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2008 北京城市硬形象(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4日 15:26 百姓TAXI杂志

  

2008北京城市硬形象(3)

2008 北京城市硬形象 图片来源:百姓TAXI杂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北京硬形象之说三道四

  建筑是诚实的,建筑师就是要为一个诚实的建筑而努力。

  ——世界著名建筑师 赫尔佐格

  北京土著说

  北京城这十年间变化太大了,前几年有人专门收集“拆”字,拍摄了数千张写有大大的“拆”字的照片。如今拆字依然存在,但少多了,因为不该拆的,都已经拆干净了。

  忘记了从哪本书上看到的这段历史: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宣布,要将北京从消费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这意味着北京在后来的30年间,要发展成一个污染巨大的生产型工业城市,毛泽东的话语“从天安门上望过去,要看到到处都是烟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好笑但最具指导性的语录,到了80年代,北京有烟囱1.4万根,可怕的一个时代就这样来了。

  然后,在前几年,北京的时髦是炸烟囱,大烟囱都给炸了,去年据说城区最后一个工厂的大烟囱也炸了,但我还是在冬天可以看到很多大烟囱。

  ——对烟囱很有研究的网友 穿裤衩的蚂蚁

  早先年我们走在街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什么年代的建筑,比如这是大跃进时代的建筑,有所谓的斯大林风格,这是自然灾害时代的建筑,那时侯穷得一塌糊涂,房子只能建成这样。

  可以说,真正能代表北京的建筑是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建筑,那些高楼大厦代表不了北京,现在动辄就请很多洋人来设计建筑,只是一种民族不自信的表现。

  尤其是这十年间,北京建筑在急剧地变味,如很多胡同已经拆掉了,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是有历史的,拆掉了非常可惜,现在要想再找条比较完美的胡同已经很难了。民族与现代其实是不矛盾的,只要规划好,就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像1954年建成的北京地安门机关宿舍大楼,位于贯通天安门和地安门的北京城市主要轴线上,采用了中国古建筑形式,灰砖墙、绿色琉璃瓦,主入口退后配以绿化、高低错落、雅致壮观,与景山等古建筑环境协调呼应,其风韵犹存的建筑形象,比许多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建筑耐看多了。

  ——经常感慨北京建筑变味了的老土著 于行河

  有的时候想想,变化这个东西真是可怕,放眼望去,早已事物是人非,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俺们的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来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共识来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要知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是短时间的,可是,不伦不类的欧式建筑占领是长期的。

  ——一天早上醒来,网友点点发现自家院墙上被写上“拆”字

  我们经常把城市喻为一本打开的书:石块和钢筋水泥凝固着几代人的抱负、理想、成败和恩怨。北京的悲剧在于,由于开国领导人的远见,它在战火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和平建设时期却被逐渐毁掉。如同当代许多巨变一样,这是一场同时代人共同参与的历史活剧。真正的悲剧性在于,各行各界的人是如此真诚而欢欣鼓舞地将它推向高潮,因而,认识城市变迁的动力结构是更为重要的。

  半个世纪之后,城市变化的动因与当年已大不相同。在近十年来的房地产开发中,北京和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真正脱胎换骨,面目全非。这其中一脉相承的教训是什么呢?

  ——学者 杨东平

  北漂一族说

  昨天晚上看了王军的《城记》,好像从来没有读过让人这么累的书。这么多的插图,这么多的注释,这么多有名的人物,这么多的历史陈迹,读得我头晕目眩。

  有人依然还前行,也有人倒下,这城记不是城记,这是人生,是我们这个民族想挣脱又难挣脱的宿命。梁思成当年曾经提出的城市4大功能,居住,工作,旅游,交通,最后成为了理论,指导北京城建设的具体方略,老早就忘记了,但令人遗憾的是,梁思成当年没能阻止的悲剧,今天仍在上演。

  ——网友 申请名字真麻烦

  我不喜欢北京的建筑,那些建筑都挺土的,除了四合院和胡同还有点感觉外,尤其是CBD那个圆锥形的大楼,让我想起某个“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的生理比喻。

