原来做都市报的人统统给我走人,我们不是这个原则。我们是尽可能给大家重新学习、适应的机会,从量上讲你就会发现,编辑记者老华夏的人在现在还是比较多的,他们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找到很多很多熟手或者是强手。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普通编辑有一个转轨、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报纸形态的出现,说一千道一百,你出报纸之前跟人家说得天花乱坠人家都是不相信的。看一下,你告诉我《华夏时报》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我告诉你是这样一份报纸,我们的诉求、追修,你就会知道你在这里有没有用武之地,你来有没有意思。新报纸出来之后你就会发觉,会有很多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其它媒体的资深记者、高级记者,会清晰地表达出希望加盟我们的愿望。大家都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相信随着他们的加盟,报纸的实力会越来越强大。

  主持人:说到这里想问一下,我们第一期报纸的发行情况和广告情况。

  水皮:开诚布公地讲我们第一期走了10万左右,主要是由于北京有3万多订户的发行,这是所有财经类媒体中间没有的。

  主持人:这个数量真是很可喜的。

  水皮:我非常自豪,这是我们对广告商最大的贡献。因为没有一份财经类的媒体在北京拥有这么大的一个订户。很简单也不用我说任何话,你到我们第三方的发行公司一查就知道了。我甚至都能告诉是谁订的,3万多份,这是其它媒体不可想象的一个数字。从趋势来看这部分客户非常稳定,我们在北京形成了别的媒体所不具备的区域优势,非常强势。在零售市场上,我们投放了将近2万多份,因为有一个铺货的概念,有一个大家认识的概念,我们相对还是低调的,也没有做太多的推广,还是一个新旧转换过程中间,我们也不认为就非常成熟,就可以完全拿得出手来做推广。但是三四期之后,我们会在零售市场有一些推广活动。形态相对稳定之后,这是北京市场的销售,5万份。

  在整个北京市场你可以看到5万份的发行。另外,上还有2万份左右,深圳有1万份左右,这是我们第一步主打的三个主要城市。武汉也走了5、6千份,还有重庆跟成都,都已经走到了,第一期的报纸是走了6个城市,第二批应该是走到13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之外,还有十个中心城市。

  主持人:对二级城市或者是省会城市来铺。

  水皮:我们认为我们的目标读者所相对集中的城市,会有十个中心城市。

  主持人:也是偏向东南部。

  水皮:东南部肯定是我们的重点,因为确切地讲,投资人群、目标客户还在那个地方。光过当然是大家捧场,惟一的我们可以跟大家交代的就是这些广告,都是真金白银拿过来的。

  主持人:没有赠送的?

  水皮:没有赠送。我们第一期是没有赠送的,包括前面的整版广告,当然广告就多了一点,前面8个版有2个半版。除了我们有一个自己的推广广告之外,其它的广告还都没有赠送。所以,报社的人也觉得比较高兴地在哪儿呢?第一期报纸就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收益。这也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有这么大一个投放量,有这么大一个稳定的订户人群,对于广告商来讲,也是有比较好的回报的,也不完全说是冲着我们的面子,冲着面子人家也没有必要投这么大的量。起步还是相当不错的,我相信第二期、第三期之后,可能会更好,因为等大家充分认识到了我们的优势之后,无论是发行还是经营,发行上我们是有充分信心的,我可以跟你交个底,刚刚我都跟你谈了我们下一期的头版头条,我不说了,因为说了之后说不定被其他朋友就做掉了。但我相信下一期的头版头条是绝对有吸引力的,对整个社会人群都是有吸引力的。

  主持人:对,是这样。

  水皮:而且是一个积极乐观的选题,同时又有价值的一个选题。尤其是对于现在处在迷盲彷徨坐立不安的投资人群来讲,是一个雪中送的选题。而且我们还相信这个选题、这个判断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一个判断,这是我们给读者的一个你说是心里安慰也好,还是价值走向也好,是一个最有价值的大礼包。我相信发行上面是不用担心的,主要是内容,看你的内容是不是切合社会的需要。我们还是希望,包括头版的选题能够切合最广大读者的需要。

  主持人:在这里也向网友做一个小广告,希望大家关注下一期的神秘选题(笑)。

  水皮:它不神秘,跟大家说白了,很不神秘,就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我相信下次各位在《华夏时报》上一眼就看到了是这个选题,你肯定会买一份,除非你本来就不是我的读者。你如果是我的读者的话,百分之百会买一份。我想有了这种发行效应,几期下来广告商那里我们就不用太刻意地推广,他也会自己认识到这份媒体的价值。这是我们除了媒体的新闻敏感的价值之外,同时还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专业价值在起作用。

  主持人:我一定记得买一份。

  刚才说到了关于《华夏时报》比较近期的展望,下一期、再下一期怎么样。现在一年过半,下半年正要开始。我想请问一下《华夏时报》下半年和明年后年远景的规划又是什么呢?

  水皮:我们是这样的,我们作为一个投资,都是有预期的,我们希望第一个月完成形态,在第一个季度就把质量调整到我们期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在半年中间树立品牌,把这个品牌彻底树起来。尤其是在年底之前,到时候就可以验证读这个报纸有没有价值,特别是对投资人群有没有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到今年年底就能基本上确立这个品牌。当然确立品牌的意义就是我们能够进入同类媒体的三强,因为任何行业都是三分天下的规律,前三名我相信是能过下去的,是有饭吃的,第四名,也就是陪太子读书的命,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命。我们希望能够在三年中间这份报纸能够彻底盈利,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

  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了。这位网友很明显是一名学生。

  网友:水皮先生,我是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的学生,获得双学位,请问我未来的职业应该如何规划?谢谢!

  另外,《华夏时报》今年有什么招聘计划,能简要介绍一下吗?

  主持人:很像是一个招聘广告(笑)。

  水皮:我们这次招聘,从招聘的层面上讲,我是希望年轻人越多越好,当然希望学财经的年轻人越多越好,而且我对中央财经大学的同学还是非常非常欢迎。第一期网上招聘有5000多人报名,我们组织了200多人的考试,筛选之后,从200多人中挑了40个人左右。队伍肯定是一个不断流动更新的过程,因为还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所以,我们等于专业类人士的招聘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能大规模的招聘编辑部不会再有,但是我们欢迎有识之士和有想法的同学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聊天就到到此结束了,谢谢水皮老师今天做客的精彩见解和看法。

  水皮: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多捧场。

  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本次聊天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