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银行的前世今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4:5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童辰 王小妆 2008年2月26日,三峡银行将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宣告她的新生。 至此,酝酿了两三年之久的三峡银行重组终于功德圆满。 三峡银行重组一定会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因为她的三个第一:第一例信托牵头重组银行;第一个以信托方式彻底剥离不良资产,对信托业和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都有启示意义;速度第一——从2007年9月13日市政府确定重组方,到12月28日实质意义上的重组成功,一共106天。 三峡银行重组,也是重庆金融改革灿烂画卷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在内的全国性广泛肯定。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股东买单,用信托方式剥离12亿不良资产 中国经济时报:正如您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的,小平同志上世纪90年代到浦东视察时就提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旁观者,我们发现,“十五”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金融领域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了,听说最近银监会领导对此也有很中肯的评价。信托业公司重组、农信社改革、商业银行重组、西南证券重组,都是可圈可点的经典案例,给全国提供了很多可资学习的经验。具体到此次三峡银行重组,你们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你最满意的是什么? 黄奇帆:第一,我们重组万州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不花一分钱去承接不良资产。一是处置呆坏账,将12亿元左右不良资产全部剥离出去;二是扩大资本金,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将资本金规模扩大到20亿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达到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三是扩大业务范围,将以前仅限于服务万州区的城市银行逐步发展为服务库区、服务重庆,甚至走向全国的银行。 从2007年9月确定重组牵头方,到12月28日就完成了重组方案设计、剥离不良资产、注册资本金到位、更名、获批等一系列的过程。应该说,这是最快也最利索的一次重组。这要感谢以银监会为代表的中央部门的高效率,中国人民银行站在全局高度给予了宝贵的政策支持也给库区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很专业也很有启示性的一个举措,是通过建立一个单一的专项信托品种,把12亿的不良资产剥离掉了。这是我们运用金融工具创新解决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 这种处置有几个好处,一是增资扩股,以每股1.6元募股,其中0.6元用于冲抵坏账,20亿元资本金就可以冲抵12亿元坏账。但是简单地这样处理,如果每股1.6元全部并入三峡银行,会形成12亿资本公积和12亿坏账并存的局面,坏账率仍然会居高不下——因为按规定,资本公积是不能用于冲抵坏账的。全体股东自愿用每股中的这0.6元设立共计12亿信托,由专门成立的重庆三峡资产管理公司等额购买12亿坏账,三峡银行财务状况就大为改善了。 二是好算账,新的经营班子,赚多少钱、亏多少钱,清清楚楚。 三是剥离以后清出的不良资产,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和处置,可以大大减少清出资产的流失,加大清坏和处置力度。沙里淘金,捡回来一点精华,又可以作为资本公积回到三峡银行,为三峡银行今后在发展中解决不良资产风险增加一点家底。他们这种处置坏账的方式也得到了监管当局的充分肯定。 四是由专业机构管理这十几亿不良资产,可以认真、专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理清责任,汲取教训。 中国经济时报:这对正在探索改革发展路径的中国信托业也有一定的贡献。 黄奇帆:可以这么说。而且,这种处置方式,当年就产生2000多万元的利润,所得税缴了1229万元(2006年只有125万元,记者注),给万州区送了一个不小的见面礼。2008年大致有3到4个亿的利润,2009年可能达到6个亿的利润。 第三,三峡银行股东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团队、业务定位、发展模式,我觉得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有竞争力。 比方说,在班子的选拔搭建上,行长里面,招商银行请了一个来,兴业银行请了一个来,银监局请了两个来,重庆信托请了一两个来。这些同志都是监管岗位上、股份制银行各岗位上的重要业务骨干和精英,他们的加入和组合,本身也是一个创新,是多种力量、多种专业的集成。在省一级改制的商业银行中,像这样的班子都是不多见的。 第四,三峡银行重组平和、稳定、和谐。重组势必涉及利益调整,营造多赢局面是重庆经济领域改革的一个长期追求,库区是三峡银行的根本,和谐稳定尤其重要。 原万州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重庆金融生态的严重隐患 中国经济时报:万州是库区的中心,也是国家解决库区问题的重要依托。 黄奇帆:但是原万州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履行服务库区的责任,29个分支机构,400多名员工全部窝在经济总量有限的万州,库区包括一些亟须金融支持的移民大县,像开县、云阳等地在网点布局上一片空白。近几年更走到自顾不暇的境地,多个部门的独立调查都表明,该行存在严重的问题:股权关系复杂,14108万资本金中,大量虚假入资、以贷参股、股东长期拖欠贷款等问题,导致该行资本金严重不实。截至2007年11月,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2.87%;不良贷款贷款率达30%;信贷业务不规范,存在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设备老化,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且自办的13家经营实体也大都亏损;人事管理混乱,考核分配不合理,欠缴职工养老金达2000多万元。 原万州商行极大恶化了万州金融环境,万州商行仅占全市存贷款余额的0.4%左右,而不良资产却占到全市不良资产的近5%,相差10倍以上。 这样的状况,如不重组势必破产,引发400多名职工下岗,发生严重的挤兑危机。因此,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采取措施重组。 中国经济时报:这样的状况,重组应该不容易吧? 黄奇帆:重组万州商行,难点主要有四个:一是亏损严重,坏账有近13亿;二是资本金严重不实,虚假、以贷参股、股东长期拖欠贷款等等不规范现象始终未能解决;三是自办实体达13家之多,且大多经营不善;四是一个小银行,400多名职工,全部窝在一个万州区,职工安置难。对此,重组方重庆信托公司都采取了妥善的处置,特别是400多名员工,通过换岗、培训再上岗等形式,全部在银行内部实现了就业。他们也可以到开县、云阳、奉节这样需要金融支持的库区县去开展金融业务。 《中国经济时报》同日相关报道: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