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银监会 >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首次降为一位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 13:43 银监会网站

  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连续三年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到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统计,2005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4806.8亿元,占不良贷款合计的36.6%,比年初减少669.9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4990.4亿元,占不良贷款合计的38.0%,比年初减少4379.0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3336.4亿元,占不良贷款合计的25.4%,比年初减少127.5亿元。

  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196.6亿元,比年初减少4985.9亿元,不良贷款率8.9%,比年初下降4.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724.8亿元,比年初减少5026.1亿元,不良贷款率10.5%,比年初下降5.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71.8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不良贷款率4.2%,比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1.7亿元,比年初减少217.0亿元,不良贷款率7.7%,比年初下降4.0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7.1亿元,比年初增加18.9亿元,不良贷款率6.0%,比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2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不良贷款率1.1%,比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连续三年实现“双降”目标,得益于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主要是:第一,

银监会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
,着力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问题,稳步推进中小问题银行在改革重组中规范发展。在继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造以后,2005年进一步推动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注资、剥离
不良资产
进行财务重组以及引进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使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机制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步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大大增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第二,银监会扭住不良贷款“双降”工作不放松,且不断在思路、方法方式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在前两年狠抓不良贷款“双降”的基础上,2005年银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 的考核,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推进实施不良贷款监管的新模式,深化和细化了不良贷款的监管工作。一是强调商业银行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真实性的现场检查力度。设计开发了科学的统计抽样检查方案和软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第一次不良贷款偏离度检查,对各行不良贷款分类的真实性进行了评价考核。二是建立了贷款迁徙统计制度,制定下发了《贷款质量迁徙情况》统计报表,全面反映贷款质量向上、向下的迁徙情况,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结构迁徙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风险提示。三是明确提出将不良贷款的下降与贷款损失程度和准备金的计提水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力度,综合评价各家银行的整体损失和信用风险状况,按计划考核其信用风险总体情况和进步度。第三,商业银行在监管当局的引领下,信贷投放和经营行为趋于理性发展。从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抢占市场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建立多元化发展战略、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式经营模式转化。尽职授信、审贷分离、贷款三查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信贷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责任制更加明确,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的力度加大,新增贷款的质量明显提高。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有效遏制了不良贷款反弹的趋势,引导督促商业银行通过改进风险识别、控制和处置的机制和能力来促使不良贷款的稳步下降。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能过剩的压缩,这将在总体上改善银行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过程在短期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大大增加。面对这一形势,银监会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向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和市场状况,坚持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导向不偏离、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损失准备金计提和核销制度,加大力度处置化解风险资产,形成风险自我控制和消化的良性循环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不良贷款监管新模式的有效实施,继续加强贷款分类偏离度检查和不良贷款动态迁徙的监测工作,通过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分析增强不良贷款监管的针对性,开拓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可持续的降低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而不懈努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