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控制经济过热 政府需要审慎权衡(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4:50 《中国投资》

  信贷增速较高相当大比例流向房地产

  受到强势的经济增长、以及低利率的推动,潜在的信贷需求旺盛。2006年第一季度的贷款已经是中国人民银行全年信贷目标的一半。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6年的信贷增长目标比较保守(相当于12%),但3月份的年同比信贷增长速度上升到14.7%,而2005年12月为12.8%。2月份企业贷款急剧增加,特别是通过短期票据。2006年头两个月,短期票据占到银
行对私人部门新增贷款的23%。

  银行信贷资金在

房地产业所起的作用比其他很多行业要大。2006年头几个月新增贷款的相当大比例流向房地产开发商。

  一季度信贷的快速增长加大了中国人民银行实现2006年货币政策目标的难度,加剧了人们对于投资增长过快,可能出现产能过剩,以及金融风险(包括房地产领域)等问题的担心。同时,出口走强导致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问题复杂化。从中期来看,所期望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较少地依靠出口和投资,更大地发挥消费的作用)显然还没有开始。

  政府的行动

  正如前面所述,大部分投资来自私营企业以及企业自有资金。而出口的上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了投资增长,因此,较高的投资率并不是太令人担心。尽管如此,中国目前28%的投资增长率仍然是颇高的,而且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要实现政府所确定的目标,包括控制信贷和投资增长,减轻对外经济失衡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

  政府目前正在讨论采用行政手段来控制投资增长的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可能不怎么有效。一般来说,如果推动投资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解决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措施的效果会减弱。这些因素包括:

  (1)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这源于政府间财政体系和政府官员评价标准方面的缺陷;

  (2) 相对低的利率水平;

  (3) 对制造业投资的补贴,这源于价格和税收体系等原因。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证长期内宏观经济的稳定非常重要。不同政策的组合和力度需要审慎地进行权衡。首先,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的问题可能并没有通常所认为那么严重,同时信贷和投资增长的速度低于2004年(当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意味着没有必要采取激烈的紧缩措施。其次,和2004年早期相比,现在更多的投资是投向制造业,而且更多的是私人部门的投资。这可能意味着需要不同的政策,更加重视间接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而少一些行政手段。第三,目前经常账户盈余比2004年高很多,而且正引发更多的国际紧张关系;在不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情况下实行大幅紧缩会恶化对外经济失衡。

  在宏观经济方面,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刺激国内消费和降低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包括:

  (1) 政府支出从投资向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转移;

  (2) 加速金融市场开放和改革;

  (3) 强化公司治理和改善分红政策。

  还有几个方面需要仔细考虑。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重新调整贸易部门(制造业)的投资。中国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以进行贸易为目的的制造业投资。但是,如果投资是受到补贴的吸引,那么这些投资就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这些投入的价格,从而改变贸易品(制造业产品)于非贸易品(服务)的相对价格,进而调整这些部门生产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这意味着:

  * 提高制造业投入的价格,使之符合相对稀缺性和社会偏好的要求。这些投入包括土地、能源、水、公用事业和环境。

  * 消除对制造业形成补贴的税收体系的扭曲。这包括对FDI的优惠待遇(包括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

  * 消除现存的对服务业发展的限制。

  加速人民币逐步升值将减轻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的压力。而且,实际

汇率升值将鼓励非贸易部门(如服务业)的投资,而不是贸易部门(制造业)的投资。这进而有助于实现所期望的经济调整和降低经常账户盈余的目标。

  其他措施包括:减少外汇的流入和推动资本流出,从而减少官方外汇储备的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出台促进资本流出的措施,包括提高个人为经常项目的交易而购买外汇的限额,服务贸易支付的便利化,提高企业外汇账户的限额,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投资于海外以及允许个人通过指定的金融机构投资于海外。这些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措施可能会加大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但是风险应该是可控的。其他鼓励流出和减少流入的措施包括:提前偿还外债,允许资信好的外国金融机构在国内市场融资,降低FDI的缴款要求以及允许外国企业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高路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