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国人大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问题招待会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1:52 人民网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马凯主任、财政部谢旭人部长、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问题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主持。以下为记者招待会实录:

  [曹卫洲]: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请他们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马凯主任,近几年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投资过快增长、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依然还是存在,所以社会上有人对这次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调控不力,您对此怎么看?

  [马凯]: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它的作用或者主要作用是要熨平经济大的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过去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马凯]:五年来,国民经济既快又稳的发展,经济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年度之间、季度之间波动非常小,1个百分点左右,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大幅增加,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马凯]: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在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中都有大量的数字和事实表明了这一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个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

  [马凯]:如果我们认同这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好的,但又说宏观调控不力甚至失效,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进一步说,这次宏观调控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方面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没有伤及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又在不断地、逐步地化解。后一方面的成效也是显著的。这要从这次宏观调控的背景谈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1998年开始,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乃至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率先使我们经济发展在世界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马凯]:但是进入快车道以后,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乱搞开发区、大量占用土地、耕地,一些行业投资盲目扩张。所以中国经济又遇到了粮食减产和投资膨胀两碰头这样的局面。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凡是出现两碰头,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必然要出现大的起落。

  [马凯]: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采取一系列组合的政策,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扭转了下降的局面,连续4年丰收,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从投资来看,投资增幅2003年达到了27.7%,2004年一季度又高攀到43%,特别是像钢铁、水泥、电解铝等,2003年都是96%,2004年增幅还是在100%左右,出现这样近似疯狂的投资。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两个闸门、一个门槛等综合性的措施,现在投资逐年回落,去年投资增幅是24.8%,如果扣除投资品上涨3.9%的因素,实际增长只有20%多一点。钢铁等行业的投资增幅也是明显回落。

  [马凯]:我们还通过努力,外汇占款所增加的几万亿流动性也回收了。其他方面的矛盾也逐步得到缓解。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历史是可以比较的,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坚决果断地宏观调控,粮食还是继续减产,投资还是膨胀,特别是像一些行业奔腾式的膨胀,如果我们几万亿的流动性没有回收,那中国经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不堪设想。肯定是会出现粮食由于短缺,粮价大幅上升,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上升,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全面的过热。在大起之后,必然会产生大落。但是我们五年走过来了,没有出现这样的大起大落,这正是宏观调控的最大成果之一。

  [马凯]:再进一步说,当前经济运行中确实还存在着如同刚才记者同志所说的,投资还在高位运行、货币信贷还多、顺差还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高度重视,但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宏观调控不力或者失效,这有点偏颇。因为有些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又和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有关,解决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说投资膨胀,它就和投资膨胀土壤、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相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需要一个过程。

  [马凯]:有些问题又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有关,因为我们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阶段,投资增长快一些有它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但是合理的投资和不合理的投资搅合交叉在一块,调控起来就比较难一些。

  [马凯]:再比如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和国际产业的转移或调整,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会是经济的孤岛,都和外界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我们国家和世界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国内遇到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势必对中国有影响,这也给我们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马凯]:顺差也是这样,目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顺差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逆差,可能是一个全球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美国在历史上也有八九十年都是顺差,德国从1952年到现在55年都是顺差,日本到现在也有26年保持顺差。我国可能顺差还要继续一个阶段。关键不是有没有贸易差额,而在于贸易差额是不是公平交易的结果,是不是对两国人民都有利,差额是不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幅度之内。

  [马凯]: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否定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成绩。当然,我们也不能在看到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忽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反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继续加以解决。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财政部谢部长,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看到,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将有更多的钱用来改善民生。在今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中,对于解决像“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包括社会保障问题方面有哪些新的政策措施?

  [谢旭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中,我们进一步体现这个基本要求,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加大对“三农”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谢旭人]:一是加大对“三农”投入。把它作为我们预算安排的重点。突出地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其中,加大了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今年预算安排1335.9亿元,比去年增长23.4%,对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482亿元,增长20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40亿元,应用良种补贴70.7亿元,安排农民各种培训经费16亿元。

  [谢旭人]:预算上突出安排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各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今年预算达到3044亿元,比去年也有大幅度的增加。着重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小型病险水库治理加固等方面的工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产田改造以及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完善了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落实退耕还林后续政策。

