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数据黑洞 免征农业税曝出统计数出多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0:13 《财经》杂志 | |||||||||||||||||||||||||||||||||||||||||||||||||||||||||||
中国耕地统计“数出多门”,互不衔接,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对“三农”问题的科学决策 □ 本刊记者 常红晓 /文 时值岁末,又到了政府部门上报各种统计数据的日子。黑龙江省税改办副主任、省财
“黑龙江省今年免征农业税后,各县市上报的原来没有计入农业税计税面积的耕地,有3000万亩。这些地如何调查,如何核实,如何统计上报,非常头疼。” 陈大光手上有三个数据:一是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大约是1.7亿亩;二是农业部门1998年二轮承包耕地数据,大约是1.1亿亩(不包括国有农场);三是省农税局自己掌握的“农业税计税面积”,约为1.4亿亩(含国有农场3553万亩)。 类似“说不清”的问题不仅出现在黑龙江。据国家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西部有些省份统计亩和实际亩相差一倍左右。”他举例说,贵州省纳税的耕地说是2700万亩,实际是7300万亩。 在湖北,记者也发现,2003年省国土资源厅统计全省耕地7077万亩,而统计局的数据是4550万亩。 至于全国耕地面积统计,也有三种数据:农业部统计“中国的二轮承包耕地面积是14.25亿亩”;国土资源部称“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有耕地18.51亿亩”;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字则为“2003年全国农业税计税面积12.6亿亩”。 “黑地”凸现 中国耕地“数”出多门,莫衷一是,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只是因今年免征农业税才得以“曝光”。 据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介绍,大约半个世纪以来,农业税一直是中国基层政府的重要财源。为了给自己多留收入,各级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少报、瞒报耕地面积。这些被隐瞒的“黑地”,农民也纳税,但最后并没有上交财政,而是用于维持县乡政府、村级组织的运转。今年免征农业税后,继续隐瞒耕地已经“没有意义”,于是地方政府主动上报过去瞒报的“黑地”面积,以求中央给予更多的补贴。 农业部经营管理司体制处调研员李芹也透露,乡村组织瞒报耕地面积,多留“机动地”以弥补行政开支,是造成耕地数据失真的重要原因。 农业部经营管理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处长告诉《财经》:“2000年全国二轮承包已近扫尾。当时全国家庭承包的耕地是12.56亿亩,全国耕地面积的大数是13亿多亩,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机动地’,可能不到1亿亩。” 免征农业税后,基层“黑地”收入悬空;但对于地方政府的这个财政“缺口”,中央是否补贴?补贴多少?由于难以调查核实,存在道德风险,政策并不确定。国务院税改办副主任黄维健曾表示:“中央不会补贴‘黑地’。村组集体预留的机动地,免征后可以重新收回,有偿发包。” 农业部经营管理司体制处处长金文成也认为:“过去农民种‘黑地’,每年照样上交农业税,地方得了好处,中央并没有见过这笔钱。现在国家免了农业税,‘谁的孩子谁抱’,其差额应该由地方承担。” 但现实问题是,如果基层政府失去“黑地”收入,只能变相重新向农民收费。税费改革后,河南省镇平县某农民到镇民政所登记结婚,各种搭车收费高达200多元。今秋全国普遍推行教育“一费制”,农村教育“乱收费”屡屡见诸报端。另外,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成为农村“乱收费”的新源头。 计量标准差异 “黑地”的形成,除了基层政府为了获取收入有意少报、瞒报,还有计量标准不一而引发的不准确。 1978年后,农村土地实行“大包干”,每家每户分到承包田,但并不是依据标准亩(每亩667平方米)来定,而是依据“习惯亩”即当地农民的习惯计量——有的地方是1000平方米计一亩,有的地方是880平方米计一亩;标准五花八门,但一般都比“标准亩”大三分之一甚至更高。至今沿袭数十年,耕地亩产、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税费等都据“习惯亩”计算。 作为农地承包的主管部门,农业部掌握着中国农村的二轮承包耕地数据。据农业部经营管理司体制处处长金文成介绍,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主要以各省上报的耕地面积统计数为基础。目前这一数据是14.25亿亩,其中12亿多亩属于家庭承包。“各省二轮承包土地面积都是工作数据,从来没对外公开过。”金告诉《财经》。 2000年后,中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根据农户二轮承包耕地面积计算税赋。承担此项工作的农业、财政部门掌握的数据是“习惯亩”;各省在计税面积时,也只据近年来耕地变化进行了一些数据修正。 1997年后,又一个耕地统计数据冒出来——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详查数据。 1999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称: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中国耕地共计19.51亿亩(至2003年底减为18.51亿亩——编者注),比原有的14.25亿亩耕地多出5.26亿亩。 似乎是为了避免误解,《公报》特意声明,此次土地面积调查,以“公顷”和“市亩”统一了各地在耕地面积计量中普遍使用但标准不同的“习惯亩”;“全国耕地面积调查数比经常性的统计年报数大5.26亿亩,主要是耕地面积数据的计量单位和统计口径标准化了,数据准确了,实际耕地并没有增加”。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副总队长盛来运向记者表示,1996年前后耕地数据有差距,“首先,土地详查主要依靠航测,但航测把田坎、沟渠田间道路、25度以上坡地都计算了进来;其次,‘习惯亩’大,‘标准亩’小,以前统计不精确,也使统计数据增加。” 