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2:12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三、外汇市场运行和人民币汇率 (一)外汇市场建设情况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十多年来,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1.外汇市场主体 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截至2005年6月底,共有366家会员,包括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结构见表2)。 2.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即期交易品种为人民币兑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截至6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上述四种外币即期交易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下一工作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中间价。 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建立了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外汇交易的直接通道,为其外币与外币的交易和清算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其外汇资产币种转换的成本,加快了转换速度。现阶段共推出欧元/美元、澳元/美元、英镑/美元、美元/日元、美元/加拿大元、美元/瑞士法郎、美元/港币和欧元/日元的买卖业务。截至2005年6月底,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已签约的会员银行有30家,实际交易的会员银行有17家。 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买卖的币种基本涵盖国际市场主要的可兑换货币,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元、澳门元、丹麦克郎、加拿大元、美元、香港元、挪威克郎、欧元、日元、瑞典克郎、瑞士法郎、新加坡元、新西兰元、英镑等。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在一些银行试点推出部分不完全兑换货币的挂牌买卖业务。 从1997年开始,中国银行率先试点远期结售汇业务。随后远期结售汇业务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七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3.交易和清算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实现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买卖采取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方式,由电子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外汇买卖进行撮合,并实行本外币集中清算。本外币资金清算速度均为“T+1”。 外币对外币买卖采用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并实行集中差额清算。美元/加拿大元清算速度为“T+1”,其它外币对外币买卖的清算速度均为“T+2”。 (二)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继续保持稳定。美元对人民币日加权平均价一直维持在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的水平。 2005年年初,人民币对欧元加权平均价为11.1474元/欧元,随后银行间外汇市场欧元一路下跌,6月24日跌至9.95元/欧元最低点,6月30日报收10.0007元/欧元,比2004年底的11.2588下跌11.17%。 2005年年初,人民币对日元加权平均价为8.0535元/100日元,1月17日,日元摸高至8.0997元/100日元,随后振荡下行,6月30日以7.5040元/100日元的最低点报收,比2004年底的8.0573下跌6.87%。 上半年,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呈U型走势。年初,人民币对港币的加权平均价为1.0631元/港元,随后港币逐渐走低,2月3日港币探低至1.0606元/港元。5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优化联系汇率制三项措施,港币开始反弹。6月23日港币升至最高点1.0652元/港元,6月30日报收1.0645元/港元,比2004年底的1.0641微升0.04%。 (三)银行间市场外币间交易 银行间市场外币对外币买卖系统于2005年5月18日试运行,6月20日正式上线。截至2005年6月30日,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共有32个交易日,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成交量累计折合20.67亿美元。其中,欧元/美元、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英镑/美元交易比较活跃。 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形成的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价格和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对于欧元/美元、美元/日元、英镑/美元等活跃币种,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报价的买卖价差一般都只有1个基点,有时还会出现买卖价格持平的情况,表明市场流动性较好。 为活跃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首次引入了做市商制度,由10家做市商为市场持续提供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双边报价。10家做市商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荷兰银行、蒙特利尔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2005年上半年,交易量前4位的做市商是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 专栏5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的市场化程度始终是我国确定不移的目标。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防止危机加深,我国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率稳定。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后,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