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农村建设二题(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01:04 中国经济周刊
“跟着农民走”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宋文瑄谈农村金融文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若凝 ★张弘/山东报道 农村金融改革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关乎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经过三年的改革试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农村金融竞争趋势如何?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走向何方?2007年,作为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文化培育起步年”,山东省如何打造农村金融文化的旗舰?为此,《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记者专访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宋文瑄。 农村金融改革得益于政策 当过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宋文瑄从2003年底开始参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改革工作,2004年5月就任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筹备组建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04年6月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标志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步入实质阶段。 从法人治理结构、清产核资和票据申请开始,相继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县级联社,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组建了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全省共有机构网点5899个,其中有16家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农村合作银行。 宋文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三年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省农信系统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局面,从未有过的社会地位,从未有过的精神状态。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国家动用了央行票据、财政免税等手段,为全国农信社注资达近1900亿元,减轻了农信系统历史包袱,得以轻装上阵,全心发展。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案设计合理,中国银监会在操作层面上给予了细微具体的指导,农村信用社交由省政府管理之后,关系理顺,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每一步发展都得到了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倾力配合,全方位指导,使农信社有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还在深化之中,并设定了三年初步理顺,五年有整体变化,十年脱胎换骨的目标。未来两年将着重于产权制度改造,推动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变,进一步明晰产权,打造资产链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农信社要做足“农”字文章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服务方向,宋文瑄思路清晰、态度明确:“跟着农民走,跟着农业主流产业走。”他认为,农村金融就是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次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明确了一个差别化的目标,就是不做大银行,做区域性银行,突出为地方农村经济服务,特别是为县域经济服务。银行的强和弱,不在大与小,农信社做足“农”字文章,就会有市场,有竞争力。因此,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地方性、社区性股份制零售银行。 他说,改革三年来,感觉最苦的事情是思考如何把承担改革发展的重担挑起来,希望所有职工能对改革,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光靠文件是不行的,还得用企业文化还提升凝聚力。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与信用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督察体系建设、队伍素质建设和科技网络建设并列的六大工程之一,打造了“改革创新、团结实干、廉洁高效、争创一流”的“农信精神”,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努力成为在资金总量、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管理水平、服务功能等方面跨入全省一流金融机构行列。 文化竞争决定成败 商业银行曾一度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国家又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当记者问到农村信用社如何面对“一进一出”带来的机遇和竞争时,宋文瑄说,农村金融市场并非农信社一家独大,农信社面对未来的竞争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网点和产品资源,但是,竞争仍然会很激烈,会不断有新的金融机构进入这个领域,他们在增强危机感,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会加强竞争之中的合作。 说到底,竞争点还在文化上的差别,农信社生存于农村这片土壤,是农村金融文化的缔造者和主体。但是,农村金融文化还在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完善金融文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宋文瑄坦承,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农村金融服务的重担,但还是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大力扶持。他也呼吁有关部门尽早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歧视性政策,给农村金融更公平的发展环境。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