割裂的数据 目前学界公认,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更接近中国耕地的实际情况”。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王小映博士告诉《财经》:“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是科学调查的结果,而其他耕地数据包括二轮承包面积、农业税计税面积等都是层层上报而来,其误差是系统性误差,与标准的耕地面积差别很大。” 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早在1984年就开始,到1996年全部完成,并将数据成果统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当时全国组织了50多万专业调查人员,采用以航空为主的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逐地块查清数据;然后,逐级汇总出全国土地类型、数量及分布。 1996年底,适逢全国首次农业普查启动,农业土地面积普查是其中重要内容。这项调查是以全国土地详查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取得分行政村的耕地面积数据,得到的数据比国土资源部的数据要小。经过协商,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普查办公室最后统一发布了上述“19.51亿亩”耕地数据。 以此为依据,国务院要求各省依据不低于80%的比例,在19.51亿亩中选择耕作条件好、粮食产量稳定的耕地16.32亿亩,划为“基本农田”,严加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耕地”,被认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1999年1月1日施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即便一分一厘,也要报国务院批准。 但是,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统计数据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每个省的耕地面积都“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国家统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透露:“由于耕地面积和农业税计税面积相联系,至少一半以上的省没有确认。”据亲历者回忆,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甫一公布,就引起各级政府强烈反弹。为了安抚地方政府,上述《公报》宣布,新的数据公布后,“农村土地承包、农业税赋以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等现行政策都不做调整。” 截至目前,国土资源部的耕地数据仅限于“内部使用”,包括各地、各部门编制规划和计划、农用地转用、征用等;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至今仍使用“习惯亩”耕地数据。各省每年出版自己的《统计年鉴》,至少一半省份并不采用国土资源部的分省耕地详查数据。 记者就此问题致电国土资源部新闻办公室。一位处长含蓄地说,“多种耕地数据共存”是现实,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是依据《统计法》公布的,是国家法定数据。 在2004年度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各地区耕地面积及占全国的比重”一栏中,有关数据都采用了“1996年10月31日时点数”;1996年后《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再公布过全国耕地总量年度变更情况,包括全国分省的耕地总量及变更数据。 原因很简单,《中国统计年鉴》是根据各省年鉴、上报数据汇总得来的,由于和全国的总数据对不上,“分省耕地数据”便付之阙如。 “数”出多门忧虑 由于耕地统计存在“系统性误差”,2004年各地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引致纠纷多多。 针对“黑地”无从得到补贴的问题,不少地方把粮食补贴资金平均分摊到“实有耕地”面积上,导致农民实得补贴低于中央和省公布的每亩补贴金额。农民对此很不满意,也加剧了基层干部工作的困难和干群矛盾。 这或许只是眼前的麻烦。由于耕地面积统计直接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耕地面积“误差”还会给判断粮食产量、制定农业政策等留下隐患,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湖北省农村经济调查队队长范传强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根据基层逐级上报的数据,湖北省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60%还多,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100亿斤。但是据我们抽样调查,这根本不可能,全年能达到420亿斤粮食产量就不错了。”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中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9100亿斤的目标,而且2005年农业工作的重点将转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但是,如果基础性的耕地数据不衔接甚至相互抵牾,如何保证粮食不会供过于求? 大豆产量也是一个例子。黑龙江省今年包括“黑地”的大豆产量预测是970万吨,但去年官方公布的数字只有560万吨——相差高达73%之多。如此状况,政府部门如何决定大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 多位专家指出,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县和乡的耕地统计数据,是许多农村扶贫、农业开发项目、灾害救济的主要依据。耕地面积失真会导致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无从实现。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