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有何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 15:43  《中国金融》

  记者:促进私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也是世界银行所一直都在推行的工作,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困境,您对它们走出困境,进行产业升级有何建议?

  杜大伟: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需求的匮乏。对于那些出口导向型企业,政府很难在短期有效地帮助它们开拓需求领域。那么,这些企业怎么办?它们只能转往国内市场了,而这也正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正在艰苦地尝试的路子。所以说,维护和开发国内市场是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最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之上,除了尽快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和转型企业的减税政策,政府应该支持银行业继续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创新,鼓励那些便于企业资金流转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金融服务产品,尽快解决近期中小企业资金链不稳定的问题,使其恢复发展的元气。

  另一方面,刺激内需的一大工作就是要注重服务业发展和消费的增长,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通过提高工资和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才能可持续地上升,这也是政府的一个主要目标。长期以来偏重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它们既是积极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数以千万计的促进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微型引擎。

  记者:世界银行《以农业促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有不少新的理念与世界各国的经验,根据世界银行多年的实践探索,对于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您有何建议,请您介绍一下世界银行是如何推动中国“三农”发展的。

  杜大伟: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平衡发展的政策文件。世界银行认为,这些新政策反映了中国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将给中国农村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城乡之间人员流动、建立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打开了通途。为了有效实施这些新政,可以考虑如下后续措施:进一步修订涉及土地的有关条款,完善法律框架;在全国进行土地登记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可先期进行农村土地登记的试点;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土地集中对农村居民生计和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切实增强农民对中央政策变化及其自身权益的了解;并可就允许农民使用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提高农民宅基地的市场流通性等新做法进行试点。

  世界银行和中国在农村地区经济开发方面一直有很好的合作。我们合作支持相关的农业技术开发,这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强项;对乡村公路、用水和卫生设施的改扩建,我们给予信贷支持;我们共同致力于中国农村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还通过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私人业务部努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以上是我们农村事业的四大支柱,我们力争走出一条提高生产效率、积累人力资本的有效路径。

  另外,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太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还要持续很久,并且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方面,人口转移提高了整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技术改良提供了机遇。世界银行最近有一个新计划,旨在帮助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学习技能和寻找合适工作。

  记者:从历史来看,美国房地产价格的调整一般都会经历3~4年低迷期,您认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走势会是怎样的,美国的经济又会在何时重现活力?新兴市场国家又当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摆脱发达经济体的不利影响?

  杜大伟: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何时回暖,美国经济何时企稳,这都很难明确预测到。美国多年来消费过度,借债过多,需要一定时间来积累储蓄,消化危机的影响。同时,美国需要减少进口,让出口部门再展活力,这也是一大变局。我个人认为,美国经济在2009年乃至2010年都将延续目前的困难形势。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美国以后可能再也肩负不起过去这些年来一直担当的最后需求人的角色了。中国必须果断改革其经济增长方式,将立足点更多地放在国内市场上。这样的调整无疑是很艰难的,也是很痛苦的,但最后的成果将是一个资源消耗理性、生产紧扣内需的可持续增长。

  全球经济衰退对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很大。目前,虽然金融市场已暂时趋稳,但仍有一些国家还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援。只有这些国家的财政政策能够保持稳定,救市援助才能作为投资得到必要的回报。依我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世界贸易体系的正常运作。如果中国能进一步开放,提高进口需求,世界经济的调整就更为容易一些,中国的外汇储备压力也就会减少。同时,进口的快速增长也为出口部门的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缓冲。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