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2004年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 > 正文
 

中国能否持续领跑新兴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 16:37 《环球企业家》杂志

  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

    分论坛一 中国能否持续领跑新兴市场?

  毫无疑问,亚洲、东欧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勃兴对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它们自身也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亮点。经济学家的预测指出,2004年东南亚地区
的经济增长将超过6%,俄罗斯和波兰将增长5%或更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也将实现显著的增长。

  然而,新兴市场中的最亮点是中国。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13%由中国贡献。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出口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率。凭借成本优势,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受国,而进口的增长更快,达到40%。中国是全球交易的许多主要商品的最大买家,比如矿石、石油橡胶等等。中国的增长不仅推动了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步伐,也为许多依赖资源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就经济而言,中国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的地位相当于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的地位,”摩根士丹利负责全球新兴市场投资的主管Ruchir Sharma说。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中国本阶段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时期。制度和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的分寸和国有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是影响中国商业效率和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比这些更为直接和迫切的问题,是金融市场的低效甚至失效。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中指出,有17%的中国企业家认为,在中国开展商业活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金融支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竞争力。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还能继续领跑新兴市场吗?中国的成本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她还能继续成为国际资本的“热土”吗?印度、爱尔兰、罗马尼亚、以色列......正显露出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和服务外包基地的潜力。在接下来的新一轮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中,中国还能继续领先吗?中国应该确立怎样的竞争力战略?中国的本土公司准备好了吗?

  1、中国是新兴市场的领跑者吗

  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文中

  “中国目前只是世界车间”

  我个人认为现在讲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对自己的评估过高。中国现在讲世界工厂还不大匹配,或许可以说是世界车间。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工厂,它的策略是应该非常清晰的,而作为一个车间就比较简单一点。

  我们有一段时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国际公司的实力。不能因为某个企业曾经在某一个收购项目上得手,就过高地把我们的能力提上去。我们还有很多的差距,管理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中国具有相当的后发优势”

  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距离正在拉近。比如印度是中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收入现在是中国的二分之一强,但印度比我们晚开放12年。同时,印度在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差距非常大。在高端制造方面,我个人的调查结论是和日本的差距至少在50年。我们还缺乏研发能力,目前主要是模仿、引进。

  但是,中国还是有相当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的进步非常明显,中国在整个新兴市场中的领跑作用和位置也非常明显。2000年以来,不论是进口贸易,还是吸引外资,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目前的影响,表现非常突出。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刘积仁

  “领跑者不一定领先”

  最近,特别在IT和软件的服务,在全球整个大价值链条上,或者产业上的链条上给我们中国带来了机会。我们应该看到整体社会的变化,如果我们退回到十年以前,很难想象我们今天每个人手里拿这么多的软件,这么多的电子技术。这样一种事实在过去,或者在十年前并没有展现我们面前。

  我认为所谓的领跑不一定领先,不一定做最尖端才算领跑。中国的制造已经对全世界带来很多的影响。我们过去更多是做鞋,做衣服,做玩具,然后做家用电器,现在做计算机,甚至飞机的部件都拿到中国来做,这个过程不可阻挡。最近这三年里,有大量的软件、研发中心移到中国来。

  2、中国的优势何在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刘积仁

  “‘人才量’对中国保持领跑非常重要”

  我的观点比较正面。比如软件外包方面,它首先需要的是能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中国和印度最适合做这个工作。第二个就是“量”的解释。过去新加坡、台湾、包括香港也有一批人在做外包的工作,但是最后都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比如一个新型号的手机,要上千人开发,而现在厂商几乎每个月要推出两三款新品。这就需要非常大的人力支持,而中国和印度都同样具备这个量,因为有这个量的保证,制造成本就高不起来。根据现在的统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近八个多亿,如果真正把中印两个国家加在一起的话,就是做这个产业任何的加工和制造,可能也都够了。

  我认为这个“量”对中国保持一个领跑是很重要的。在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的领跑者。大家可能认为我们没有标准,就谈不上竞争力或者持续的竞争力。但事实上,有时候做简单的工作也需要很强的控制力。

  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文中

  “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的提升使中国优势在减弱”

  我对中国继续领跑新兴市场的能力持保留意见。中国现在一方面由于自己水平的提高,其实和西方企业在技术上、产品的包装上、设计上的差距在缩小,所以我们的后发优势在降低;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的提升,像我们的房地产,能源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优势还有多少,这是我们自己要这样问的问题。而另外,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成本也在拉大,我们比他们领先的东西在缩小。尽管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的时代,但是我们缺乏国际竞争的实力。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赵民

