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仁
聚焦房地产调控,新华社昨天再度锁定该主题密集发文,其中谈到“调控初显效,‘拐点’尚难期”,并建议“在调控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压力测试’”。
粗粗算来,新一轮调控政策“出拳”已有约半个月。昨天,新华社高频率播发分析文章。截至记者发稿时,据不完全统计,当天的新华社财经专线中播发了五篇以“聚焦房地产调控”为主题的文章,分别为《调控初显效 “拐点”尚难期》、《房产调控重拳出击 中西部二三线城市能否“风景独好”?》、《新政策解散温州“炒房团” 炒房资金流向哪里?》和《新政策引发市场“共振” “防火墙”能否扼住房价“野马”》以及《东边日出西边雨:调控之下各城市楼市表现不同》等。
在《调控初显效 “拐点”尚难期》一文中,以下表述值得关注——“房地产市场正呈现预料中的积极变化,但离遏制房价快涨、确保楼市健康‘入轨’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所谓‘拐点’更是不切实际。当前应坚决加紧推进调控政策的实施,稳定市场的预期和信心,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房地产业已久的‘顽疾’。”
文章在肯定政策即时效果“立竿见影”的同时,也提到“目前的调控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比如,一些炒房者从重点城市退出后,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苗头;一些银行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也有多种“打擦边球”的可能性;一些热点城市高档房源仍在热销,从而将均价再度拉高。
本周以来,市场关于物业税等财税政策是否会跟进的猜想再度引发关注。昨天新华社文章表示:“目前,楼市调控应在初显成效的基础上,加紧推进……要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市场信心。对波动性很强的房地产市场来说,预期和信心比现实的交易量更重要。眼下需要不折不扣地将各条政策执行到位,引导各方明确市场走势。”
文章同时强调,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倚重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摆脱。在调控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压力测试”,对房地产业的适当“降温”对地方GDP、财政收入、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有所预判,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