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什么时候才能不谈宏观调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21:55 中国经营报
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平衡实际上主宰了近年来对中国经济冷热程度的判读。在4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速度在加快,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就有可能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结合近期各地房价的再次上涨,新的宏观调控措施又呈现山雨欲来之势。 但是,对于发生在中国经济的种种变局,却很难得出明白无误的判断。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有着至少是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对历史数据的研究显示,经济增长处于上升阶段时,只要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通货膨胀率在第二年就会超过10%。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超过9.5%,通货膨胀率就不会超过5%。 这个定律现在已经被打破,中国经济连续几年增长超过了10%,但是通货膨胀率却连续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于是经济似乎陷入了令很多经济学家沾沾自喜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以至于刺破这种平衡的任何擅越,都会让人惊慌失措——4月19日颁布的3月3.3%的CPI数据就使高歌猛进的股市再次经历了一次巨幅的回调,甚至推迟一天发布数据的做法都使人浮想联翩。 然而,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决策层的腾挪空间已经越来越少,短期的调控政策遭遇到了空前的体制性困境。加息注定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手段——且不说抑制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反弹的效果有限,负面效果却是直接的——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将进一步恶化;而行政调控的效果也常常被地方政府的阳奉阴违所抵消,地方的投资冲动难以消除,一有机会,经济过热又是不请自来。 因此,宏观调控的理念和手段在此时都必须要经历大的调整,未来的调控必须集中在对市场机制形成的刺激上,而不是此前的种种行政禁令,以及效果微乎其微的所谓市场化手段。 比如,与其对资源垄断央企增收资源税,不如放宽行业准入,引入地方的民营竞争者,通过增加地方税收来解决中央、地方财权事权不均的问题,也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与其继续容忍效率低下的国有银行——尽管它们已经上市,不如加快民营银行的建立,这似乎更有利于整体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不是整天盯着信贷数据担心出问题;与其为环保问题焦头烂额,不如一步到位地强行推行绿色GDP的核算,以免若干年后面临无法治愈的环保问题无计可施;与其激辩股市泡沫,不如着手制定中国的《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以及信息披露的监管,以确保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以上才是中国经济的治本之策,只是成本与收益短期内的不对称才使我们难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市场经济制度的促进近年来乏善可陈,从而不得不一次次陷入调控——反弹——再调控的怪圈中。如果不出所料,未来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会再次加强,各个政府部门也会更加积极的行动起来。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宏观调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这其实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游戏——宏观调控争取的时间是为了要增加市场机制改革的空间。如果难以达成这种效果,市场机制的改革继续裹足不前的话,宏观调控必然是无源之水,难以贯彻。 时至今日,中国必须把注意力从单纯的宏观调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人、财、物的支配权力上转移出来,更多地关注制度的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建设。这种经验来源于此前的多次宏观调控——针对特定目的经济举措,如果忽视了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动因,往往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激励机制的扭曲。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不再谈论宏观调控,不再为一两个数据的波动而担心经济的剧烈调整时,中国的经济才是真正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中国经营报记者:陈伟 相关报道: 宏观调控如何发力 学界现重大分歧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