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化解升值压力 出口退税再试减压阀功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 02:59 第一财经日报

  熊剑锋 王羚 李溯婉

  4月20日,101届广交会一期在一片“山雨欲来”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本届广交会一期出口成交额达239.8亿美元,比第100届同期增长8.1%。尽管比此前第100届6.5%的增速有所提高,但是在这并不能减少主力参展者——服装纺织品厂商们大脑中挥之不去的疑虑:满天飞的纺织品出口退税大幅下调的传闻何时落地?

  此前有传闻称,整个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将整体下调4个百分点。其中服装的进出口退税率将由13%下降至9%,纺织品出口退税由11%到9%,化纤长丝出口退税率由9%下降到5%。

  减少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此次服装和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的动因。

  受到传闻影响,本届广交会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将订单价格上调2%~10%不等。上海飞马进出口有限公司贸易管理部主任茅霞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服装出口退税有可能下调及人民币汇率浮动等不确定因素,加上目前配额市场上的价格高涨,企业在产品定价上不得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本届广交会将单价调高后,接单可能出现不顺畅。

  4个百分点的调整幅度对于服装纺织品企业来说,已经属于“难以承受之重”的力度了。

  国内最大的锦纶生产基地、广东新会美达锦纶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湛潮说,上次下调两个百分点成本每吨增加400多元。如果此次在下降4个百分点“这样成本将增加800多元,”梁湛潮说“你知道我们的利润率是多少吗?2%不到。”

  1 出口退税下调的背后,是减少外贸顺差,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需要

  “出口退税实际上成为汇率政策的替代。”中国税务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安体富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注册会计师也对记者表示,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成本太高,减少外贸顺差,利用出口退税是选择之一。

  这也不是出口退税第一次承担“替补”的使命。去年9月14日,国家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该调整自9月15日起正式实施。

  有消息称,国家商务部一名官员表示“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为了抑制快速增长的外贸顺差并达到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出口退税屡次充当“替补”的现实背景是:人民币越升值,要求加快升值的压力越大。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试行浮动汇率制,其主要内容是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

  4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最新的汇率是7.7290,自汇改以来,在过去的33个月中,除了少数几个月份之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走高,累计升值已近6.5%

  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并没有随着汇率上升而有所减轻。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所期待的中国出口降低,对美出口贸易顺差大幅减少的局面也没有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应该说和中国的外汇改革的措施不当有关系。”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杨志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杨志勇表示,中国实行渐进式的外汇改革,承诺稳步推进人民币升值,实际上等于告诉国际热钱:可以获得无风险的稳定收益!

  “这样大大激发了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的热情,造成当前的外贸顺差和FDI猛增,结果是国内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猛涨;国际上成为贸易伙伴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杨志勇指出,由于中国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入仍然实行严格的控制。因此很多热钱实际上是打着外贸的名义进来的。

  “可以说这次汇改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甚至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表示。

  渣打银行的经济学家Stephen Green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随着贸易顺差不断持续以及增长,人民币升值存在加速之势,升值压力仍然巨大。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副经理、研究员赵庆明撰文指出,人民币汇率相对于汇改前已经升值超过5%,汇率也更有弹性,但升值压力仍未能减除,贸易顺差更是迭创新高。汇改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使一些问题更加严重。

  “中国的汇率体制要么一下子改革到位,要么就不要承诺稳步推进人民币升值。”杨志勇表示。

  但是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面临成本太高的风险。“中国的汇率政策虽然一直在调整,但是实际上政府没有什么可操作的空间。”安体富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人民币大幅仓促升值的成本太高,后果比较复杂,是系统性、多方面的后果,风险太大,中国承受不起。”

  安体富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美国等国家的诉求和要求其实相对单一,其最主要的诉求是降低对中国的逆差,这些诉求来自于国内对于中国贸易顺差太大、影响美国就业的政治压力。“要降低向这些国家的出口,在决策层看来,出口退税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同时又不会影响面太广,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2 有专家认为,出口退税频繁调整对企业的影响很大,最好保持中性原则

