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判断有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 01:24 中华工商时报 | |||||||||
刘杉 无论是“点刹车”,还是“踩刹车”,其实任何一次制动,都会将产生的物理力量传递到车辆的各个固件。尽管中国经济没有停下来,但此次宏观调控的确对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流动资金紧张就是明证。
对于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各方的观点不太一样。从企业层面看,确实存在着资金紧张的情况。在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都在上收贷款权,对流动资金的贷款也相对减少。对于以银行贷款作为外部融资主要渠道的中国经济来说,紧缩的效果无疑是全面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流动资金供应偏紧,民间高利贷激增。公开的报道说,温州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已经达到近15%。而坊间流传的是,一些地区民间借贷的年利率甚至达到40%的天价。 黑市利率是不是真的达到4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已经威胁到一些企业的生存,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民间投资活动。正如一些民营企业家所说,价格高不高已经不是问题,因为企业面临着是死是活的抉择问题。 但央行的态度与企业看法相差甚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在一次国际论坛上表达了另外一个意思,他说,为什么资金吃紧之声喊成一片?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个博弈,甚至一些数字如何报、如何统计及使用都有这样一个关系。对于流动资金紧,各人会引用不同的数字,这就是GAM E。 不过,据我了解,喊流动资金紧的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大量的民营企业。如果说宏观调控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的话,那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在于官员的政绩和升迁问题,而企业与银行的“博弈”则是生死问题。这个时候,叫得响 的自然不是地方官员,而是民间的企业,因为刀被架到脖子上的是企业而不是官员。其实,周小川自己讲话的另一部分,就验证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因为,他也承认,流动资金贷款压缩得比较大,固定资产投资性项目的贷款压缩得比较小。这就是流动资金紧张的直接原因所在。 这个时候,央行应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操作进行“窗口指导”。如果央行存在误判,那么对企业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不错,作为央行,充分考虑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是必须的。但对于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中央银行来说,对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则是其首要工作。也就是说,央行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问题,至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工作,直接交给银监会就好了。 对于资金吃紧,周小川还有另外一个观点。他认为这是一场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和风险控制的博弈。在不良资产压力下,银行不断强调要加强内控和扁平化管理、严格贷款程序,但一旦流动资金紧缺,却又开始抱怨权力上收。“不能稍微形势有变化,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商业银行加强内控,集中贷款审批权和实行扁平化管理都是正确的。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恰恰是银行效率不高,导致了信贷发放过程缓慢,这也是资金供应偏紧的原因。而商业银行权力集中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银行博弈的利益主体由分散变成了集中,总行在权力集中的同时,也更容易忽略对一般企业利益的关注。总行除了考虑银行的商业利益,也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原来分支行与总行各有各的利益,在博弈过程中,实现利益平衡。但权力集中后,总行的“支付”显然增加了,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简化了,这一点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表露无疑。如周小川所说,“对银行来说,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更为容易”。总行在集中使用权力时失去了分支行提供的“信息集”,压缩流动资金贷款也就是必然的选择,流动资金供应紧张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所有的博弈都会产生负的外部性,而流动资金偏紧,既是商业银行博弈的结果,也是央行政策不到位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