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界500强的距离产生“美”,也让豫企有机会在“超越距离”的过程中去享受耕耘的充实和收获的惬意。但豫企要想入选世界500强,它必须是行业翘楚,且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做到中国第一,做到全球第一,否则,根本拿不到世界500强的入场券。
□经济视点报记者 孙 飞
被神话了的商业图腾
中国是唯一把进入500强作为政府方针的国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
所谓的世界500强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概念。美国3大商业杂志《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以及英国的《金融时报》每年都要给大企业排座次。但这4大杂志进行排名的标准是不同的。
那么,世界500强意味着什么呢?世界500强企业从事和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的1/3,国际直接投资的70%。
对于经营者来说,世界500强公司如同全球巨头企业俱乐部,就像是富人的游戏,对于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的中国而言,似乎只有旁观者。但事实并非如此。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排行榜的中国公司,至今中国银行已经连续15年被评为世界500强企业。1995年,《财富》杂志首次将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评选范围,有3家中国企业在这一年进入世界500强名单。在2004年的《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有16家企业入榜。
中国公司第一次将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目标的是1995年。现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张瑞敏第一次提出,海尔要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排名。按海尔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1016亿元人民币(约120亿美元)来测算,海尔在2005年进入世界500强已成定局(美国《财富》评选的2003年世界500强中列榜尾的加拿大公司当年的收入为108.272亿美元)。按照张瑞敏的解释:“当时提进军500强只是一个目标,为的是振奋大家的斗志,凝聚大家的精神。”
自从海尔把进军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目标之后,与张瑞敏有同样想法的企业家一下子多了起来,世界500强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企业价值的标杆。
这时,世界500强暂时回答了中国企业的一个基本命题:企业到底做什么,就是进军世界500强。
企业家、员工、国人顿时兴奋起来,认为只要中国有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就证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没有问题,就说明华人在治理公司和经营企业方面不比别人差。世界500强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一个外国杂志推出的企业排行榜似乎被我们上升到了人文认同和国家荣誉的高度,我们对商业图腾的崇拜走进了一个误区。
这种影响直到目前为止还根深蒂固。即使是现在来问中国企业家,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可能99%的人的回答都是做世界500强。
当海尔在经过了20年的奋斗之后,终于“要成功晋级”,外人认为海尔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但张瑞敏却认为“现在,海尔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再喊就起副作用了”。看来世界500强也不过是皇帝身上的那件新装,怎么期待都不为过,但穿上去后才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变,你还是你自己。
500强不应是唯一目标
当时提进军500强只是一个目标,为的是振奋大家的斗志,凝聚大家的精神。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
我们很少听到有豫籍企业大声宣称要进军世界500强,要把世界500强作为企业奋斗的目标。
嘴上没说,不代表心里没想,更不代表行动上没做。豫籍企业一贯的谨慎和低调使其真正把世界500强当成了行动上的目标,而不是宣传上口号。并且,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逐步推进,一批能够代表新时期豫籍企业发展水平和精神风貌的企业正在慢慢显现,它们的实力和发展速度增大了豫籍企业的话语权,构成了资源有效整合的强势企业群。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河南经济的发展概况。据《200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88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48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4515.3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652.26亿元,增长10.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6.9%。
成绩的取得与豫籍企业特别是强势企业的成功发展不无关系。而河南强势企业所在行业中的食品,肉类,汽车等行业成为了最早可能产生世界500强的热门行业。在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入选世界500强的豫籍企业,必定是行业翘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做到中国第一,做到行业第一,做到全球第一,否则,根本拿不到世界500强的入场券。
“‘强势’的概念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实力,不单单指企业的资产规模、产值,还要看它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要看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品牌忠诚度;不单要看它现在的发展,还要看它的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初认为,“我提出的不单是‘企业群’,而是‘强势企业群’。就是我们要在优势行业中培育一批‘领头羊’。”
陈义初指出:“这些‘领头羊’在自己行业内部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对其他的中小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对外,这些‘领头羊’就是河南经济的名片,它反映河南经济的实力和企业的健康状况,通过它们来提升河南的整体形象,形成河南企业共有的无形资产,促进更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受到市场和公众的认可。”
看来在冲进世界500强的梦想实现之前,豫籍企业先得把打造强势企业群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事实上,安玻、宇通、双汇、思念、三全、安钢等企业品牌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资产规模成倍扩张,它们都是豫籍企业冲刺世界500强的首选企业和主力军。
同上世纪9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5年前的西部大开发、两年前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中部崛起可以说成了2005年的时代主题。豫籍企业在中部崛起的春风里,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妄自菲薄,没有妄自尊大,没有神话世界500强,有的只是小心翼翼的崇拜和踏踏实实的奋斗。
走对路才有出路
世界500强是什么?不就是一本杂志的排名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不管你承认与否,许多企业都已在冲刺世界500强的路上铿锵前行了。世界500强对于有的企业来说是终点站,但对另一些企业来说是中点站,不管是中点站还是终点站,豫籍企业大多刚刚离开起点站,有的还没有做好长途跋涉的准备。要想说明差距,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如果把冲刺世界500强比喻成攀登珠峰的话,世界500强已经在峰顶享受无限美景了,我们还在考虑要不要去珠峰,还在思索走哪条路比较近,还在计算坐汽车与乘飞机的成本效率。豫籍企业离世界500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未来世界500强的版图里有豫籍企业的位置吗?