  是否应该由出口退税来承担减少外贸顺差、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功能?对此学界仍有争议。

  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王雍君看来,出口退税本身应该保持其自身的中性原则,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功能,利用出口退税下调降低顺差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正确得目的”。

  王雍君介绍说,出口退税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早已为世界各国、国际社会和WTO所确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非常依赖于对于流转税(间接税)的国际协调,包括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

  迄今为止,人们能够确认的关于间接税国际协调的最有效的规则,就是由商品与服务的消费地即进口国对贸易品进行征税。采用这一著名的“终点征税”(相对起点或出口国征税)规则,要求出口国在出口环节退还其出口物品与服务所包含的全部流转税,然后由进口国在进口环节征收进口关税。

  王雍君说,这一规则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各国普遍遵循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贸易规则。这一规则的合理性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中国完全可以、完全有权利、完全有必要按照‘大家都在玩’的游戏规则,实行完全彻底的出口退税。”王雍君强调,“出口退税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是一条非常清楚、合乎‘贸易中性’的规则,我不知道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值得我们去背弃它。”

  所谓完全彻底的出口退税,是将对出口商品在国内所征的增值税(17%)完全返还给企业。中国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时,采取全征全退的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的也是全征全退的原则,后来因为财政压力原因逐渐下调出口退税,近年来又为了减少贸易顺差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而对出口退税率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

  更有甚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朱青明确表示:中国出口退税不仅不能取消,而且要提高。

  “出口退税只是把本来已经征收的税收退回去,维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在西方国家通行的规则是‘全征全退’就是100%退税,而中国是多征少退。”朱青说。

  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表示,出口退税应该是一种制度,但是现在被当成了一种政策,频繁调整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实际上最好保持中性原则,即使调整也应该提前公布调整计划,空出来一个缓冲期,让企业有时间适应。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批评说:“因为急着要把顺差降下来,而大幅下调出口退税,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但是与这些学者持有的“中性原则”论点相反,不少学者和官员倾向于强调出口退税的工具属性。

  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的贸易出口顺差最主要的原始是中国的产品结构造成的,大量的低端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在国外需求量极大,要解决中国的贸易顺差,必须改变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北京市商务局主管出口退税工作的副局长陈泽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现在中国外贸要长远发展,要良性发展,出口退税政策要调整。

  “现在来看,(出口退税)调整是大势所趋,而且不可逆转,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出口。”陈泽星说。

  畸形的出口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中国外贸的心头之痛。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在4月初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痛陈出口产品弊病:多是低附加值产品,利润率极低,自有商标不足20%,出口品牌不足10%。

  高虎城说,片面追求数量增长、粗放的增长方式在给国内资源带来很大压力的同时,也诱发了更多的贸易摩擦。他大声疾呼:当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已是当务之急,是中国外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和研究40多年的周世俭非常理解这位商务部副部长的急迫之情。

  “我看到很多资源性产品以很低的价格蜂拥卖给国外,非常痛心!对这样的产品出口,我们难道还要给他们退税吗?现在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于两高一资产业,必须限制出口,而对于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就必须扶持。”周世俭说。

  他举例说,中国对于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先后将其出口退税率由15%降到5%,后来降到0,到2006年开始不仅不退税,还加征了10%的出口关税。

  “应该是有奖有罚,区别对待,要体现出政策对出口的导向作用,鼓励什么禁止什么,这样的出口退税政策才真正适合中国当前特殊的外贸现状。”周世俭告诉记者。

  3 外贸统计数字显示,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减少外贸顺差作用有限

  另一个疑问浮出水面:出口退税政策是否能如决策层所期望的那样,降低外贸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中国政府2006年9月和2007年4月进行的出口退税调整,剑指两高一资产品,意图非常明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降低巨额贸易顺差。

