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5:35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神经经济学的真谛 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3月28日 最近,在美国,一个由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创建了一门新学科——“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其要旨是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神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它放弃了主流经济学用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过分简单的模型,在切实了解人脑精神活动的真实方式的基础上,重建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解释。 20世纪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始终坚持“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类具有稳定而持续的偏好,人们据此作出各种理性的行为决策。在这一框架下,所有明显不合逻辑的非理性行为,也被解释为某种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 但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对长期行为进行决策时,他们的决策行为的确符合经济学教科书假定的“理性决策”过程。 而面对短期决策,比如是否立刻进行消费活动时,非理性冲动因素在人脑决策中的作用与猩猩毫无二致。 磁共振扫描发现,参与长期决策的主要是大脑额叶前区部分,理性思维主要是在人脑的这一部分进行。而在短期决策时,大脑边缘皮层的作用则会超过额叶前区,这时产生的决策更倾向于立即满足需要的原始状态。 在谈判的情境下,谈判者大脑中并非只有额叶前区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大脑皮层深处产生情绪反应的区域同时也被激活。当人们感到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大脑中名为“前脑岛”的部分即被激活,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其强度会超过额叶前区皮层产生的理性思维。 既然这种初级大脑活动如此强大,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经济行为总是会走样。“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经济行为就像猴子开汽车。”加州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柯林说。 探索“系外行星” 英国《经济学人》2005年3月23日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只能借助间接方式来寻找太空中的所谓“太阳系外行星”。迄今,人类只是推测出152颗此类行星的存在。但是最近,两组天文学家终于亲眼见到了太阳系外行星。 他们借助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远镜,直接观测到两颗系外行星。 其中一颗是HD 209458b号行星,体积比太阳系内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还要大1.35倍。但这颗行星距离其恒星的距离,只是木星距离太阳的二十分之一。其绕恒星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三天半。 观测到的另一颗系外行星为TrES-1,公转周期为三天。 天文学家之所以不懈探索系外行星,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寻找与地球体积类似的行星。这是探索地球外智能生物的关键环节。 但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仍难推断是否存在与地球体积类似的系外行星。 为此,美国宇航局准备于2016年启动一项名为“地球型行星发现”的计划(TPF),以继续寻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另一个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