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张燕生:未来中日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15:09 新浪财经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日本财团法人国际研修交流协会于5月29日共同在北京钓鱼台宾馆五号楼举办“中日金融论坛”。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张燕生所长演讲。 张燕生:感谢大会的主席,也感谢各位来自于日本的朋友们,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给我这样的机会,在这儿谈一下未来中日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谈一下当前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在这个方面怎么能够寻求中日之间的合作。第二,谈一下中日两国两个作为东亚最重要的国家,怎么能够加强我们之间的FTA的合作。第三,谈一下中国目前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硬约束,也就是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能够加强中日之间的合作。我主要谈以上三方面。 第一,全球化和当前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全球经济的失衡问题。对于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目前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认为当前全球的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并且可能危害到全球的增长。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目前的失衡是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美国的一个比较著名的金融专家麦基龙先生讲到,美国不面对自己的低储蓄率和高额的财政赤字,而是片面的把之归结到人民币汇率过低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的一位经济学家的看法。美国的国会最近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他念念不忘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故事,也就是说美国的前财政部长桑姆斯先生讲日本也曾因为抵制日元升值,一些公司害怕在国际贸易中失去竞争力,结果却造成巨大的经济泡沫,并且导致日元升值,一发不可收,这是美国的前财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目前的全球失衡我们会发现,也就是我们谈得比较多的经常项目的失衡,(见图)上面的一条曲线会发现全球失衡的经常项目,发展中国家是顺差,发达国家主要是逆差。我们同时会发现在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的中65%以上是美国的经常项目的逆差。在这种情况下,从全球结构中我们会发现,日本、德国、中国,我们都是货物贸易的顺差,我们是世界的工业制成品的净提供者,我们发现在货物贸易当中,英国、美国、法国是货物贸易的逆差。同时我们会发现,从全球的服务贸易来看,顺差最多的是美国和英国,它们是全球的服务贸易的净提供者,服务贸易的逆差最多的是日本、德国、韩国。也就是说,日本、德国、韩国到目前为止,尤其像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仍然是服务贸易的净输入国。因此,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全球化中间,有着很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从结构性失衡,我们也会发现国际的产业结构中美国和英国是全球服务的净提供者,日本、德国、韩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的净提供者,也是服务贸易的净输入者,中国也处于全球失衡中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看看全球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前十个国家,目前中国排在第一,日本排在第二,俄罗斯排到第三,中国台湾排在第四,韩国排在第五。对中国来讲,我们存在着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存在着国际收支结构中间的双顺差问题,我们存在着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和运用问题,我们存在着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同时,我们又会发现,这些问题日本是不存在的。但是日本仍然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东亚来讲,扩大内需不仅仅是中国,是我们这个地区共同要努力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发现中国面对全球失衡的压力很像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从中国来讲,贸易的摩擦、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外部压力和巨额的1.2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用对中国来讲没有一件事是容易解决的。从这个角度讲,从中国来讲,如何汲取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经验和教训,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想谈的一个基本看法。 我对这个问题基本原因的研究是,目前全球失衡问题主要是目前的全球化一个内在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在加速推动它的市场化,另一方面谁来管理全球化,谁来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这个基本的问题目前来讲是没有解决的。因此,经常会发生美国人生病,其他国家吃药的问题。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和日本的区域合作问题。从今年一季度我们会看到,按照中国的海关统计,中国从日本的进口是296亿美金,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对日本的出口是233亿美金,中国有贸易逆差63亿美金。同时我们会发现中国从韩国进口231亿美金,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对韩国出口121亿美金,中国有110亿美元的逆差。从结构来讲,我们对美欧有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但是我们对日本和韩国有着比较大的贸易的逆差。对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我们的自由贸易协定或者叫FTA,它对我们经济的影响是什么?有的研究人员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我们叫CG模型做了初步的评估,我们评估的结论发现,对于我们东亚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安排来看,10+3对中国是最有利的。也就是说,中、日、韩加上东盟能够使中国的实际GDP的年均增长增加1.1%。对中国第二有利的方案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它能够为中国带来实际GDP的年均增长达到1%。第三类自由贸易区的方案是10+1,它给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能够带来0.14百分比的增长。我们说对中日韩和10+3,我们的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的好处,我相信中国的学者得出来的、我的研究人员计算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日本的同事、我们韩国的同事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基本上是接近的。 对中国和日本来讲,我们建立起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中国、对日本都是最有利的。但是,目前实际的进展我们大家都知道,主要还是10+1,中国和东盟,日本和东盟,韩国和东盟。也就是说,在经济上的好处是第三位的,但是在现实的推动是第一位的。同时,包括日本和韩国之间的FTA的讨论和谈判,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之间FTA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现在出现了比如今年所达成的韩国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现在开展的韩国和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刚才我在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现在的全球化最大的问题是谁来管理全球化?我个人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是,如果按照WTO的成员150个经济体来谈区域合作可能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来谈如何管理全球化,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对东亚的各个经济体来讲,我们之间的区域合作,对我们来讲这种共同的区域利益是明显的。 