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2:12 金时网·金融时报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2005年11月

  一、国际收支概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
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

  (一)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1.经常项目顺差扩大

  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23%。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

  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上半年,服务项目逆差39亿美元,逆差同比减少33%。逆差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运输项目逆差缩小,以及国际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顺差增加。

  收益项目出现顺差。上半年,收益项目顺差49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逆差24亿美元。随着我国对外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从境外获取的收益增长较快,使得我国收益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

  经常转移项目顺差增长较快。上半年,经常转移顺差121亿美元,增长22%。其中,侨汇收入增长扩大了我国经常转移收入,是经常转移呈现较大顺差的主要原因。

  专栏1 经常转移顺差增长较快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转移顺差增长较快。2004年,经常转移顺差229亿美元,是2000年的3.6倍。2005年上半年,经常转移顺差121亿美元,增长22%。我国经常转移主要由侨汇、工人汇款及赡家款、捐赠以及无偿转移等项目构成。侨汇是经常转移收入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每年都占经常转移收入的一半以上且增长迅速,2000年侨汇收入49亿美元,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2005上半年为70亿美元。从侨汇收入的来源看,美国、香港地区是最主要来源地,从美国、香港地区流入的侨汇资金占全部侨汇的50%以上,但近年来侨汇来源地有增加并逐渐分散的趋势。从流向地区看,粤、浙、沪、闽四地区的侨汇收入占全国的80%以上。工人汇款及赡家款收入是经常转移收入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达到46亿美元,是2000年的8.2倍,2005年上半年为27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的增加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劳务输出、境外就业、侨居国外人员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对境内汇款成为经常转移项目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受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以及看好国内投资机会,个人通过经常转移项目流入的资金增加。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

  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同比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

  直接投资顺差减少。上半年,直接投资项目顺差225亿美元,下降26%。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64亿美元,同比减少51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39亿美元,增加29亿美元。

  证券投资出现逆差。上半年,证券投资项目逆差10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顺差277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增85亿美元(体现为资金净流出),来自境外的证券投资净增75亿美元(体现为资金净流入)。

  其他投资顺差有所上升。上半年,其他投资项目顺差146亿美元,同比上升69%。其中,贸易信贷项目资产(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货物应收款和进口预付款)增加132亿美元,负债(主要表现为我国进口货物应付款和出口预收款)增加101亿美元,贸易信贷项下资金净流出31亿美元;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负债项下资金净流入177亿美元。

  3.储备资产较大幅度增加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较快。其中,特别提款权减少0.22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高于2004年同期增加674亿美元的水平。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7110亿美元。

  4.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

  上半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51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8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

  专栏2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产生的原因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每笔交易都由两笔价值相等的账目表示,分别记录在借方和贷方。原则上讲,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表中的全部账目净余额为零。但在实际编制时,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以及其他技术原因,当把所有的账目加总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净借方或贷方余额。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单独设立了一个平衡项目,即“净误差与遗漏”,其数额与上面所说的余额相等,但符号相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统计数据来源多样。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多个部门和不同的统计系统。各部门的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在概念、口径、记录原则上不尽相同,因此将这些数据汇总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就可能形成误差与遗漏。

  二是某些交易难以全面记录。例如,国外亲友随身携带现金转赠给国内居民,国内只能记录到存款变化,而无法反映其国际收支交易的居民收入来源,会造成信息丢失。再如,商品走私等是管理当局难以统计的,难免产生信息遗漏。

  三是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个别企业在进出口中为了达到骗取退税、偷逃税款或者调动资金等目的,可能存在高报或低报价格的情况,造成数据的不真实。

  四是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各种货币换算产生的误差。任何国家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都会出现误差与遗漏。根据国际惯例,只要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的绝对值占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进出口额的比重不超过5%,都是可以接受的。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净误差与遗漏额出现在借方等同于资本外逃,出现在贷方等同于“热钱”流入。

  表1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千美元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二)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1.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运行平稳。过去11年,除1998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主要项目收支承接了过去的发展态势。

  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82-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年均增长31.6%,由540亿美元升至1.9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19%升至115%。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到GDP的139%。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据测算,其中净出口拉动约3.6个百分点。

  外资持续流入,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外汇储备充裕,国际评级机构上调中国的主权评级,显示了国际上对我国政治经济前景的信心,增强了我国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国际收支风险评价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较大逆差,进而发生对外支付能力不足和发生货币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金融体系不健全、巨额外债、汇率机制缺乏弹性等。外部风险包括: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外部需求不足、外部金融动荡的传染、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些突发性因素等。

  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涨幅平稳回落,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稳健性增强,世界经济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就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来说,国际上一般认为,经常项目较大逆差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主要隐患,而我国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673亿美元。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相当于14.3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03.2%,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总之,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

  3.国际收支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货物贸易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相对缓慢,顺差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增多,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应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应继续控制。

  短期外债等波动性较大的资金流入增长较快,一旦形势变化,存在集中流出的风险。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应注意由此对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影响。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