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谁来支付改革成本 中国会否清算MBO富豪新贵(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3:51 赢周刊

  中策现象为什么没有演变为一种趋势

  赢周刊:说到中策,当年的“中策现象”风靡中国,可以说是典型的股权国际化的案例,不过,中策现象没有演变为一种趋势,到底是为什么?

  鲁开垠:黄鸿年是印尼金光集团的老板,他在香港的中策公司在90年代中期时就已经收购了150多家国企。这个事情通过内参上报中央,中央领导感到非常震惊。那时候的观念跟现在不一样,当时国企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支撑和象征。假如国企都被黄鸿年们收购了,那么必将动摇我们的经济基础,从而影响我们的上层建筑。因此,当时中央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叫停了这样的收购。

  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国有体制改革还没有考虑得太远,而黄鸿年的收购显得过猛了一点,假如他用5年、10年来收购这150多家企业,那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当时黄鸿年收购了这些企业后,把它们进行包装,在百慕大上市,以十倍甚至三十倍的价钱转让,那是他的资本运作能力的体现,跟MBO这种不公平的收购是不一样的。他的收购是市场化行为,他的海外上市也是市场化运作,更重要的是他是被收购企业的局外人,而不是内部人。而国企MBO的那些高层经理们非常清楚本企业到底值多少钱,企业明明值1亿,也许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把其低估为3000万,再进行收购。当他们占有股权后,再对企业进行包装,重新把其价值升上去。

  赢周刊:广东的企业在MBO这个问题上,各个地方有没有出现一些特别的问题?

  鲁开垠:广州市在搞员工持股方面搞得比较多,但员工持股也有一个问题:经理层持股多一点,一般员工持股少一点。如果从能力、地位等来看,这样的分配是没错的,但问题是国有企业的资产并非由一代经理人和员工积累的,是几代经理人和员工共同积累下来的。要是一个新上任的经理人,刚好碰上了改革的机遇,那他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实际上真正经营管理这个企业,积累了众多资产的老经理人因为退休了,不在其位,就得不到什么利益。这也是一种貌似公平的分配下的不公平。

  珠三角有一些国有企业发展比较快,当时我省的经济政策对国有企业支持力度较大,社会人文环境也比较宽松。多数国有企业的规模和产业扩张几乎是靠政府支持下的贷款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经营者头脑比较活,胆子大,那就没有做不起来的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MBO新闻 全部国企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