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银行能给库区带来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4:54 中国经济时报
三峡银行能给库区带来什么 中国经济时报:三峡银行定位做的是全重庆的生意,将来可能还会向全国发展,那么,三峡也好,库区也好,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奇帆:三峡银行要服务于库区、服务于万州、重庆,宗旨是始终不变。但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三峡银行必须走出万州,面向库区,服务全市,只有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库区。 首先,最直接的是税收。三峡银行总部在重庆,但是注册地在万州,所得税在万州,这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和中国银监会共同扶持三峡库区的一个具体的举措。 2007年12月28日重组成功,就上缴万州1229万元的所得税——在万州,一年上缴一千多万所得税的企业,是找不出几个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银行将极大地改善库区金融生态。一个地区穷,首先穷在金融,金融搞活了,产业就上去了。库区是西部问题、三农问题、移民问题的叠加,金融短腿就更为突出。我给你一组数据:2007年,重庆主城区存款余额3763亿元,贷款余额3988亿元;库区存款余额2247亿元,贷款余额仅仅为1386亿元。从贷款和存款的比例来看,主城高达106%,而库区仅有61%。从资金流动来看,库区宝贵的资金大量流出,机构少、中小企业、三农贷款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过去的万州商行局限于万州区,新生的三峡银行注册地选择万州,但是总行的主要部门全在重庆,这样有利于吸引人才,拓展业务,一个面向库区、面向重庆、放眼全国的新银行应该也一定能更好地服务库区! 反过来讲,如果万州商业银行破产清算,给库区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使本来就不太好的金融环境更加恶化;二是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秩序的混乱;三是将形成巨额经济损失,这些都将会给库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三峡银行重组成功,就变负面影响为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了。 为什么选择了重庆信托? 中国经济时报:三峡银行的重组传闻有两三年的时间了,从公开的报道看,三山投资、长城资产、中国人寿都跟重庆有过深层次的接触,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重庆信托(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呢? 黄奇帆:重组后的三峡银行有一个面向全国投资者的股权结构,投资者的选择基于公司发展战略,这里面,重庆信托作为第一大股东虽然目前拥有35%的股份,但其中有15%是预留给海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是将来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借助国外渠道和人脉资源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尽快实现上市。由重庆信托主导重组,是因为他们提出了一个不用政府买单而又能实现三峡银行目标、兼顾各个方面包括三峡库区稳定和谐的方案,同时,从这几年重庆信托的表现看,他们有能力办好这家银行。 你刚才提到的这几家公司,的确都接触过,但是不是我们不要他们,而是因为不同企业目的不同,价值理念、战略和发展愿景也不同。 之所以有三峡银行,本身就有政府意志的背景,从三峡银行的核心使命来衡量,一家重庆的公司来主导应该更符合库区的利益。 中国金融分业监管、分业经营,但是,互相之间渗透、控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具体到银行业与信托业,国内外大体有银行控股信托、银行信托并立、信托控股银行三种模式,国内此前发生的多是银行控股信托,比方说交行收了湖北信托,民生收了陕西国投,而国际经验表明,信托控股银行也许是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率的选择。 重庆信托入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他们6年来的优异表现。2002年,重庆信托自己也被重组过一次,当时也是资不抵债,2002年到2005年,他们也做得很艰苦。但是,到2007年,非常保守地估计,重庆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从赢利能力看,2007年,人均利润498万元——这还是他们打了埋伏的,按同比口径,是500多万元;重庆信托每1块钱的工资可以产生11块钱的利润,费用利润比是1∶8。这些指标放在全世界、全国也是第一流的。2007年,重庆信托为老百姓管理的信托资产收益率达到10.31%,为老百姓赚了16.6亿元,这是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我的观察,这些业绩的取得跟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专业判断密切相关,而金融创新正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大多数信托企业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阶段,这尤为难得。 市场经济的规则是资源向优势企业、向优秀管理者集中,“十六大”就指出我们已经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总不能走回头路吧? 