  ——地产杂志美女记者ECHO

  连飞蛾扑火的凄美都没有,仅仅是一种等死状态。建筑如此,历史亦是如此。

  ——网友 路边的地雷不要踩

  睡觉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建筑是这个城市的伙伴,但城市仍然孤独。

  ——网友 弓虽

  每个世界知名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建筑语言,尤其是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北京。当“曹雪芹故居”等带有北京特色和文化韵味的地方被一点点拆去的时候,依然为北京感到痛心。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衣装,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底蕴和内涵不是吗?当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都只是一个“城”而已的时候,我想少了的不仅仅是建筑。久而久之,会让人们觉得这里不是北京,它不能这么容易的被所谓象征现代文明的钢筋水泥替代的如此彻底。

  ——家居杂志美女编辑 依宝晨曦

  北京好多项目被整的四不象,即不清新脱俗,又难显高贵大方,所谓西方建筑弄得象地下赌场、东方神韵则诠释为十足十的鸦片房,如此病态的环境只能消磨国人的意志、诱发人性丑恶的一面,就拿西环广场那三个熨斗式的建筑来说,一看到它我就想起了麦当劳的商标。

  ——网友 人比黄瓜瘦

  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都缺乏特点,不仅仅是北京,好多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色调,来来去去的感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每个城市原有的特色都在不断改、扩建中毁了。

  ——网友 猫小猫

  房地产商说

  北京的老建筑拆的差不多了,比如城墙啊,胡同啊,而新的都特寒碜,再新的,就都是外国建筑师的游乐场了。现在的建筑不是蛋就是大魔棍,像那中央电视台,跟我小时候撅来撅去的魔棍一摸一样(附魔棍解释:充满想象力的一个棍子,一根长棍子,由许多多三角形体结合而成,之间可以转动,棍子便可呈现各种角度的转折。)比如绿帽子(长安街那些房子上面都带着绿屋檐,都是某领导当年有过指示,要中西结合,结果中就是绿屋檐了,什么楼都要加个绿屋檐),孕妇楼(中国妇女活动中心,中间一个大圆圈),比如阳具楼(中服大厦),交媾楼(LG大厦),灯心绒裤子(万达广场),裤衩楼(中国海关),尤其是东方梅地亚,千疮百孔似的,跟被飞机撞过一样,幕墙上都是破角的效果。

  ——房地产策划部经理方祥

  外国设计师也没想象中那么牛,大家都是人,中国几乎是最好的学生去学建筑系,外国是最好的学生都学商科去了。中国设计师素质其实更强,缺的只是见识和生活经验。经常接触外国设计师,也没觉得很牛,不过个个都很能吹,经常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打算用多少钱做这个建筑物。当然我们中国人要争口气了,回答,钱我们有的是。老外说,好,那就做最贵的,设计费当然也贵贵贵。开始做了,大师立刻没影了,来的都是20岁出头的毛头老外,只可怜我们这些负责跟进的。

  ——燕郊某大项目销售总监 野猪的力量

  Rem Koolhaas设计的新CCTV相比之下如此便宜,仍然遭到一片骂声,普通人骂也就算了,很多搞建筑的很多房地产商跟着一起骂。这些患红眼病的,连项目还包括一个叫做TVCC的五星级酒店都不知道,更别提去学一下怎么计算投资与回报,想一想这个项目究竟能给北京、给中国增加多少收入,最直接的收益例子就是旁边的韦伯、摩根,垂死挣扎,等着这座美仑美央的后现代杰作救命。

  国内的项目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新的CCTV这个位置的甲级办公楼,开盘时每个平方售价都可以远远超过两万人民币。这么大型的项目,哪个不值几十亿?其他的建筑,老百姓享用得到吗?和普通人的生活,那些项目恐怕比电视节目还要遥远得多。

  什么破坏城市文脉都是睁眼说瞎话,早十几年这儿一片荒凉,要破坏也首先是三环这个大栅栏阻碍交通。二环以内那么多垃圾建筑、长安街的一些设计也只有“烂”字可以形容。要追求破坏,请从内城开始清算。与北京西面的老CCTV之禁卫森严相比,中国的老百姓就应该感谢这位荷兰的大师为每一个中国人争取到的权利,中国的建筑师就必须扪心自问、面壁思过。

