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灰色收入与贫富差距:一份研究报告的出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 09:4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马国川 北京报道

  一

  “我国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使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向高收入阶层倾斜。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为31倍,而不是现在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现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统计数据显示的水平。由于数据不充分,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45的水平。”

  这是5月28日由《财经》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摘要中的一个主要结论。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全文将由7月出刊的《比较》杂志发表。但这个报告摘要一经披露,就立即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腾讯网转载了该报告摘要,当晚点击量即超过2万,超过4000人跟帖评论。“这些评论我基本上看了一遍。”报告作者王小鲁告诉记者,“绝大部分表示赞成,认为说的是实话,而且大量的是对收入差距过大和腐败表示不满,发牢骚。有些人认为说的还不够到位。不赞成的就那么几条,说你没事弄这干什么,‘吃饱了撑的’。也有骂人的,还有个别人说腐败推动社会进步。但是这种话贴上去马上就有很多人表示反对。”

  若干网站也纷纷转载了这一报告摘要。翌日,时评家们众说纷纭,或抨击,或剖析,或反思。一些颇有名气的学者如郎咸平、易宪容等,当日即把报告摘要贴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或发表了评论文章。王小鲁也将报告摘要贴在自己的博客中,点击量一天内达到一万多——作为一个学者的博客,这样高的点击量实属少见。

  二

  56岁的王小鲁,现在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与同龄人一样,他的学术生涯经历过时代浪潮的反复冲刷。

  从一个在山西农村插队8年的知青,到山西铝厂的工人,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简称体改所)的学者,王小鲁经过了17年的时间。八十年代,他和体改所的一批年轻同事——王小强、宋国青、张维迎等等——一起,“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改革事业。

  1989年2月,王小鲁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原定1年的访问,却因为时代变故滞留海外8年。其间,他接受了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后在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学术研究。回到中国后,他进入樊纲主持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回来差不多又十年了,头几年还是两边跑,在澳大利亚兼职做研究员。两边的活儿都不少,搞得很紧张。2004年以后不再跑了,专心坐下来在国内做研究。”王小鲁说。

  回国后,王小鲁完成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先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再是关于各地的市场化进程,后是地区发展和区域差距。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他与樊纲共同完成了一个 《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但王小鲁认为,这个课题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更深入地做下去。从2005年到现在,这个深化了的收入分配课题又进行了两年。

  “关键是改革和发展成果共享的问题。”王小鲁说,“改革二十多年,经济发展加速,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蛋糕做大了,切给谁?是全社会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还是只有少数人有权利享受?”

  这一课题进行期间,正值“反思改革”潮流涌动,社会上对贫富差距问题吵得沸沸扬扬。一种声音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并由此质疑改革方向出了问题。王小鲁认为,市场化带来一定程度上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很多个案来看,由于制度不健全,腐败和灰色收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巨大的,影响面是相当广的。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是否还在可接受的范围?第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市场化分配的结果,还是腐败和灰色收入造成的?“如果连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下结论,当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

  但要搞清楚事实谈何容易。首先,这是个敏感问题。其次,涉及到灰色收入,可用的基础数据几乎是零。“就算你能再像统计局那样按照严格统计抽样的方法调查几万户,但如果人家不告诉统计局的话,为什么要告诉你?”他说,按常规的调查方法,这个课题是根本没办法做的。

  “怎么办?这么大的问题,因为不好做,大家就都绕着走,假装没看见?”他不甘心,决心硬着头皮尝试,“哪怕不够严密,也比不做好”。他借用社会学调查的方法,让调查员去找最熟悉的亲戚、朋友做调查,不问对方收入合法还是非法,只问一年的全部家庭收入和各项消费,了解其消费特征,然后按照不同的收入等级,计算出一套相对真实的消费特征参数。

  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特定收入水平对应的恩格尔系数。这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跟收入之间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参数。他说,“我只有两千多个样本,显然不能直接用来推断全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但只要这套参数相对可靠,就跟两千个样本没关系了,我可以用这套参数去对现有的大样本统计调查数据进行检验。”

  检验的结果非常有意思。在同样恩格尔系数的条件下,调查样本和统计局样本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相当一致,收入越高差距越大,到最高收入这一组,差距变得非常大。

  在报告中,王小鲁这样写道:“初步推算,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约1900万户,5000万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7万元,相当于原有统计数据(不到2.9万元)的3倍多。其他中高收入居民的收入也高于原有统计。推算城乡居民收入总额约13.5万亿,而不是8.3万亿。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总计约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6%。”

  这些结果可靠吗?

  王小鲁说:“我通过几个不同的侧面进行验证,例如有多少人有汽车,有多少人有商品房,什么收入水平可以支撑这样的消费;还有银行存款是怎么分布的,从中可以推出什么样的收入分布。结果发现,这些推算得到的结论相当一致,说明上面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对的。当然它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将来也可能证明我的估计偏高了,或者偏低了。”

  记者问:“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吗?”

  王小鲁说:“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隐性收入是不是我说的4.8万亿,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数量巨大,是可以肯定的。不过,根据其他验证的结果来看,这个估计更有可能多少偏于保守。”

  所谓隐性收入主要就是灰色收入。王小鲁分析,它们有五个最主要的来源:财政资金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漏失、金融腐败普遍存在、行政许可和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土地收益流失、以及垄断行业收入。他认为:“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

    相关报道:

    灰色收入与贫富差距:我只面对现实

    城镇居民灰色收入四万亿 分配差距不在于市场化

    邓聿文:灰色收入不除 难刹地方奢靡之风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