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油运瓶颈考验宏观调控(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30日 10:43 《财经》杂志 | |||||||||||||||||||||||||||||||||||||||||||||||||||||
管不住的价格 尴尬的局面,源于扭曲的制度安排,归根到底是源于垄断或半垄断格局下的价格管制。 在煤电油运四领域中,电价和铁路运价控制最为严格,基本上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确定。油价自1998年开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改革,现在是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市场一个月前的油价来确定指导价。煤价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从1992年7月试点放开煤炭价格,到2002年1月国家完全放开煤价,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之中。但是,每年的电煤供应量,仍然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于是,在煤炭行业中就有了“计划内”用煤和“计划外”用煤的概念。 由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一年一度的电煤订货会正是政府管制的一个基本手段,每年绝大部分的电煤供应合同都会按照当年确定的电煤指导价签订完成。自2003年以来,这一交易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国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电和煤已经成为能源供应链上相关性和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煤在电的成本中占到50%以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电力紧缺的加剧,煤价看涨。煤炭企业认为和市场煤价相比,电煤指导价过低,不愿成交。但电力的价格由各级价格部门掌握,没有弹性。变化的煤炭价格遇到了无法自由调控的电价,就导致带有深刻体制差异的电煤之争,常常在供需紧张的时候爆发。 电煤价格与煤炭的市场价差确在逐年加大,当初国家对合同电煤的指导价为每吨比市场价低10元,之后由于市场煤价的不断攀升去年已经扩大到30多元,而现在其差额高达100多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原煤出厂价格按月同比分别上涨8%、9.3%、10.9%、13.9%、15.1%、18.2%,其增幅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2月、5月原煤出厂价格涨幅,分别比上月升高1.3和1.2个百分点。 2003年的订货会,发改委同意煤炭涨5元,遭到电厂抵制,结果只签订了30%的重点合同;2004年,在发改委同意煤炭每吨涨价12元,铁道部和交通部副部长分别压阵的基础上,也只签订了40%。 为了疏导电煤矛盾,国家连续调整电价以抵消煤价上涨对电力发展的影响;但是“计划不如变化”,电价的调整尚未到位,煤炭的价格就又涨了。伴随着煤、电紧缺的形势,电和煤的价格轮番上涨,成了中国经济生活中难解的怪圈。 另一方面,原油期货贸易权没有放开,价格风险被两大石油公司全部甚至加倍转嫁到国内消费者身上。高企的油价成就了两大石油垄断公司的惊人利润。上半年全球油价上涨50%左右,两大石油公司利润达到600亿元。 当前的瓶颈制约导致价格的进一步抬升。今年煤炭价格已暴涨逾50%;发改委已经三次宣布提高电价;而随着国外油价的狂飚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已三次上调,平均每次涨幅8%。然而,由于涨价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所操纵,资源配置的效率仍无法提高。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提出,在大多数产品已经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情况下,国内能源价格受政府管制或干预,油、电、煤、运价格的变化没有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近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这种价格扭曲人为地降低了重、化工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这些部门的投资扩张。 相关专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