  [谢旭人]:同时,在全国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的试点工作,推出扶持生猪生产、奶业生产、油料生产的一些财税措施。今年还要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稻谷以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在预算安排当中,又突出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谢旭人]:二是保障优先发展教育。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达到1561.76亿元,在上一年增长76%的基础上,2008年又大幅增长45.1%。中央财政安排654.4亿元,支持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今年开始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去年已经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今年进一步提高免费发放教科书的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维护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中小学寄宿生的补贴力度。

  [谢旭人]:与此同时,在今年春季试点的基础上,准备从秋季学期开始,开始在城市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教育。进一步落实好普通高校、高等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提高资助标准。通过财政这些重点支出的安排,大力支持发展教育事业。

  [谢旭人]:三是支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到8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安排126.1亿元,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去年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年预算安排260亿元,加上去年预留的300亿,一共是560亿,准备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通过推进这项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安排253亿元,用于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将医疗筹资水平从目前的50元提高到100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水平将由原来的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

  [谢旭人]:与此同时,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就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对城镇非职工人员,平时习惯叫“一老一少”,老年人以及儿童,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安排相应的经费。

  [谢旭人]:四是促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到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支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的一部分地区补助比例由去年的1/3提高到今年的70%。预算又安排相应的资金支持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今年将安排261亿元,在去年财政补助标准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今年再提高一倍。安排1263亿元,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

  [谢旭人]:从2008年1月1日起,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今年按月人均100元的水平往上提高,对其中一部分退休比较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老退休人员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40元。进一步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谢旭人]:此外,中央财政还将大力支持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支持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以及县乡卫生、文化站所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总之,在今年的预算安排当中,把支持“三农”、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通过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来进一步保证和改善民生。

  [新华社记者]:请问周行长,五年来,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转变,但当前宏观经济中依然存在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请问如何评价这五年来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效果?另外,央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实行多久?

  [周小川]:首先回顾一下五年的货币政策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要求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这五年情况看,货币政策在科学性和前瞻性方面有不少的进步。举个例子,2003年,特别是从人代会以后,2003年正好是发生“非典”的时候,公众都会有一种情绪,担心会不会“非典”把经济拖下去。但从那时候,国务院、央行和国家主管部门就开始研究中国双顺差问题,即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需要有货币政策及时作出响应。同时在那种情况下,开始设计和推行一系列回收流动性或者调控流动性的措施。现在想起来,我们现在执行的措施基本上都是2003年设计并开始试行的。所以说明还是非常注意科学性和前瞻性的。

  [周小川]: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6月份,那时候“非典”还没有结束,央行就推出了调控房地产信贷,使房地产信贷,包括开发商信贷和消费信贷方面规范化,防止房地产过热。再有,货币政策需要在措施、时机和力度上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配合。总的来讲,这方面我觉得做的不错。正如马凯主任所说,经济整体在这五年做到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这也说明货币政策是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周小川]:我补充一点,宏观调控一方面取得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国特点来看,中国GDP中储蓄率比较高,储蓄率高就是银行体系可流动的钱比较多,这样就有推动投资的基础。本来大家也希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有足够的钱在后面支撑。所以经济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流动性偏多、投资热情偏大的过程,所以要不断调整它。但调整过程中也不能压得太狠,如果把流动性压为零,把投资热情全部压掉了,也不太好。所以要不断的调控这种热情,跟踪这种变化,但力度要合适,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平稳稳健增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我认为目前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周小川]:但挑战是不断出现的,有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说物价上涨过快、国际有次贷危机的冲击,有很多不确定性还在等着我们,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事情要学习。我认为这五年的调整,从货币政策来讲,还有两个特点。第一,特别看中或者倚重于改革开放。本身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处在改革过程中,在改革中逐渐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体系。再有,宏观调控体系必须依靠微观机制,也就是微观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他们必须是健康的、行为合理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正确响应宏观调控的效果。因此,微观机制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周小川]:第二,要有一个好的监管机制。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监会,强化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同时在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方面也都得到了加强,外汇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因此,要依靠改革开放来实现对宏观调控的支撑,打下好的基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上面政策一动以后,是不是能够顺顺当当的传导到金融机构,传导到各类企业和个人,这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与时俱进,适合经济的情况,应对新的挑战。在这方面,应该说也做了不少事情。举个例子,在各方面努力下,中国以前从不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到现在实行了比较严格有效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这种比例的控制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这些方面来看,五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还不够用,今后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新的不确定性,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分析,跟踪形势的变化,争取应对新的挑战,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谢谢。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