  “不能将低成本作为核心竞争力”

  我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后谈论世界制造的基地,首先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被大家忽略:第一,西方国家的管理学优势积累很多,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享受了这个基础;第二,改革开放25年的成功,是由于我们释放了民间的力量,中国从1952年就再没有民间资本,一直到1981年才重新出现。这是一股巨大的新兴力量,由于这种力量的增加,我们现在的低成本才能够从制度上实现。现在这一股力量已经全部释放出来了。

  所以,未来十年中国能不能领先于新兴市场,按照现在的低成本发展模式,我认为根本没前途。因为这样的一种模式是在特定时代所形成的。在新的一个十年中,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外部环境是对中国有利的。但是中国能不能领跑关键的问题是在我们内部,一个国家能够做得好有两种模式,一个是低成本,还有一个高附加值。我看到中国成功的企业模式,基本上100家中有99家都是低成本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惯性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但是新的一种推动力,也就是创造需求的能力我们并没有增加。想以低成本来形成一个竞争的永远的核心因素,这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但毫无存在的可能。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何经华

  “中国企业要考虑战略与能力是否匹配”

  很多企业都说要做国际化,但是提升到竞争力的方面来谈,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例如今天谈论企业国际化的时候,总会问问是否做了国际并购。事实上,收购一家美国硅谷的公司很容易。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收购完毕后你的董事会能不能给这个美国公司做业务指导,你能告诉美国总经理他能干什么吗?你公司的董事会能不能用英文开,你有没有国际运营的能力。所以收购也好,扩张也好,完全跟你公司的战略是有关系的,你要考虑的不是今天要去哪里,而是三五年你往哪里去。这是一个战略是否需要,能力是否匹配的问题,而不是大家做。宏走国际化在美国就走的灰头土脸,在欧洲才将市场和品牌做起来。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中国的低成本是现阶段的国际比较优势”

  无论我们是世界车间,还是世界工厂,我们的优势是集中在低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世界车间和世界工厂都代表了中国的制造,中国的低成本是现阶段我们的国际比较优势。

  虽然我们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技术,但是毕竟我们有很多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动态的比较优势和静态优势能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大的跨度。

  虽然整体来讲我们的企业没有太大的实力,但是我们有一个说法是“干中学”,到一定程度,就像日本它130年以后才真正实现工业和现代的创新,我想最后中国也会像日本有一大批有世界专利和创新的世界级企业,有更多种小型的企业不断的创新。

  需要注意,这在中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链条,因此我们的做法不要超越这个阶段。

  3、政府在未来竞争中应承担什么责任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何经华

  “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营造环境而不是制定规范”

  我觉得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环境,我一直认为政府不要制定很多的规范,很多规范让市场去形成,减轻政府负担。

  政府是营造环境,然后企业决定要不要往这个环境里去住,这个跟长短远近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一个企业是不是随着政府的步伐去走,那肯定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计划经济市场与经济思维不太一样的地方,企业要对得起投资人,要发得出来员工的工资,在什么地方做投入由企业自己做决定,如果政府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企业就去。完全是企业自己决定的,因为每个公司为自己的生存负责。

  还有资金问题,我说硅谷每天有五千家公司成立,风险只是投资之一,如果我们的创业都是靠凑钱那也没戏,靠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建立。所以我认为政府环境营造好,减少企业的负担,少管一点是一点。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明确政府是干什么”

  中国到了一个阶段,就是要明确政府是干什么,市场是干什么,企业要什么,一个方面要规范政府的职能和它的行为,另外一个方面要规范市场。我相信企业家面临的未来二三年的环境,仍然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因为中国是一个转型时期,想稳定可能很难。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赵民

  “非垄断行业企业的成长是政策成功的标志”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使我们有了过去25年辉煌的历史,而2010年前后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期,我们希望未来十年我们有一个好的政体。我认为如果未来有不是位于垄断行业的企业进了世界500强,这就是一个政策成功的标志。

   《环球企业家》相关报道:

   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

    分论坛二 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保持竞争力

    分论坛三 万国车展 谁能在中国笑到最后

    分论坛四 中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路径和要素准备

    分论坛五 内外资企业如何实现新一轮的共赢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