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做客谈财经媒体变革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14:04 新浪财经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做客谈财经媒体变革实录(2)

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我们是诞生于牛市的报纸

  水皮:我并不是说这么做不合适,因为这是熊市的思维决定的,只能那么做,这么做才能吸引一点眼球。到了牛市之后,这些媒体的编辑记者也会意识到这不对,牛市应该是价值的发现者,如果能够给你的读者带来价值发现的机会,你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前段时间会有国外回来的朋友就说,看了几份财经类的媒体,说好像外面的财经类媒体不是这样的,不是满篇都是负面,社会一片漆黑的,所谓猛料。我有一个很直觉的判断,如果你是从这些媒体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市场的话,你会错失很多的投资机会,因为它没有价值,在这个媒体上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也好、中国资本市场也好,是一团漆黑的,是没有价值的,你会看得垂头丧气。

  主持人:因为媒体不关注创造价值的东西,所以也导致我们看到的媒体变成了这样。

  水皮:它反映的单个事件可能都是真实的,我不说这些媒体,这不合适,反映的单个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是整体,如果希望通过它来反映社会,反映

资本市场,就会发觉,不但骗了大家,可能某种程度上也骗了自己。

  主持人:读者从中没有受到教育。

  水皮:我们确切地讲,没有从媒体上找到价值发现的机会。你会关注到有些媒体在这一轮资本市场,整个这一轮牛市的过程中间,在每一个点位上都是探空的,就是熊市思维,就是熊市氛围诞生的报纸很大程度就是熊市思维。

  主持人:认为市场不该有牛市。

  水皮:怎么能涨呢这个市场?这个市场怎么能够涨呢?把自己也骗了,揭露了那么多黑暗面,看得自己都回头丧气的,跟我自己的判断不对呀?所以,我并不是说媒体有什么问题,而是熊市非常害人。

  我们比较有幸的是产生在牛市一个氛围中间,这个市场也是在健康地发展,而且大家也都看到上市公司的价值也在不断地提升,业绩的提升也是非常好,它整个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

  主持人:而且投资者可能也不像过去那样,或者说不如过去那样关心背后的东西,关心负面,可能更关心有价值的东西。

  水皮:因为他不是看过去,看消极面、阴暗面,这时更多的会看未来,会希望你看到积极的一面,希望你能够给我提供机会。

  主持人:可能媒体的这种转变本来是一种很微小的转变,但是报纸和读者之间的默契会把这种改变变得越来越大。

  水皮:我现在发觉很多报纸都在做转变,现在是最能教育媒体人的。他会发觉他原来做的那些东西,怎么没有太多的反应了?包括几个杂志的主编也跟我讲,你看我们现在头版的封面也都是怎么买基金,怎么选基金了,全做成正面得了。怎么不再扒粪了呢?扒粪好像卖不动,没有兴趣,这是整个社会的氛围。思维定势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是积极向上的。

  主持人:市场呼吁一种健康的情绪。

  水皮:我相信媒体人员的心态也应该是这个想法,这样才不至于走到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反面去。

  主持人: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个报纸比别的报纸好像是有更多的优势吧。因为我们不需要去转变这样的心态,一开始就可以去直接培养出这样的心态。

  水皮:几位老总说一定要说我们跟其它报纸有什么区别,他说我们是产生于牛市的一张报纸,我们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价值取向,有比较善良的愿望。

  主持人:对。

  水皮:所以,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主持人:对读者的心态是一种服务。

  水皮:当然我们会拿我们的专业知识来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判断。

  主持人:一方面是贴近,一方面是高端。

  水皮:我觉得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一个价值,因为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专业的,我们可能跟其它媒体不太一样,其它媒体更多可能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办财经类媒体。我们当然也是出身于媒体,但是高管团队中间大多数有投资经验,当然我是除外,我是光长了一张嘴,就在那儿说。

  主持人:您是发言人。

  水皮:其他的很多人都是有过市场操作经验的,原来做媒体,又去下海扑腾,然后再回来做,而且做的都是投资公司,所以他们会相对专业一点,他的判断可能跟普通编辑记者纯粹的新闻感觉还不完全一样。如果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能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优势。

  主持人:俗话说“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如果我们把《华夏时报》改版为新财经媒体比喻为非常之事,也希望非常的人来掌握它、操作它,把这份报纸办得更好。请您接着刚才的话详细介绍一下,我们还有哪些非常的人?

  水皮:其实财经类的媒体,《工商时报》当然是黄埔军校产生的人很多,基本上除了南方系之外,所有全国的财经类媒体都是工商系,确切地讲都是工商时报系。现在大类地划分,也就分为三类:一个是南方系,南方报业集团派生出来的,《21世纪观察报》也好,南方周末也好。一类是工商系。还有一类应该讲北京的经营报系,就是《中国经营报》系,《中国经营报》在周报中间是最早市场化的一份媒体。市场上三大系,我们按照这三大系的标准来看现在所有的财经类媒体,《21世纪观察报》是相对纯正的南方系,《中国经营报》是经营系,经营系实际上后来的改造跟工商系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的老社长去那儿把它改成周报,一下子打响。当然因为它还是比较有特色的,所以我们还给它单立为一个系。“经观”实际上是中国经营报系跟工商时报的杂交品种,确切地讲,内容方面还是工商系,不管是何力也好,包括现在的王胜中也好,总编助理都是工商系,从原来的总编、副总编、总编助理都是工商系的。《财经时报》比较特别一点,比较零乱,可能跟它现在的状况也会有关系,人的确很杂,比较零乱,说不太清楚血脉,有工商系的,有中青系的,甚至还有人民日报系的。了了最后还是工商系的,包括纽文新都是工商时报的老人,也算是工商系。

  回过头来看华夏时报的团队组成,我是不希望纯粹的工商时报系的,因为那样思维会受到限制。我已经在这里混了18年,不希望我们的团队都是跟我一样的思维定势,办报一定要有新思维碰撞。我们的副主编谢经文是纯粹的经营系,原来是《中国经营报》的总编助理,早期的助理,应该也是他们报社最能干的助理之一,后来自己也做公司,也做杂志,我觉得市场操作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另外一个副总编迟宇宙,是纯正的南方系,最早是《南方周末》的,后来又在“经观”干过,后来又在《新京报》做副主编,《新京报》也是纯正的南方系。这两位,一个是经营报系的,非工商系的,一个是纯正的南方系的。当然还有一个副总编徐毅,是工商时报出来的,早年就是中国青年报的国际部主任,后来也在工商时报当国际部主任。后来一位管经验的邵建彪,原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出来。他们原来有做过副社长的经验,另外也都自己操作国公司,做过媒体,现在愿意汇聚在《华夏时报》的旗下,也是我们一个很好的优势。对我来讲,怎么让各位的特长和优势能够相对地、互补地成为一个集合优势,而不是各行其道,我是希望把他们几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把他们组合得更好一点。所以,我就觉得从办报的团队上来讲,我们比现在的这几份财经类报纸创业的初期起点更高。当然不能这么比,但是如果要比的话,至少创刊初期……

  主持人: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思想。

  水皮:我们的团队还是很有优势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