因此,在这里我谈了六个基本的理由:第一,中国人有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还是要着眼于长远。第二,处理好美国这些经济大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第三,要优先推动东亚的金融合作,包括积极的推动亚元和东亚的债券市场,以及现在关于地区的外汇储备方面的合作机制的安排。第四,如何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区域的共同利益。我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90年代后期研究关于中亚中、日、韩三个国家如何对中亚地区油气管道运输方面所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在能源、资源方面我们区域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大。第五,对中国来讲争取未来20年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第六,中日之间在这方面应当开展全面的经济和技术合作。这是我谈的第二方面的问题。 我也用几句话简单谈一下对WTO的看法,因为我确实也讲到中国在五年前,2001年12月11日以前,我们在评估WTO对中国利弊影响的时候,我们总是讲“狼来了”。在说“狼来了”的时候,我们说这个狼最可能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我们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的时候,在五年前给有关部门提交报告的时候我们说可能会是汽车、农业 金融。今天来看,在我们材料当中所提供的,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讲,我们的汽车和底盘的净进口没有增加,而是减少。而我们的汽车和汽车的底盘和汽车的零部件的出口却出现迅猛的增加。而且,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出现一些新的汽车工厂,比如民营企业的吉利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奇瑞,而奇瑞现在一个月出口的汽车就达到1万辆。我们会发现,确实是狼来了。但是,对中国的经济来讲我们仍然是讲有好的消息,也有坏的消息,总的来讲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发展还是顺利的。 从农业来讲,我们加入WTO的时候,我们的粮食的总产量是4.5亿吨,到了2005年到了4.8亿吨,我们发现加入WTO以后对我们农产品净进口最明显的一个是纺织原料,一个是丝料,一个是乳品。这些产品的净进口来讲,如果不是净进口,它们所消耗的土地和水资源对中国来讲,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可能要受到更大的挑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会发现中国和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同时中美的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不是高技术产品,而是农产品。因此,在开放的过程中对中国来讲,实际上是一些逐步逐步适应市场和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原则来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 第三个问题,中国和日本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首先,我们说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密度最高的国家。从中国来讲,我们实际上有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一个方面是同日本比,我们的能源消费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能源消费的水平在人均水平上讲是比较低的。在这条曲线中(见图),我们会发现,到90年代后期,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8.3吨标准油,日本是3.9吨标准油,也就是日本比美国的一半还要低一点,可见,日本的能源消费的效率是高的,日本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低的。但是,我们看中国在这个时期,我们人均的能源消费量只有0.7吨标油,我们只有日本五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中国一个方面能源消费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人均人员消费的水分更低。如果达到日本这样的能源消费的效率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的规模,那么意味着中国的能源消费的总量将要增加5倍。而大家知道,去年中国的能源总的消费量是23亿吨标准煤,23亿吨标准煤如果增加5倍,我们知道无论是在能源的消费还是环境上,压力都是很大的。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煤炭的依赖性是很大的。中国对煤炭的依赖在2004年是超过我们能源总量比重的67%,而日本石油的消费是超过了50%,而煤炭的消费只有18%。这样的话,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因此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今年美国MRK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然后排放所造成的对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环境的损害,我们会发现电力行业占到26%,也就是用煤来实现火力发电,它所产生的污染对人身体的损害超过了四分之一。第二位是非金属的矿物制品,这部分主要是水泥超过12%。第三位是交通,它所产生的损害是将近10%。第四和第五位分别是化学制品和金属冶炼业,分别占到7%和4%%。这些行业对环境的损害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的行业。 按照中国的环境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二氧化硫在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28%,烟尘增加了2%,工业粉尘增加28%。同时会发现这三项,火力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硫达到了53%,烟尘达到40%,粉尘达到1%。水泥这些非金属的矿物制品,二氧化硫达到10%,烟尘16%,粉尘达到70%。这样一来,从中国来讲无论是能源还是生态环境,所面对的发展的压力都是很大的。有的时候,我经常问我自己,中国从能源消费的结构和未来的发展我们更可能像美国呢,还是更可能像日本?我们能源消费的效率有没有可能达到日本的水平?刚才我所列举的数据表明,即使达到日本的能源消费的效率,实际上我们的能源、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 从美国50年的发展看,我们会发现它的能源消费主要是交通运输和居民对能源的消费。在日本的1971到2004年,日本的交通所消耗的能源也是增长比较快的。同时在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美国、英国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见图)中间的棕色部分是日本的投入,日本对能源的研发投入增长的是最快的,英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净减少的,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净减少。这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像我刚开始讲到的,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在它们的经济结构中,越来越依赖的是服务,而不是制造。在中国我个人认为,我们将会像日本、德国、韩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个制造国家,在服务方面我们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个净进口国。在这方面中国目前,我所在的部门发改委是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在这方面开展的怎么能够实现把节能优先像计划生育那样作为基本的国策。第二是加强生态的保护和建设。第三是治理污染。 这三点概括起来,从最近整个国家来讲是两大战略,一个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爱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一个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方面我和我的研究人员是高度重视日本的经验,在能源方面、在节约方面、在环境方面,包括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经验,而在这个方面中日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也不仅仅是在产业领域,在环境和能源方面实现节能、减排、降耗是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整个地区国家共同的责任。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