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9.9%考验中国经济平衡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01:31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杨茜 发自北京 “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和分析”后,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仍用“通缩通胀一线间”来评价当前的中国经济。 昨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德水宣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 同一天,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2005年英国GDP增长率为1.8%,国内生产总值为2.03万亿美元。这样,中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 李德水将2005年的 中国经济总结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但数据的背后,依然存在产能日渐过剩、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国际贸易备受争议等严峻现实。比如,去年经济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仅为1.8%。但李德水说,他坚持“通胀通缩一线间”的观点,“两种可能都要去关注,都要努力防止它。” 再比如,2005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消费33.3%,投资48.8%,进出口17.9%。其中消费率过低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而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为9.6%,仍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不仅远低于GDP增长水平,其增幅还比上年回落了0.6个百分点。 李德水表示,居民收入缓慢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居民收入,特别是贫困居民群体的收入增长是比较缓慢的。城乡里有1亿多生活比较困难的居民,他们的消费能力没有上去或者上去比较慢,这些都可能造成物价低迷。” 消费不足尚未解决,产能过剩又继续袭来。严重过剩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它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特别是会造成一大笔银行呆坏账,同时也会造成一些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亏损甚至于关闭,导致失业的增加。”李德水强调对此要加以防止。而从2005年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25.7%的较快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2005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截至当年末,国家 外汇储备达8189亿美元。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必然使中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由上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像是行走在钢丝绳上的演员,平衡把握容不得半点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