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财经媒体秀之《中国经济周刊》 > 正文
 
王昭耀:“一号文件”带来了粮农增收的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 14:21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 王昭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系于农村的关键时刻,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工作,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新的认识,体现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和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一号文件”把新阶段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农民增收,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有着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文件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在醒目位置、用较大篇幅强调,国家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这对安徽等粮食主产区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抓住粮农增收重点

  “一号文件”开宗明义,首先就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此举抓住了当前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切中了农民增收的“要害”。

  首先是抓住了当前农民增收的重点。这是因为,一方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最为滞缓。近几年来,由于粮食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走低,多数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2002年,中部8个粮食主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粮食主产区农民数量多、比重大。从全国范围看,农民的主体在这里;从所在省区看,主产区种粮农民一般占其农民总数的80%以上。所以说,没有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就没有全国农民的增收;没有粮食主产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小康。

  其次也抓住了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全国农民增收工作全局中,粮食主产区最为困难,主要原因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相对困难,支农投入很难有较大幅度增长;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不够,城市化进程慢,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不够;经济结构单一落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纯农户、特别是纯粮户比重畸高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单靠主产区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农民增收目标,迫切需要国家给予重点支持。因此,“一号文件”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既是立足当前的具体政策,更是着眼长远的重大举措。

  文件带来了机遇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总产500亿斤,居全国第六位;粮食商品量200亿斤,调销省外50亿斤以上,多年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粮产区面积大,种粮农民比重高,农业大省经济基础薄弱,支农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尽管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农民增收问题高度重视,按照“减负也是增收”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较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负担64.4元,比2000年下降41.1%。但增收效果仍不明显,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与全国平均水平、周边发达地区以及本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号文件”重视粮食主产区,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带来了机遇。具体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政策,有利于种粮农民直接从粮食增收。

  种粮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着眼于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四项工程”即: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及病虫害防治工程、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实行“三项补贴”即: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补贴,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力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让种粮农民直接受益。

  二是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政策,有利于种粮农民多渠道、多层次受益。

  “一号文件”支持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支持粮食主产区利用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这既可以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有利于提高主产区农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政策,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缺乏支撑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迫切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和保护。2003年由于种植业受灾严重,我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同比下降了8%,下降幅度是1996年以来最大的一年。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政策机遇重在落实

  再好的政策,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农民收入。从安徽实际出发,抓住国家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的机遇,应该从三个方向努力:

  1、通过优化粮食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种粮收入仍是安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体,但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存在多的不优、优的不多等问题,粮食增收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从主产区比较优势出发,通过优化粮食结构促进增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和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农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压缩粮食面积。特别要注意发挥优势,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二是要用市场经济手段给种粮农民以稳定的收入预期。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不能再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办法,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粮食是弱质产业,必须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给农民以有效的增收预期,才能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三是要强调藏粮于土,切实守住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尤其要保护好基本农田。

  2、通过发展粮食转化加工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只有运用工业理念,进行深度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激活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粮食经济,变生产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作为粮食主产区,安徽当前突出需要抓好“三个转化”:一是市场转化。要想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就必须适应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增强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就要在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还要鼓励引导农民创办、或与粮食企业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交易费用。二是食物链转化。利用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带动粮食转化增值。今年以来,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我省部分地方家禽养殖业受到较大冲击,一些养殖大户损失较重,我们专门研究制订了政策,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扶持。三是加工转化。我省将着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技推广投入、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等,都属绿箱政策范围,既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又符合国际惯例,应该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把现有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粮食风险资金等向主产区倾斜。省里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全部无偿投入。从2004年起,我省还将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切出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快种子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引育扩繁、农作物种子加工、种子质量认证与检测等中心,提高良种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省级良种推广补贴方法,省财政逐年增加安排“订单农业良种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进一步提高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除用好中央财政专项补贴资金外,省财政每年再安排1000万元农机补贴资金。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我省将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4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并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创造条件;同时允许有条件的市、县开展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试点。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巩固“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调整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成果,逐步把直补资金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总额的40%以上。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