  ——一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总

  建筑师说

  现在为什么都喜欢叫外国人设计,中国所有城市的整体规划都不太好,一个建筑就算它本身做的好,如果不能与整体环境协调的话,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现在各种大型建筑都不让中国自己的建筑师设计的,比如外国人设计好一个东西,不管有多难造,反正结构是中国人自己算,央视大楼就是这样的,这种扭曲的造型中国人要想也想的出来呀,只是中国的建筑师会考虑到我们的条件以及工程的难度,不会去设计这种东西。

  ——建筑系学生 卖血上网

  在中国做设计不顾及长官意识会到处碰壁的,很多时候设计人员都要迁就长官意念来进行设计的,就算是公开设计招标,但是只要这个方案不符合长官意识,中标后做规划、设计时还是要重新做方案。而且中国合格的建筑设计师也太少了,大学毕业40人,出国12个,读其他行业研究所的8个(工商管理,计算机,交通甚至还有财务……)公务员5个,转行的若干……最后做设计的就只有凄惨的四五个人了。其实坚持到最后,收入也不会低的,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20W年薪都招不到,只是太辛苦了……如果有了下一代,打死我也不会让他做建筑设计这行。

  ——设计师 小郁

  每个时代的人对建筑的认知都不一样的,在五十年代大家公认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在八十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是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但如果要评现在的十大建筑呢,是像个孕妇一样的全国妇女活动中心大楼,滑稽可笑得像个大阳具的中服大厦,还是戴着个绿帽子的光华长安大厦?

  现在一个很大问题是建筑界太崇洋媚外了,像国家大剧院,奥体中心,央视新楼,清一色全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那种追求新、怪、奇的建筑风气,已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中国设计师能够参与设计的建筑实在太少了,大概是现在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吧。

  我最喜欢的北京建筑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但一定都见过,就是已故的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设计的天安门观礼台。建国初,为了满足国庆等大型活动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两边修建观礼台。张开济设计的观礼台颜色风格都与城楼浑然一体,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点也没有破坏天安门的整体景观,这叫此处无声胜有声。其实像我们搞建筑的最高成就并不是一定要大家看到你的建筑,不是你的建筑多么的现代新颖,像宣言书一样能被人注意到,最重要的要符合当时的条件,环境,整个城市的风格和规划,其实对于城市而言,某个建筑过于突出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整体规划,需要突出的就突出,需要做陪衬的就做陪衬。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胡荣国

  国内很多房地产项目,规划能超就超、法规能混则混,坏到骨子里不算,结构、功能上偷工减料、能省则省,最后用繁琐丑陋的装饰涂脂抹粉一遍,除了暴发户恶俗的味道就是曲意迎逢的业内人的奴才气。这种现象,首先应当揪出来打屁股的就是建筑师、规划师。

  ——建筑师 边走边看

  北京当代十大最差建筑

  1. 中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大楼

  好似一个高个头瘦子顶着三顶红色的“小礼帽”,不中不洋,不新不古,不伦不类,可谓集天下之大丑于一身。

  2. 交通部办公大楼

  设计师根本未能考虑其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协调与搭配,周边建筑均为白色等浅色调,造型舒缓,此楼便显异常的唐突。

  3. 中旅大厦

  此楼系加拿大华裔建筑师在京成立的“大地”建筑事务所设计,外部造型繁臃,哗众取宠,是刻意追求创新而完全失败的典型代表。

  4. 北京西客站

  造型看似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实际华而不实,根本未能体现设计的本意和主体-即候车行为及旅客,也就是未能“以人为本”。

  5. 中服大厦

  里面的重庆“金山城”酒楼再火,也无法掩饰我们的悲哀。

  6. 光华长安大厦

  火柴盒的玻璃幕墙上镶了一圈中式坡屋檐,典型的“穿西服,戴礼帽”。

  7. 富华大厦

  建筑大师张开济曾说,建筑最高境界是中而新,最差是洋而古,此“富华大厦”不幸即为“洋而古”。

  8. 东方广场

  庞大的体积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是负面的,它对东长安街主线条及王府井步行街造成的强烈压迫感是永远难以挽回的。

  9. 首都机场新候机楼

  如果想找一个缺乏远见的设计实例,请看首都机场新候机楼。

  10. 中国国家大剧院

  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这个价值3.6亿美金的玻璃怪物引起了9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的震惊和哗然。

  谁在对北京硬形象负责?

