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导航

特别策划

产经 | 新闻总汇 | 国内 | 国际 | CBS | 会议 | 管理 | 招商 | 人物 | 商学院
滚动 | 总裁在线 | 专题 | 职场 | 生活| 专栏 | 评论 | 区域 | 回顾 | 封面秀
股市论坛 沪市 深市公告 理财 银行 外汇 保险 期货 基金 债券 招银财富 | 点金理财 | 网上银行 | 信用卡 | 金葵花理财
股票首页 行情 新股 中小企业板 及时雨 要闻 焦点 公司 热股 模拟股市
股票代码 股票代码检索
 
    ——“国退民进”还需要讨论吗?
    ——需要吗?
    ——不需要吗?
    当“国退民进”随着“郎顾之争”的升级和扩大化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探讨“中国改革的路向”这既沉且重的话题终于大范围激活了习惯安静的中国经济学界。[详细内容]

    医院改制:别以为国退后就一定是民进

   在对于国内医疗服务机构改革的处理上,我国政府的确摆出过“退”和“进”的姿态。
  早在1983年国家就曾出台相关政策,允许社会力量开办医疗机构,但出于种种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面向非公有经济的大门才真正被打开。这意味着“民”可以“进”的相关政策,在此之后一路高歌。
  2000年,国务院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各地各种形势的医疗机构改革。中国卫生行政管理高层也明确标明改革态度--国家将在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中“大踏步”后退。
    在2003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也传达出了令非公有资本格外兴奋的消息。
  持续的政策利好解冻了国有医院的巨大蛋糕,在市场经济中尝到甜头的民营资本眼里,一场资产争夺和瓜分的好戏又将登场?只是到如今,还没见谁唱好了这出戏。[详细内容]

    教育:政策风险变幻难测民办高校血本无归

  2004年7月2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一道将于2005年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通知“降旨”民办高校,对于全国近400多所取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资格、正在筹备今年学历文凭考试招生工作、规划来年宏图的民办高校,无异于一场七月雪。两个月过去了,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面对比哈姆雷特更痛苦的生死抉择,中国民办高校将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
    某学校领导认为,教育部的通知打击的不仅仅是学历文凭考试民办高校,而是整个民办高校。他担忧地表示:国家政策的经常性变动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很多本来准备投资高职或自考的企业或集团会担心国家说不定哪天就出台另一个通知说不达到什么要求的高职自考院校也要停办。[详细内容]  
    出版业:新华书店改制重实力不看体制

    今年12月1日我国将对外资开放全国各地所有图书零售市场,这就意味着中国图书发行市场的竞争将进入全新阶段。为此,国家新闻出版署不仅在今年4月开放出版业,扶持民营书业,并且加快新华书店的改制,希望将新华书店做强,民企做大来减少开放带来的市场冲击。
    对此,出版领域资深人士席殊在接受本报采访的时候说:“今年民营出版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是发行渠道的开放;二是新华书店的改制。但对想进入出版业的民企来说,最大的风险仍在于没有办法获得出版业的话语权。[详细内容]

    交通运输业:最怕政府没诚信

    处于垄断地位的交通运输行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民营资本进入的禁区,因而铁路、公路、飞机(航空)被人们戏称“铁公机”。乘着“国退民进”的东风,政策的逐渐松动为民企破冰而入禁区提供了可能和发展良机,而投资公路、航空等这些自然垄断行业所带来的相对稳定收益不断吸引大批富于活力的民营企业淘金公路、航空业,掀起一股民企投资热潮。
    但投资交通运输业一次性投入较大,企业融资压力大,项目周期较长。稳定的收益固然诱人,但是当越来越多民营资本潮起暗涌试涉交通运输业时,高投入意味着企业面临着高风险的考验。[详细内容]
    民营资本涉水垄断行业和所投项目一览表

   表格里只是一目了然的数字,然而,由这张并不复杂的表格,我们却多少能看出些民营资本的究竟来。[详细内容]
    郎咸平教授的民企不如国企论是怎么推理出来的

  本来以为“国营”还是“民营”的问题早已达成共识,没想到这个问题最近又成热点。我历来主张言论自由是社会良序的基础。大家有不同意见、甚至是非常情绪化表达的意见,应是很健康的一件事。
    郎咸平忽视了在过去20多年里,世界上遍布于亚、非、欧、美各洲的120多个不同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私有化。比如说他谈到的奥地利,现在国家持股14.81%,但这并没讲出过去十几年奥地利的私有化。奥地利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吞并,二战后,德国在奥地利建设的军工厂、银行、基础设施都被奥地利没收,这些资产就成了奥地利的国有企业基础,使奥地利从此有较高的国有经济成分,1951年时其国企占产出约22%。到了1985年,奥地利的国营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一年的亏损超过了1946~1984年间所有国营企业的红利总和。从而引出争论,是否还要国有?[详细内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赢周刊》、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齐丹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