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是否正在塌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1:46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武汉特约记者严明报道 43岁的董平(化名)居住在武汉有名的汉正街附近,2003年底,在他下岗并停发工资一年后,他所在国企终于被另外一家企业买下,董平重新回到工厂上班。但这时,他父辈曾经为之骄傲的武汉古田老工业区,已经逐渐转化为如今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了。 董平说,2003年初是他和他的工友们感觉最灰暗的时候,他们想不明白的是,“90年
从担忧到现实 董平感受到的窘迫处境如今被学界称为“中部塌陷”。198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夏振坤就指出,湖北虽然处于“承东联西、南北对流”的结合部,却面临着“东西夹击、南北离异”的严重挑战,他当时警告说,小心湖北沦为“山间盆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也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东部起飞、西部开发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 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塌陷”一词也广为流传。 “塌陷”的说法有着数字依据:从1980到2003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90年代以后,激增了7.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是下降的。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而到了2003年,中部地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这一下降趋势逆转的迹象和可能。 而西部大开发使原本落后的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到7月,西部投资增长20.1%,又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中部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东部8个,西部2个,而中部一个没有。 “政策洼地”还是资本差距 直到2004年,当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时,湖北人已经就“中部塌陷”的事实自嘲多年。“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东部不带中部玩,西部列车搭不上,振兴东北不赶趟”。武汉市长李宪生在2004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直说:“所有的政策措施似乎都与武汉有关,也似乎都与武汉擦肩而过,武汉成为政策边缘化城市”。他认为武汉正是“塌陷的中部”的一个缩影。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著名的区域经济专家伍新木曾经把外界对“中部塌陷”的解释归结为6种:一,中部开放滞后论。湖北比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晚开放了12年,从而失去了发展先机;二,国家对中部缺乏倾斜政策,中部成为“政策洼地”;三,中部省份财政收入和上缴基数高,导致财力窘迫;四,湖北省曾经从自身内部深刻反省,提出了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又是因为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根本原因是解放思想不够;五,湖北省总结“四不够”在于不会用人;六,中部省份的人民缺乏江浙人的创业精神。 鲁志强认为,中部塌陷不能只怪政策洼地,他举出一个例子,有人曾经计算过,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多数年份是几百亿元的国内资本净流出,但加上外资后则成为多数年份超过2000亿元的资本净流入状态。而中部基本呈资本净流出状态,西部是每年仅增加100多亿元的流入格局,生产要素的流向,成为地区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这样一个局面如果不能迅速得到扭转,中部地区腾飞就会欠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当“中部塌陷”现象引出了中央政府“中部崛起”的口号时,不少中部本土专家念念不忘的是,历史上中部曾经有过辉煌一刻:1912年,武汉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