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万亿保险资金监管再造 全托管需过三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14: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 恳

  上海报道

  11月8日,华泰保险和工商银行的全托管协议落笔。这也是保险资金全托管试点落下的第一单。

  稳步推进

  保监会正在稳步推进14000多亿元保险资金全托管的进程。

  在保监会内部,全托管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安排”,重要性甚至和偿付能力监管比肩。

  华泰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梓木称:“今年以来,华泰和工行接受保监会委托,承接保险资金全托管课题的专项研究,经过几个月来与工商银行的沟通和合作,我们将研究成果上报给中国保监会。”

  今年10月,保监会在吉林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业内称为“吉林会议”。吉林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抛出了保险资金全托管的设想,并披露了初步的时间表,即“保险资金全托管工作于9月启动,年内完成30家左右公司的全金额托管试点工作,2006年年底前实现保险资金全金额托管,2007年年底前实现保险业全行业全过程托管。”

  “全金额”托管是将保险公司总部统一归集的资金,实施第三方独立托管。而“全过程”托管则更进一步,是从保费收取开始,按照不同保险产品,分别开设账户、快速上划资金,归集到总公司托管账户,做到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资产配置、统一投资运作、统一收益分配。

  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称,吉林会议的目的实际上有两个,一是动员,表明保监会的态度;二是观察,征求业内的意见。

  吉林会议之后,保险资金全托管已经箭在弦上。

  随后,保监会邀请工行、中行、农行、建行和交行等五家托管行,以及第一批自愿报名的32家保险公司一道,召开了“启动会”。

  11月3日,在北京国宾宾馆,5家银行和30家最终确定的试点公司,召开了“碰头会”,进一步协调操作问题。

  11月8日,瓜熟蒂落。华泰保险和工商银行缔结了首张试点协议。

  而年底之前,首批报名的试点公司将全面实施。届时,保监会将召开现场说明会。

  首批30家试点的公司中,既有规模数以百亿计的中型保险公司,也有资产十几亿元的小公司。但是,相对而言,合资保险公司和中小型的保险公司比较积极,而大型保险公司则顾虑较多。

  实际上,市场对于要不要采取全托管这种模式一直存在各种看法。特别是“全过程”托管,大型保险公司实施有一定难度。“全过程”托管要求保险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分支公司的保费收入通过托管银行每日直接上划到总公司,实现分支公司收入账户零余额,避免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安全度和使用效率。

  但目前主要大型保险公司采用“支公司、分公司、总公司”逐级上划的模式,保险资金层层沉淀,层层漏损。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分公司为了发展银保业务,将部分银保保费存入代理银行,收益很低,不但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也拖累了整个公司保险资金的收益率。

  面对大型保险公司的顾虑,以及市场上的异议,保监会巧用“柔手”。首先推动“全金额”托管,解决总公司资金第三方监管的问题,然后推动“全过程”托管,约定两年为期,留下足够的调整时间。

  实际上,从今年的

股票投资和海外投资开始,包括未来的基础建设投资,所有增量的新业务,第三方托管都将成为首选制度。

  不过,自愿报名的热烈情况仍然出人意料,首期自愿报名的保险公司就超过30家。而目前全国保险公司的总数也只有80多家左右,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确定今年年底之前解决问题。在11月3日的“碰头会”之后,甚至还有4家保险公司提出,希望能够参加今年的试点。

  三道关口

  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称:“分析对全托管抵触的原因,主要有三条:费率、技术和思想认识。”这成为全托管的实施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三道关口。

  首当其冲的拦路虎便是成本,如果托管费率高,伴随保险资产规模的快速增加(近今年保险行业的保费增长率平均超过10%),这将成为保险行业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参考

企业年金的托管费率,以0.2%计算,目前万亿保险资金支付的托管费将高达20亿元左右。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大公司因为资产规模的关系尚可以和托管银行讨价还价,但是,规模只有十几亿,甚至几亿的小公司显然缺乏谈判的筹码。而最积极响应全托管的恰恰是这些中小公司。

  面对僵局,保监会挺身代表保险行业和5家托管银行谈判,谈判的原则有两条:第一是国际标准;第二是合作共赢。

  按照国际价格,通常保险资金的托管费率是万分之一(0.01%)和万分之二(0.02%)之间,即使按照0.02%的标准,万亿保险资金支付的托管费仅为2亿元左右。

  前述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称:“这里面还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托管就是银行收钱。实际上,正确的理解是购买银行的服务,托管银行将会提供诸如清算、交割、估值、报表等系列增值服务。”

  知情人士透露,最终谈判的费率上限可能比国际价格更为优惠,“费率问题基本解决”。

  过了第一道关,技术难关扑面而来。

  对于托管技术难题,保监会协调5家托管银行和试点保险公司召开圆桌会议,共同研究技术问题。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保险资金全托管的“技术问题已经初步解决”。

  然而,最难打的老虎是第三关思想认识。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认为:“保险公司在开始阶段需要有认识上的过渡。”

  而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称,思想认识有习惯的问题,此前保险业,不但总公司,甚至各级分支公司都习惯于自己控制保费收入,决定保费支出,甚至进行资金运用。

  但是,该人士认为,也不排除个别人因为既得利益,而反对全托管。因为全托管之后,保险行业的某些陋习可能难以寻觅到生存的空间。另外,对于个别现在已经深陷其中的人,全托管的过程甚至可能就是问题暴露的过程,显然,这是这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拒绝“

证券业第二”

  在证券行业出现全行业风险之后,业内曾经有戏言称,保险业很可能重蹈证券业的覆辙。实际上,在风险券商崩塌后,保险资金的风险已经暴露冰山的一角。2004年,先后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失陷”闽发、汉唐等券商。

  熟悉保险业内的人士称,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是封闭的,有些时候好像一只阳光透不过的黑箱。

  甚至就连一向被认为安全的协议存款也有猫腻。

  例如,今年以来,货币市场的资金极为宽裕,银行协议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某保险公司的协议存款不但规模增加,更为奇特是协议存款的利率逆市场而行,不降反升。实际上,这并不是简单的协议存款,而是以协议存款之名,暗中操作的“委托贷款”。

  即使是真实的协议存款,有保险公司在将资金存入银行以后,又利用存单抵押贷款,再把资金套出来,游离于监管之外。

  甚至保险公司汇报给监管部门的数据,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例如有保险公司上报的银行存款,实际居然是存在农村信用社,而不是通常风险较小的商业银行。

  权衡利弊,保监会断然推出保险资金全托管制度。不仅如此,作为“基础工程”的全托管仅仅是第一步,保监会对此还有后手。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称:“从防范风险和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从制度上着手,改变过去人盯人的战略。”

  监管模式转型已经拉开大幕。

  建立全托管的制度之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保监会能够从托管银行直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数据,保险资金的监管将实现从现场调查为主的监管模式,转变为非现场监管为主,辅以针对性更强的现场检查的监管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新的制度不能保证所有保险公司都不出问题,但是可以保证中国保险业规避类似证券业的系统性风险。

  开弓没有回头箭,走在保险资金全托管路上的中国保险行业即将引来阳光新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