如果我们认为世界500强须仰视才见的话,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中国企业500强的情况。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自2002年以来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企业排行榜。在2004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在前100名企业中,河南仅有一家企业在列,郑州铁路局以296.8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54位。排名表显示,前15名企业2003年的营业收入均在1000亿以上。据统计,上榜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共有91家。河南省只有10家企业上榜。
从数量上分析,中国企业500强中,豫籍企业只占了10家,比例为2%,而且排名多靠后。2004年排名中国企业500强最后一名的广东中人企业(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30.6亿元,而2003年相应位置的宁波港务局营业收入为25亿元,2002年最后一位的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年营业收入为20亿元。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以每年平均5亿元的增长速度在提升。2002~2004年,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1.36%,这个数据高于河南省2004年17.0%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中国企业在一些成长性指标上已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企业。如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为26.24%,比2004年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10.5%高15.74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资产周转率为31.86%,而世界企业500强平均资产周转率为24.46%。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可以很快赶上世界500强,中国20年的市场经济运行和外国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生涯目前还不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在“2004年河南工业综合实力100强企业”排名首位的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收入为163亿元人民币(约20亿美元),200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最后一位的是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Toronto-Dominion Bank),营业收入为108.27亿美元。我们假定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不变,豫籍企业按照3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要想从20亿美元增长到108亿美元,最少也要8年时间。加上世界500强平均10.5%的年增长速度因素,则至少需要12年。对于我们每个企业实体来说,在这12年里面,有多少风雨挫折和荆棘坎坷,会有多少次的企业风波,谁也说不清楚。在这12年里,中国的众多企业必将会大踏步的发展,河南企业在冲刺世界500强的征途上,必须先超越国内企业,才有“出头之日”。
事实上,营业收入的数字对比并不是最大的差距。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中国大企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差距仍然很大。
2004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较,资产规模仅为世界企业500强的5.61%,营业收入为7.3%,利润为5.22%,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额和人均资产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同一指标的16.23%、11.62%和12.46%。
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不单是量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素质、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付出了较高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03年,中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消耗的金属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
经营粗放、效益不高,还反映出我国经济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2002~2004年连续3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第三产业企业数只占20%左右,大大低于美国第三产业企业在500强中所占比重高达60%的水平。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薄弱。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上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过度依赖对外技术。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偏低。2003年全国被调查的重点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5%的水平;三是专利意识淡薄,申请和保护力度不够。
国际化程度低。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额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75%,这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不相称。与2003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已显得微不足道。
在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企业多达一半以上;世界500强的董事会成员40%以上是外国人,高级管理层也多由多国人士组成,美国、日本、欧洲跨国公司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企业经理比重分别达到32%、19%和47%。用这三项指标和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来衡量,我国的大企业几乎没有同时达到相应标准的。
垄断行业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世界企业500强排头兵都是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而2004中国企业500强排在前10位的都是垄断行业的企业,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依赖政府力量的惯性作用还在持续,这与主要靠市场打造的世界企业500强排头兵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差距。
以上差距还只是浅层次的,导致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在2004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高达72%,其中中央所属的189家大型企业中就有50多家入围。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完全建立,部分大企业改制的法律形态也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国企经营机制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受行政隶属关系等体制和政策的牵制,企业的并购重组比较困难;企业重组和资产结构调整还存在不同的障碍。
以上中国企业存在的诸多差距豫籍企业一个也不少,相反,豫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资本运作、理念创新、资源整合、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豫籍企业只有树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在短时间内强健企业体魄,使企业具备同国际性大企业同台竞技、合作共赢的基础。借用一句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内地说过的一句话:台湾要走对路才有出路。虽然世界500强仅仅是一个杂志的排名,但对豫籍企业来说,那还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目标,在这个征途中,豫企要走对路才有出路,最怕的就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踌躇满志路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