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预测与看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7:39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国企业家》杂志试图从宏观面和产业面,勾画2008年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可能图景。从基本面提出了对中国经济的“八大疑问”;从市场面对于金融、电信、地产、民航、汽车、互联网等六大行业的走势作出了预测。

  奥运年。改革开放30年。

  2008年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奥运对中国国力的提升与后奥运的对策问题、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问题,人民币升值的节奏问题、资产价格的压抑与膨胀问题、通货膨胀及紧缩政策的影响问题,等等将缠绕中国的政府决策当局、商业势力乃至普通大众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本组文章成稿之际,1月份,适逢春运,中国南方暴雪成灾。本不不寻常的一年又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局。

  2008:中国经济八大悬念

  金融业:拓海外

  电信业:重组年

  房地产:拐点近

  汽车业:聚裂变

  民航业:战上海

  中国经济八大悬念

  奥运机遇、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国内通胀等等,种种关乎经济基本面的要素,都将考验2008年的中国能否成为经济强国

  文 | 郑常恩 郑镐成 刘金贺 张晓亮 张沈伟

  2008年是中国的机会之年还是考验之年?

  最大的机会来自奥运,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认为,“奥运会具有很丰富的价值,同时,它是一个拥有强韧生命力的特殊品牌。”但是,除了奥运会将给北京乃至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外,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通胀、外资企业经营环境、中国金融资本、中国高增长经济政策、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等关乎经济基本层面的要素,都会呈现新的变化。

  入世以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物价”态势:2002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3%,物价上涨率却始终维持在2.1%的低水平。巨额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也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2007年中国GDP达到 32000亿美元(预测),继美国、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相比2001年上升3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由2001年3.7%上升到2007年6.4%。2007年中国出口规模也将高达1211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4.5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第三位),2002年到2007年中国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29.5%。

  但另一方面,入世以后中国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凸现。例如资产价格加剧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环境污染加重及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等。再如,劳动力相对廉价的竞争优势也随着中国产品质量的恶化无法发挥其作用,2007年中国制造的玩具、轮胎、牙膏等在世界各国发生多次质量问题,给“中国制造”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最近由于次贷危机,美国经济严重萎缩,中国将代替美国扮演世界经济引擎的角色。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经济强国,2008年将是考验期。经济高增长可持续性、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基本条件。

  中国是否继续经济高增长政策?

  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10%的高增长,但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加大、环境污染加重、资产价格暴涨等。就收入差距来说,基尼系数由1984年0.24升到1995年0.39,2006年更是高达0.47,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此外沿海与大陆之间的收入失衡严重,2006年上海(沿海地区)人均收入是贵州(内陆地区)的13倍。而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尤为明显;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物价上涨,也引起农民与劳动者的强烈不满。

  面对经济高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控制政策,意在抑制经济过热迹象。在2007年12月3日到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调是“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2008年中国经济将在2007年(11.4%)基础上维持10.7%的较高增长(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经济增长率为10.8%),由此看来高增长政策依然将继续。

  持续高增长经济政策也是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开发落后地区的需要。高增长政策能吸引农民进城,而强硬的紧缩政策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崩溃,引起社会混乱。

  中国是否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

  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但这个数据在2007年有了巨大的改变。2007年1月-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比同期增长4.4%,大大超越了政府3%的目标值。2007年下半年后更是有了超过了6%的涨幅,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创下10年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消费物价指数强劲上涨,基本劳动工资上调幅度也在逐渐扩大,国内外开始警惕中国有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人们认为,中国有可能陷入“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 → 基本工资上调 → 制造成本高涨 → 工业品价格上涨 → 通货膨胀加剧”的恶性循环。2007年第二季度,制造业最低劳动工资同期上调20.1%,达到了继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对中国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机提示说,“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一旦上涨将会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但仔细分析,中国引发国际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最近物价上涨主要源于猪肉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没有影响其它服务类和工业品价格。2007年1月-10月份由于疫情的扩散和饲料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同期上涨了11.3%(特别是肉类价格上涨了30.1%)。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组成结构中,食品占33.6%,除食品外的消费物价指数仅增长1.0%,服务价格也只占1.7%。

  即使国家不断上调劳动工资,但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单位,劳动成本也在减少,政府将继续对能源和生产要素价格实施控制措施。2000年-2006年制造业年平均产能增长率为17.5%,超过了工资涨幅(14.1%)。

  2008年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有望达到4.2%,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可能性不大。

  在没有人民币大幅升值或原油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出口商品单价不会出现大涨。对于发达国家,2008年供求率将下降至-0.5%,有可能遭遇通货紧缩。

  资产价格泡沫会否破裂?

  从广义货币量M2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上看,近几年来M2/GDP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货币投放量增速高的原因之一是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以央行公布的2007年6月份的M2的数值377832.15万亿,上半年外汇储备为13326.25亿美元,即便以7.5的比率计算,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占总货币供应量的26%强。因此,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和CPI增速过快的直接原因。

  就股票市场来说,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创下历史最高位6124点,6月个人开户数突破了1亿户,总市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末17.4%上升到2007年11月末94.5%(总市值达19.9万亿元)。除了股票市场外,2007年1月到8月全国平均住宅价格同期上涨了13.4%,2007年1月到9月流入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外资规模达56亿美元,同期增长了62.3%。

  上海证券市场市盈率(PER) 达33倍,超出了纽约或东京(20倍),引发了资产泡沫争论。

  大城市房地产租售比较高(广州800,上海400,北京350。租售比高于300,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出现泡沫现象。

  尽管如此,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11月以后,股票市场将开始进入调整期,12月6日上证指数以5035点报收,相比最高点下降了17.8%;同时,房地产市场由于限制外商投资和抑制房贷等相关政策开始发挥作用,涨幅将逐渐放缓。2007年9月国家发布限制第二套购房者的信用贷款额、提高贷款利率,2008年还有可能实施物业税的征收。

  倘若资产价格下降,会加大银行业风险,引发起社会不满,从中国政府的立场上看,应更加注重市场的稳定性。巨额贸易顺差、外商投资资本的流入,使得流动性过剩得以持续维持;而随着进城人口增多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高档住宅的需求也在继续上升。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可能性。

 [1] [2] [下一页]

此篇为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