服务库区、服务新农村建设也是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可以说,现在国内是银行林立,三峡银行作为一个先天不足的后来者,凭什么脱颖而出呢? 黄奇帆:应该说,我们在选择重组方的时候,重组方在吸收股东的时候,就都考虑过这个问题。听说很多股东都是冲重庆信托来的,而重庆信托选择股东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些股东在三峡银行头三年的发展、布局上要能出力。同时,股权分布设计上,相对比较分散,但是起点就是1000万股,因此最小的股东都有谈判地位,而股东的股份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而且每股额外付出6毛钱来消化万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他们都有动力、有能力来监督、约束经理人的经营行为。应该说,几个正副行长,除了行长是银监局过来的公认的行家,其他几个都是市场化的选择,都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和过硬的业绩。 第二,三峡银行把立足点定位于服务库区服务新农村建设,重庆市政府要鼓励提倡支持这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政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会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便利。 第三,重庆目前的经济环境不错,而三峡银行还能依法合规地享受对三峡的一些特殊政策。他们管理层跟我说,他们要借总书记“314”的东风,搭上重庆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在为重庆发展出力的过程中,谋得三峡银行的发展。政府当然欢迎他们这样做。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设计了一种业务模式,在提高库区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能促进自己的发展。农村居民只能把钱存进信用社、银行得到很低的存款利息。三峡银行准备推出专门的理财产品给农民增加一点——他们叫财产性收入。这件事据说他们已经在运作了。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中国经济时报:银行做的是钱的生意,这样一来,跟其他银行比,他们的成本高了,怎么赚钱呢? 黄奇帆:到其他商业银行不屑于去的库区和农村、相对欠发达地区去,他们自称为“下里巴人”,要“农村包围城市”;也提出了“阳春白雪”,那就是把重庆信托金融创新的精华、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部分跟三峡银行集合起来。他们提出,在最高端和最低端都要做到最好。 信托和银行相结合,加上船小好掉头的管理架构,三峡银行在反应速度、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创新和合规性方面应该说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且,这种结合本身就能催生金融创新。在这方面,应该说,重庆信托这些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比方说,当初他们只有几个亿的时候,就曾经运用信托工具成功收购总标的58亿元的渝涪高速,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们收缩战线、坚持创新、把投资集中于金融和基础设施领域密切相关。 一方面,这些经验可以通过股权关系、人脉关系和企业文化传导到新生的三峡银行;另外一方面,这种结合,除了刚才所提到的,还可以在新产品开发上取得先机。 比方说,房地产投资基金,近段时间讨论很热烈,从国外看,也是一个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尚无可遵循的明确的法律政策。那么信托和银行结合,就可以在原有政策法规框架内,先行起步。据我的了解,这方面他们已经开始启动了。 在低端,三峡银行也推出了与区县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营运模式,选择了万州、潼南、沙坪坝三区县先行试点,有的会谈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信贷“从紧”环境下的50亿元“粮票” 中国经济时报:十年来,央行第一次采取措施严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给每家银行分配了“限额”,这对新生的三峡银行有什么影响? 黄奇帆:对其他商业银行肯定不是利好,但是对三峡银行,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上讲,却很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三峡银行原来报的今年新增规模数是零,因为它处于停业状态。成功重组后的三峡银行提了一个50亿元的目标,我个人认为这是审慎的,也是积极的。你看,重组后,1亿元的资本金变成20亿元,那么按照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它的贷款额度最高可以是250亿元;就是新银行资本充足率按20%算,它也可以做到100亿元的贷款规模;服从今年国家的“从紧”大局,打个对折,50亿元,三峡银行今年总要做到也应该能做到吧? 正是因为三峡库区,才有今天的三峡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对库区一直很关心、很支持,如果这50亿元能批下来,相当于给了三峡银行50亿元的“粮票”,按过去的情况,三峡银行重开张,客户资源不够,营销能力不够,争取优质客户是处于下风的,现在好了,你在别的地方贷不到款,总要来找三峡银行吧?也是一种资源优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