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的思维
主持人:刚才Stephen Borchert讲到,他觉得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是如何能够把劳动力资源和高的科技能够结合起来,比如当我们的品牌,也是刚才几位嘉宾有聊到,我们的品牌还是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品牌,而不是廉价的形象。其中他提到了韩国三星的例子,之后他讲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关键可能不是借助于一些国际公司或者是公关公司来帮助你建立全球品牌,更重要是你要有全球化的思维,其中提到了上世纪日本的企业占领美国市场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请教以下赵博士,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时您给我们预测一下这次评选中,我们看到手头上具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从您的视角来看,哪些企业最终能够越过种种障碍,真正成为来自新兴市场的王牌代表?
赵昊:我谈谈所谓全球化思维的问题。这也要因企业而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联想,对于这种企业,必须把自己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而不是一个中国的公司,或者是美国的公司。因为个人电脑是一个完全全球化的市场,不可能只局限在中国市场,希望能够抵挡住跨国公司对你的进攻,所以必须到美国去,到世界其它地方去。所以,联想必须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
而像海尔、TCL这一类的公司,国际市场对它们也非常重要,但是它们之所以成功,有今天这个位置,还是因为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它们资金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竞争能力的积累,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中国的市场,它们应该以中国市场为根本,立足中国市场之后再走向全球。
另外一类企业,像中国移动、工行、中国银行这一类的企业,它们基本上是在中国这个市场上,中国市场非常巨大,它们现在得到了一些政策上的保护,它们的利润是很丰厚的。但是它们一定要意识到,跨国公司或者已经进入中国这个市场,或者即将进入,因为WTO政策的变化或者是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所以,其实现在中国对一个跨国公司来讲就是100年前中国市场对西方列强来讲是一块巨大的肥肉,他们都是垂涎欲滴。所以,中国移动、商业银行必须把现在的内功练好,想办法抵挡跨国公司在不久的将来对你强大的攻势,否则它们的未来还是相当危险。如果政府这把保护伞不存在了之后他们会怎么办?其实,我对它们还是表示非常担心的。
至于预测一下哪些企业能够在全球大的经济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够脱颖而出,我的预测跟很多在座同仁的预测比较类型,我比较看好的几个企业,一个是联想,刚才我已经谈到过了。还有就是海尔。刚才陈女士也提到,比如TCL通过并购想得到自己的一些核心竞争力甚至是品牌。但是我认为海尔的发展可能更具有典型意义和更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可以看海尔发展,它并不是靠并购,并不是说购买一个牌子。比如TCL购买了汤姆森这个品牌,汤姆森品牌底下有一个RC品牌。我在美国生活很多年,我知道RC品牌在美国是一个最糟的家电品牌,当时我们做留学生的时候很穷,我们再穷,我们在买电视、家电的时候都不会买RC的品牌。但是我回到国内之后,第一次了解到TCL买了RC的品牌,我就觉得很奇怪,你拿着这么一个对我来讲几乎一钱不值的品牌甚至是负资产的品牌能有什么用处。我觉得海尔靠自身的发展这个出路更像索尼和三星发展的轨迹,现在海尔在美国已经不能说家喻户晓,但是大部分美国人都听说海尔这个品牌,但是问美国人,几乎没有听过TCL。海尔比如在某些特定的行业、领域里,小冰箱在美国占有的市场份额是第一的,小冰箱主要是美国大学生宿舍里用的很小的冰箱,基本上都是海尔的冰箱。海尔的冰箱在国内做的是很好的,可以和西门子媲美。所以,我相信有一天海尔的大冰箱在美国一样会走得很好。这一点如果拿海尔和TCL来比,我可能更看好海尔的发展。
如果让我再大胆一点预测,主持人让我大胆一点,我想在汽车领域提一提,汽车领域我倒看好这些民营的企业奇瑞和吉利。中国的一汽、上汽甚至包括二汽大型的国企,这些年来通过合资,它们变得很懒。通过合资,和大众、通用,他们赚了很多钱,他们不需要自己研发产品,他们没有这个动力实际上。当然大头可能让大众赚到了,或者是大部分让通用汽车赚到了,但是它们跟一起比,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由于中国汽车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奇瑞和吉利更多是靠自己的品牌,不一定完全自主创新,但是自己在摸索,他们的汽车已经卖到第三世界的很多市场。其实美国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担心有一天中国的汽车会卖到美国去。因为我跟我的美国朋友讲,不出十年中国的汽车肯定会卖到美国的市场来,并且对你们美国本土品牌甚至对日韩品牌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有一天,将是奇瑞和吉利做到的一点,而不是一汽和上汽。
新兴特大型的垄断企业更接近国际化
主持人:陈婷女士对表单非常熟悉,表单有两类企业,一方面是民营,非常有特色的产业和公司。另一部分就是央企,并且是在某种资源上占有垄断权的企业,您怎么看您的预测,哪些企业在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代表中国的公司?