  导语:洋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政府、开发商?到底谁主导了这场阴谋,当我们看到一个个不那么和谐的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需要向谁追问一句,究竟谁在对北京硬形象负责?

  建筑师周培根说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对于即将建成的国家大剧院,他甚至愤怒的表示,“六七千人在一个玻璃潜水艇里,坐在一个107.6万元-相当于一部交过税的奔驰车-的座位上(总造价除以座位数),来看那该死的歌剧!”

  愤怒之外,让我们回归理性,究竟是谁的审美趣味决定了这些现代建筑物的落地生根,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经过审美上的考量,洋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政府、开发商?到底谁主导了这场阴谋,当我们看到一个个不那么和谐的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需要向谁追问一句,究竟谁在对北京硬形象负责?

  公共建筑投资主体缺失

  究竟谁是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真正的项目责任人?

  政府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者责任虚化是当前我国投资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共投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决策,每个部门都不能越权管理,表面上这种决策体制实行的是集体负责制,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承担投资主体的责任。由政府部门出面组建的项目法人实质是在经济上不承担投资责任,在管理上又没有明确的约束。在行政审批体制下,这种无人负责又必然导致更为严格、更多的审批过程和环节,投资责任难以落到实处,投资约束软化。责任主体的缺位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投资扩张的冲动没有约束机制,造成政府项目投资的盲目性,伴随着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业绩的目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形象工程”的诞生,造成了低效益的基础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各部门在项目决策时,局部利益往往成为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部门间的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商业建筑设计师制度缺失

  吴良镛院士曾经表示,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在制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某些项目必须是达到某个级别的建筑设计院才有机会竞标,但从技术上说,一些小型建筑师事务所完全有能力承接,这直接导致的是大量缺乏创意的垃圾建筑的产生。

  同时中国目前对于现代建筑的审美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建筑界也普遍存在,虽然有些国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并不理想,甚至是让国人OEM设计的,却依然被业主吹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目前的设计费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建筑设计费可以达到工程造价的15%。由于设计费低,而竞争依然激烈,有时就迫使国内的建筑师们自己恶性竞争、违法降低收费,最终造成建筑设计质量差,直接受害者当然是开发商和使用人,最终对城市面貌以及文化造成损害。

  开发商造楼还是造城?

  最近两年,我们看到了许多有政府参与规划的商业地产项目,例如作为北京市60项重大工程的华茂中心和大钟寺商业广场,原因在于地产开发与一个城市的规划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北京房地产热的时候,同时也是最大量垃圾建筑物产生的时候,特别是住宅项目,因为建筑美学往往并不是地产开发所第一关心的,人们对于地段、价格的关心甚于建筑本身;对于商业建筑来讲,商业模式甚于商业建筑本身,同时奇特的外观和庞大的建筑面积也是卖点之一,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城市历史文明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开发商所愿意考虑的问题。

  当我们看到北京前门大量的仿古式建筑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北京二环路以内大量新建的购物中心和写字楼项目的时候,我们可曾向导它所付出的文化和历史成本有多大,而这些从来就不是开发商愿意考量的,也许我们所拆除的远比我们所新建的要好。

  我有一个梦想

  我希望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到基础设施的改进,能给中国的举办城市和市民带来大量的遗产”,而不仅仅是一批钢筋水泥堆积物、甚至是垃圾建筑。

  对于我们的城市,我希望可以如JeffreyL.Soule所说,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历史城市,正在有系统地被重置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城市形态。

  我希望凡服务于公共事业的专家,都不得从公共收益中获利一分。

  我不希望看到中国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城市,差不多都把北京当作样板,在中国许多偏远的城镇,我们都能轻易地找到长安街的“仿制品”。

  我不希望看到像西客站这样的上世纪北京最浩大的工程。

  我不愿看到学者和专家受益于外来者的经济关系,用以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专业地位,因此不能发出客观和诚实的声音;与设计相关的媒体也在逃避告知、批评和提供有判断力评论的责任。

  “建筑,它构画生活的框架,它组造生活的模式,但建筑不只是框架或模式,建筑是一门综合的形式,光影,色彩和层次感觉的艺术,它创造一个崭新的空间。”

  这是丹麦著名的Schmidt Hammer&Lassen建筑设计公司对城市建筑的定义,相信也是我们城市建筑所要努力的方向。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