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消协变身事业单位背景:公信力被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 22:35 中国经营报

  收费获取“3·15标志”让公众对中消协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对于不了解内情的消费者来说,“3·15标志”就是一个质量保证的符号。而“欧典地板”事件的出现,让“3·15标志”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欧典是连续6年被允许使用“3·15标志”的企业。但这家在国内生产地板的公司,在公众面前宣传自己公司拥有的是德国身份。

  “欧典地板”事件以后,央视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消协认证“3·15标志”误导消费者;61%的人表示“欧典事件”后,再购买商品时遇到“3·15标志”不再信任。

  今年4月13日,中消协副秘书长董京生首次就欧典事件表态:中消协在这个事件中的确“失察”,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代言人,中消协的公信力受到了损害。

  在使用标志和维护自身形象之间,中消协选择了后者。

  中消协一直在资金条件紧张的环境里,开展着各种

维权活动。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律师介绍,美国的消费者联盟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可以对消费产品做各种性能的检测,并在《消费者报道》上公布,而且不允许企业随便引用其中的数据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

  消费者则根据公布的数据自己判断,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消协没有美国那样功能齐备的实验室。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是社团组织,但却没有会员,不能像其他社团那样收取会费,而国家的财政拨款非常有限,基本按人头办公费划拨,有时候难以完成上规模的试验。”邱宝昌介绍,而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就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供4400多万美元的活动和办事经费。政府的拨款大部分用于产品检测和对检测技术、设备及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据了解,中消协在试图保持它的公信力。在它办的杂志《中国消费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就取消了广告,至今还是不刊登广告,只刊登跟产品和消费者有关的信息。

  没有了广告之后,《中国消费者》在2002年的时候发行量仍达到60万份。但其盈利部分还是很难支持它开展庞大的产品试验。

  中消协一位前领导一再声明,消协经费不足不能与“3·15标志”收费问题联系在一起讨论,这是两回事。

  “当初并没有想到今后会是这样。”“3·15标志”的直接推动者杨竖昆说,“对标志的停用现在不做评价,不用也没有关系,当时只是个试验。不用这个标志也是对自身形象的重视吧。”西陆

    中国经营报记者:李乐

[上一页] [1] [2] [3] [4] [5]

             新浪财经调查

1,您认为中消协是否应通过吃“皇粮”解决其运营费用?


应该
不应该
不好说

 2,您认为中消协吃上“皇粮”后是否会影响其公益性质和职能发挥?


不会
不好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