陈婷:首先我要为央企说话,学者、媒体一直在批评他们拥有什么垄断资源。但是我认为新兴特大型的垄断企业,其实从管理、人才、组织结构已经很国际化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用以往的观点,俗话说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其实我们新型的央企,有的央企已经很厉害了。比如中移动我接触到王建宙,包括他下面的一些人,我们过去对中移动真是充满了抱怨,从消费者的角度,觉得这也贵那也贵,但是我接触到王建宙,我觉得他是中国企业家里非常杰出的企业家,无论是Stephen Borchert讲的国际视野、专业精神,包括企业的整个组织管理都是井井有条的,这样的企业一方面它本身占有的资源就不一样。另一方面,它背靠一个中国非常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市场现在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我们经常说走出去才叫国际化,其实并不是。像中移动甚至很多大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往往成功是因为背靠中国这个本土市场,中国本土市场就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所以,这一类企业是我比较看好的。
第二类,刚才赵老师讲到的海尔,我想特别讲一下。因为我大概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采访海尔张瑞敏,我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在1998年底海尔就提出了,从1999年开始海尔就叫国际化年。你想想在那个时候中国还在讲如何入世、如何跟国际接轨,中国的企业国内市场画得还不是很圆,没有人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包括张瑞敏当时提出先难后易分几步走等国际战略,现在回过头讲这样的企业家所带领的企业、管理的企业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虽然对海尔也有这样那样的质疑,比如利润比较低等等等等,但是我觉得就像赵博士讲的,能作为中国企业品牌在国际上打响的,我是坚定不移地看好海尔。因为我自己也写过很多关于海尔的文章,我确实觉得像张瑞敏,他可能在中国企业家里面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了。而且我最近跟他的交往、接触,我发现他跟别的企业家不一样就是,他每次你见他,他都有新的观点。因为每天都在做国际的生意,所以他不得不学习国际的规则、国际的视野、国际的方法,中国企业家这种国际视野、国际操守非常重要,我们杂志的价值观就是国际视野专业精神,不谋而合。国际视野,不管是中国的做媒体还是做企业,如果定位国际化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另外,要有专业化,做电脑、冰箱就要做到极致。这两个企业我都比较看好。
还有一个企业,可能大家都会笑我,我也会比较看好它,就是格兰仕。前面讲过我的观点,中国企业低价并不等于低质。像格兰仕这个企业,既很低价又很高质、优质,而且也是依托很庞大的国内市场然后走向国际,它的竞争力也是我们比较小视的。当然尚德的老总是带回很好的专利,从国际上带回很先进的技术,起点非常高做这样的产业,这样的企业也非常不错。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真的是20强,我各个都喜欢。因为这20个企业真是经过了很多轮过关斩将选出来,从几千家选出20家。这20家企业应该说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会代表中国冲出世界。
主持人:我们还有最后一点时间留给海外的Stephen Borchert先生。
Stephen Borchert:从企业的性质上来讲,我个人可能倾向于民营企业。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是国际市场,它往往要求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加创新,而且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往往更加具有企业家精神。 谈到具体的企业,我非常赞成刚刚陈总提到的海尔、格兰仕、无锡尚德等企业。此外,我觉得象远大等企业也是值得关注的。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注重技术的创新并关注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结合成本的优势、同时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较强的市场定位、有比较清晰的定位。我想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主持人:非常感谢Stephen Borchert在海外给我们的连线。我们今天看到这三位专家其实对我们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应该说都是非常有信心的,他们也选出了自己非常看好的企业,很多看法都是不谋而合的。这个话题应该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应该随着评选的深入应该有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的机会。
最后,再次感谢参与我们这次访谈的网友,我们看到有很多网友在线我们这个话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希望下次还能跟大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再次感谢我们的两位嘉宾,感谢我们在海外的Stephen Borchert,我们下次再见!
陈婷:谢谢。
赵昊:谢谢!
(聊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