  研究对外贸易45年、具丰富外贸经验的周世俭认为,中国实行出口退税能够有效的降低出口,减少贸易顺差。

  周世俭举例说,1995年中国大幅度减少出口退税,几个主要出口品种的出口退税率从13%、15%、17%席降到3%、6%、9%。结果1996年出口退税增长速度从1995年的23%大幅降低到1996年的1.5%。

  周世俭认为,结合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应该能够有效地降低出口额,减少贸易顺差。从2005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速一直在下降。2004年的出口增速35.4%。2005年出口增速28.4%;2006年这个数字是27.2%。

  “与2005年相比,2006年的数据降低不多是有特殊原因的。”周世俭介绍说,当年有传闻说在接下来的5月份将要下调出口退税,因此很多企业抢关出口。

  2006年9月14日,商务部公布了出口退税下调的方案,但是与此前不同,这次下调并非立即执行,而是从12月15日起开始执行,在12月14日之前出口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取出口退税,给企业抢关出口留下了时间。

  在2006年7月份之前,每个月份平均的出口增速是22%左右,但是从八月份之后,每个月的出口增速大幅上升了近十个百分点,达到33%左右,造成全年出口退税增速仍然达到27.2%。

  周世俭认为,2007年头两个月出口大幅上升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去年年底,传出今年4月份可能增加出口关税的传闻,造成很多企业抢关出口。其中2月份的贸易顺差几近十倍于去年同期顺差额。

  “出口退税和人民币升值的效果会在今年下半年显现出来。”周世俭说。据商务部国际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预计下半年的外贸出口增速将下降到15%以下。

  对于3月份贸易顺差的大幅下降,周世俭认为,可能是由于企业连续抢关出口造成存活不够和欧洲天气异常暖和造成的。“是否是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的拐点,仍然需要观察,如果4月份增速也保持在个位数的话,那么全年的形势就严峻了。”

  2006年中国外贸顺差为1774.7亿元,其中大部分是对欧美产生,中国对东亚各国仍为逆差。

  反对者众。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陈泽星认为,取消退税解决不了顺差问题,因为出口退税并非造成顺差的主要原因。他指出,除了国际产业分工外,造成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国内巨大的产能要寻求释放而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振。

  以鞋业为例,目前中国鞋子的总体生产能力在130亿双,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无法在国内市场得到释放,必然要走向国外市场。

  “即使取消出口退税,企业也会想方设法出口,他会从降低成本、提高档次各个方面去改进。”陈泽星分析。

  “即使可以替代,出口退税也绝不是一个好的替代品。”王雍君表示,“通过降低出口退税,让本国商品与服务以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这里的扭曲作用已经不可小觑。如果可以在价格(汇率)杠杆和税收(不完全的出口退税)杠杆(非市场机制)之间进行选择的话,我更加信赖价格(市场)的机能。”

  王雍君认为,降低出口退税来减少顺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中国的贸易顺差源于强大的(虽然难以持续)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其他优势。”

  对此龙永图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论断:“即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100%,也比其他国家便宜。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物美价廉”,劳动力素质高,此外,中国形成了产业集群,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取消出口退税就像是泼澡水,连孩子也泼掉,何苦来着?更糟糕的是:有时把孩子泼掉了,洗澡水却留下了。试图以错误的方法实现正确的目的,常常无法达到目的。”王雍君说

  从外贸统计数字来分析,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减少外贸顺差作用的确有限。2004年初,中国政府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学者郑桂环、汪寿阳于2005年对高新技术产品、焦炭、服装等一些主要行业的出口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大部分行业的出口增速并没有出现大幅回落现象,而结构性调整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较大。

  就最新的统计数字来说,今年前三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顺差为464.4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顺差为396.7亿美元,占全部商品贸易顺差的85.4%。而机电产品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中恰恰属于退税率调高的产品。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目前中国近50%的出口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而出口退税政策只针对一般贸易。”一名学者表示。

    相关报道:

    王庆:人民币升值速度应该加快

    人民币升值部分中国企业陷困境 应借鉴日企经验

    人民币升值逼迫中国出口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