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在华展开激烈商业角逐 施罗德访华争先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21:27 中国青年报 | ||||||||
德法在华展开激烈商业角逐,在京沪高铁、新建核电站以及部分重要建筑项目上德法企业都狭路相逢。施罗德访华:政治和经济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北京12月6日电 嗅觉敏锐的商业观察家早已闻到了德法两国在中国商业战中的硝烟味。中国,这个德
今天,德国总理施罗德率领一个阵容强大的经济代表团再次来到北京。在和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之后,德中双方将签署二十多个商业合同,这些订单将给德国经济界带来数十亿欧元的收入。如果顺利的话,中国不仅将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买多列城际高速火车的车身和火车头,而且还将订购二十多架“空中客车”。 虽然施罗德一行为出这趟远门做了详细的贸易准备,但他们要想超过今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从中国带回的40亿欧元订单,还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今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也曾带着一个庞大的经济代表团来到北京。当法国总统带着二十多项商业合同离开北京的时候,德国企业界惊呼:施罗德能从中国带回来什么呢? 在德国经济越来越不景气的时候,中国市场对于德国的重要性直线上升。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施罗德因为注重商业利益而被德国媒体称为推行“实用主义”。他在飞往北京之前在柏林施恩费尔德机场表示,德国是一个出口型国家,中国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再次陪同施罗德来访的西门子公司总裁冯必乐此前撰文表示,中国是经济领域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中国专家猜测,施罗德访华有几个重要目的:德国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迫切需要中国的支持;德国的中小企业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此外,施罗德还希望获得中国的3个重大项目,即上海到杭州的磁悬浮列车、上海浦东磁悬浮的延长线项目和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项目,其中浦东磁悬浮延长线将抵达2010年世博会的会址,该项目原来用的就是德国技术,估计德国获得该项目的希望很大。 中国德国商会主席魏文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拥有13亿潜在的顾客,这对于德国商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他表示:“我们对中国投资前景的信心与日俱增,我们期待着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年5月访德期间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共同提出的2010年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的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德国企业连连在中国获得成功,引起了法国的关注和妒忌。法国总统府发言人热罗姆.博纳丰日前表示,法国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只有1.4%,而德国所占份额已达5%,法国应该赶上去。法国政府希望在中国的中小型法国公司能从目前的大约3700家增加到7000家。虽然去年法中贸易额达到134亿美元,今年预计还会增加40%。但是,法国只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远在德国之后。 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委婉地否认德法两国在中国展开大规模商业竞争的说法。他说,实际上是德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意识和灵活性使它们的出口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成功。各国企业当然会在全球范围内的每个市场上相互竞争。德国和法国的特别之处在于:德国和法国的企业能够在诸如制造和出售“空中客车”等大型项目上密切合作,将各自的长处结合起来。 但是,事实却残酷得多。在中国即将招标的价值千亿元人民币的京沪高铁项目上,德国、法国和日本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刚刚宣布要兴建数座大型核电站,法国电力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就立即展开公关;面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项目的图纸,德法企业也在思忖着如何能够得到更多的订单。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从1975年开始,德国已连续30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还是近3年来对华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而按德方统计,中国也从2003年起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年5月访德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所说,密切的经济关系是中德双边关系的一个核心支柱。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法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处于落后局面。去年和今年,中法两国互办的文化年透露着强烈的商业气息。中法政治关系的加强成为法国企业在中国获胜的法宝。不久前,盛传的京沪高铁排除了德国磁悬浮选定法国阿尔斯通的消息虽然被有关方面否认,但是,这样的传闻还是证明法国在对中国政府的公关领域领先于德国。 不仅如此,法国总统希拉克是欧盟中最坚定地支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国家元首。虽然施罗德也支持解除这一禁令,但是他受到了国内政治势力的抨击并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虽然这看似不会影响中德关系,但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砝码肯定会被削弱。 施罗德透露,此次中国之行他将冒着严寒前往中国长春,参观奥迪汽车工厂。他还表示,德国还将积极参与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 另据报道,中国和德国之间还计划设立一条总理热线。这条热线连接着施罗德和温家宝的办公室,并且装有防窃听设备。这样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两国总理可以更快地直接与对方取得联系。中国政府目前仅仅和莫斯科、伦敦以及华盛顿设有这样的热线。 企业家们相信,这样的政治热线肯定会加强两国的商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