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乡镇企业的前世今生:又见春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3:48 CCTV《中国财经报道》

  

乡镇企业的前世今生:又见春雷

乡镇企业前世今生。(图片来源:CCTV《中国财经报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一、又见“春雷”

  不期而遇的雨,为这家造船厂凭添了些许沧桑。半个多世纪的洗礼,让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乡镇企业渐渐失去了颜色,只有残缺不全的屋顶和孤单的清墙,见证着被称为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的起起落落。

  原来的春雷村,现在已经变成了春雷社区。原来的春雷造船厂,早已经变成了修船厂。再过些日子,这个维持度日的工厂将被设计改造成一座博物馆,永久成为历史。在春雷社区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春雷船厂现在的承包人——王山兴。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到这个厂子的啊?”

  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亭春雷船厂厂长王山兴:“我啊,我是1961年,1961年来的。”

  春雷造船厂的老职工如今已经很难找到,64岁的王山兴是其中之一,当年到春雷造船厂时,他还是个学徒。

  记者:“是怎么进的这个厂?当时容易吗?进这个厂。”

  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亭春雷船厂厂长王山兴:“那时候啊,不容易的,不容易进来的。”

  江苏无锡市东亭春雷社区书记徐志高:“也不容易进来的,要有人介绍啊,反正有关系才有进来,那时候就这么一个厂子嘛,没有其他富业,农民要种地为主,要进到厂子来,也要靠关系进来。”

  王山兴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到村镇企业工作,收入非常可观,他第一年到春雷造船厂的时候,一个月就赚到12块钱,第三年,他的月工资涨到了16块钱。这个水平在当时很令村民们羡慕。

  记者:“这种工资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啊?”

  江苏无锡市东亭春雷社区书记徐志高:“很高了,那个时候那个种地的话,就一天计一个工,只有几分钱,几分钱,他们已经是很高很高的收入了。”

  春雷村因为这个乡镇集体造船厂,在江苏当地越来越出名。由于乡镇经济起步早,在60年代,在无锡创下很多第一:首先在工厂工作的比例最高,全村3000多村民,有300多人务工;其次收入最高,工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40%,每户均收入1000多元:村里只有存款,没有欠款,最早实现了全村家家亮电灯、家家用拖拉机耕地、人人享受合作医疗……

  江苏无锡市东亭春雷社区书记徐志高:“最兴旺的时候,一年要,净利润要三十几万,在六、七十年代,每年要三十多万,那个时候,在我们的,这个地方讲起来是很可观,很可观的一个数字了。”

  春雷村就像它的名字,一声春雷带来一场春雨,周边的村落,看着春雷村办企业致了富,也开始跃跃欲试。到1978年,江苏的乡镇企业,也就是当时的社队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3亿元,占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20%。从1976——1986年的11年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猛增了17倍。然而,就在这个财富

神话的光环照耀了20多年后,乡镇企业的光辉慢慢地黯然失色,春雷造船厂也开始走了下坡路。

  江苏无锡市东亭春雷社区书记徐志高:“原来这里都是河嘛,靠那个船运比较多,水运比较多,后来慢慢地陆运了,走公路了的,就不行了。”

  到90年代,春雷造船厂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红火,每年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1994年,工厂转制,几年后,在土地厂房还是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王山兴承包当了厂长,只能靠拆船卖废铁维持企业。博物馆改建开工的消息一传来,王山兴开始琢磨起自己的未来。

  江苏无锡市东亭春雷社区书记徐志高:“我说你在这里(博物馆)做门卫,跟他们介绍情况,就你来说了,你知道得最多,你是老革命了。”

  看到雨中破落的春雷造船厂,记者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如果说它是因为难以适应航运市场的需求而走向衰落,那么又是什么,让红火一时的一大批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也在上世纪90年代走到困境中呢?进入90年代,相比深圳、珠海这些沿海经济特区,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感到资金不足,1994年,江苏亏损的乡镇企业达到6700多个。1年之后,这个数字达到9060多个,一年就增加了25%。那么造成乡镇企业走下坡路的基因到底是什么呢?主管国内乡镇企业政策的卢永军和学者温铁军这样描述他们的记忆。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那时候的乡镇企业可以说是,乡镇政府一个附庸,甚至有的就是,乡镇政府的小金库,由于它产权不清呢,就是当时社会上也是方方面面都向它伸手摊派,企业负担也很重,同时呢由于这个产权不清,它和职工的利益,特别和社区农民的利益,关系不紧密,一定意义上,大家都不十分关心乡镇企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我们在1988年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指数高达18.6的这种通胀之后,在1989年全国范围内进入了经济萧条,当时是典型的生产停滞通货膨胀,这样的一种现象发生,接着就进入了90年代的低谷,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政策的变化,那就是好的政策只给当时的国有部门,乡镇企业就不能再得到贷款的优惠啊,贷款额度啊,等等,加上9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这个政策导向,不再有对农村企业的任何照顾了,那这些事情呢,就是80年代的黄金时期就结束了,主要是政策变化造成的这个黄金时期的结束。尤其到了后来,当这个黄金时期结束的过程中间,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我记得80年代的领导讲,我说乡镇,特别是苏南,说是地方政府小官营,那政府呢,因为给企业提供这些优惠吗,就从企业直接拿利润,甚至是把乡镇企业的贷款直接拿来变成政府消费,甚至是把乡镇企业的生产资金占用了,导致乡镇企业出现了严重的高负债,在高负债条件下,企业生产者没有积极性了,企业职工得到的福利也下降了,社区得到的这个分配也减少了,于是乎这个乡镇企业也走下坡路了。”

  学者张维迎曾经这样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度变革的三次浪潮,这三次浪潮伴随三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也是三次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一次浪潮就发生在80年代,农村出现自由市场,一些“能人”、包括乡镇干部开始转变为企业家。

  第二次浪潮在90年代,一批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海经商。

  第三次浪潮是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海归人员为主的专家型企业家。

  这三代企业家最重要的不同就是产权制度不一样。第一代企业家基本是个人出资兴办,并且挂靠在乡、村两级政府,借集体的招牌获取政策支持,谋取发展的。这导致了多年以后,这一批企业面临的“红帽子”怎么摘掉的难题。一场声势浩大的、“抓大放小”的乡镇企业改制也在这期间拉开了序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