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控制经济过热 政府需要审慎权衡(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4:50 《中国投资》

  警惕金融步入投资热的陷阱

  前不久,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14省市服务业座谈会上,笔者得知当前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前年和去年的总量矛盾基本得到缓解,保持了一个高速度、低通胀、高效益的增长势头。但是目前经济运行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和货币供给过大等问题,应该引起警惕,提防过快的投资为金融设了一个铺满鲜花的陷阱,断送掉几
年来宏观调控的辛劳。

  经济过热迹象隐现

  我国经济从2002年起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跑道,有三大特征:出口大幅增加,房地产市场大幅增加,贷款大幅增加。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从2003年到今年一季度,贷款额上升了9万亿元左右,贷款规模几乎增加了一倍,这对银行体系带来什么恶果,不言而喻。

  新开工项目数量过多,投资增幅过高。一方面是今年投资过快增长,新开工项目多,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是四年来最快的,达到10.2%,投资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城市达到29.8%,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增长了30%,这种增长势头很可能还会保持相当长时间。

  由于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2005年底和今年前两个月很多地方政府换届,新班子投资积极性较高,3月份上马项目较多。这是一季度投资较高的主要原因。从一季度来看,新上项目比去年同期增长31000多个,其中仅3月份就上了20000多个项目。加上一些政策因素,如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西部振兴,支持一些重大装备业的改造等,成为一季度投资趋高的重要因素。

  信贷增长过快,风险加大。一季度银行信贷把全年信贷指标(2.5万亿元)差不多用了一半,达到1.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的5193亿元贷款中,主要是企业贷款多增了5153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又是票据融资,同比多增了2039亿元。这既是企业存款定期化派生的融资需求,也是银行在目前流动性充裕和资本充足率的双重约束下,权衡风险和收益的选择。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911亿元,则和近期投资增速的加快密切相关。汇率变动机制改革以及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持续的低利率环境,给商业银行配置资产带来很大的难题。虽然各银行在央行“窗口指导”的压力下较为谨慎,但市场逐利行为形成合力,终于导致信贷规模超额增长。而在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增加贷款,进而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的升温。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长达16.7%,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有16个。前两年大幅投资形成的行业过剩,造成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亏损呈扩大趋势,这将加剧银行风险。

  另外,出口在去年较高增长的势头上,又保持了20多个百分点的增长,贸易顺差2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500多亿美元,银行方面资金运用的环境较差。

  应对投资热的可选路径

  国务院已明确提出,下一步将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必然紧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将会大幅下降。

  当务之急,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可采取货币紧缩与行政调控双管齐下的方略,即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货币紧缩政策外,还应配合使用行政调控手段。

  1.采取更有力的行政手段

  由于当前还缺乏必要的金融环境和条件,特别是中国的货币市场工具还相当缺乏,因而尚无法完全依靠价格调控来对信贷和货币供应加以控制。同时,地方行政干预也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地方行政的项目投资冲动会演化为金融机构信贷扩张,最终使得货币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因此,行政调控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目前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引致地方政府对GDP盲目崇拜,一味追求GDP增长率,以此来体现政绩。而解决的办法则是建立全绩效评价和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改变地方政府考核体制,不能只以GDP增长为考核手段,还要把环保、节能等纳入考核体系,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并配合使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不减,建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诸如地方出售土地的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这样才能使地方不拿预算管理之外的大量资金去搞政绩工程,才能抑制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

  抑制经济过热的另一个直接手段是加强行业调控,包括钢铁、水、电、天然气等资源品的价格调控。资源品价格上调会减少盲目投资与过剩生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过热。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调控也会发挥同样的作用。

  2.落实更有力的货币政策

  “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基调。在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同时,进行有限的调整,警惕贷款的过度增长以及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的过度投资。从金融政策看,针对我国目前市场货币供应偏多,为防止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的上升,应采取“多管齐下”的组合政策。

  中国

人民银行宣布自4月28日起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奏响了贷款利率的调整序曲。适当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回收市场多余的货币,通过乘数效应,使银行可贷资金能够按计划减少。当然,提高利率可能会带来炒汇的风险,但与美元利率相比,人民币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目前多家银行互相竞争的“银政合作”,隐藏着相当大的风险。几百亿、上千亿的“银政合作”授信贷款,有些担保手续根本不健全,受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诱惑,风险极大。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应急的行政手段,如对商业银行的“银政合作”项目进行检查监督等。

  当前偏多的货币供应还与有管理的汇率政策相关。鉴于中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度和国民经济的承受度,对汇率的调控应坚持“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原则。但在当前国内实施偏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的政策,内外结合,才能奏效。为此,须进一步加快外汇市场的改革,“宽出严进”,正确判断适度的外汇储备,保留7500亿元左右外汇储备量,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尤其应该尽快出台针对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限制政策,减轻汇率政策实施中的“漏洞”压力。

  寻着货币紧缩与行政调控双管齐下的路径走,必须把握好政策的“度”。政策过头,将使前期的努力化为乌有;政策过松,又会助长市场的无序,这在经济学研究中已有经验与模型验证。政府应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这条大江,才能到达成熟金融市场的彼岸。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