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央行的学者型官员们(从左至右分别为谢平、苏宁、吴晓灵、周小川、郭树清、易纲)
相关链接:
2004年金融工作会议
□钟加勇
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使中国人民银行得以专注于货币政策,但是剑走双刃,货币政策越积极,对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就越强烈,对人民银行宏观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有着浓重学者色彩的人民银行新管理团队能够成功应对这个挑战吗
政策频出诟病纷至
2003年肯定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史册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这一年里,央行先是把银行监管的大权分离给新成立的银监会,随后在货币政策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频频出招,并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诟病。
其一,从2003年4月开始,为控制信贷快速增长,央行大量发行央行票据,这对回笼货币固然立竿见影,但却挤压了短期国债的发行空间。8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造成部分金融机构资金骤然紧张,市场利率高企,国债筹资成本大幅上升,一期国债流标,一期国债被迫取消发行。
其二,2003年6月,为将房地产业出现的“泡沫”消灭在初始状态,同时化解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央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对房地产融资进行了相应限制。文件出台后,立即遭到房产商的强力“弹劾”,后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即18号文件),房产商的情绪才稍有平息。虽然国务院18号文件并非对央行121号文件的否定,但仍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两个文件反映出央行在出台政策时与其他部门缺少必要的协调。
其三,2003年9月1日,央行发出通知,要求从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央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这意味着一直被央行“包养”的邮储从此要自谋出路,导致8400亿的邮政储蓄资金通过跟商业银行“协议存款”等方式间接地进入了市场,给已经出现过热苗头的中国经济平添了许多压力。有分析人士对此十分不解:正在控制银行贷款、收缩银根的央行,为何却做了一件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事情?
其四,在2003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大论争中,央行与发改委也有看法不一致的地方。站在央行一方的专家认为,当前经济通胀压力大于通缩压力,更强调过热的苗头,希望收紧银根,压住贷款的增长,以缓解银行面临的风险压力。而站在发改委立场的专家则认为,过热仅存在于个别行业,局部调整即可。当前经济刚刚走出通缩,希望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来拉动就业,同时缓解“三农”问题。
总之,过去的一年,诟病之声几乎伴随着央行的每一个政策。国家信息中心的青年学者牛犁评论说:“央行有时思路不清晰,关键步骤有时左右摇摆,致使其政策效果打了折扣。”而房地产业人士如任志强等,更认为“央行没有通盘考虑”,任甚至对121文件上纲上线到“违反十六大精神”的高度。
宏观经济专家出任副行长
这些基于各自利益的意见当然不都公允,但很多专家还是指出,随着央行职能的转变,其眼光不能局限于金融行业,而央行的现任官员大多来自金融业。
新中国成立至今,央行已历11任行长。众所周知,计划经济下银行只是财政的出纳,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并不存在。第9任行长朱镕基上任后,改革的力度骤然加大,到戴相龙当上第10任行长,标志着央行进入银行专家主政的阶段。现在,身兼“银行”和“宏观”两重专家身份的新行长周小川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他需要让自己身上的宏观味道散发得更足,以便打造一个超越金融业的善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团队,从而解决其货币政策的执行难题。
事实上,周小川上任后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人力资源架构上的调整,而这一主题被外界深切感知并当作一个信号的是最近的一次调整———2003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苏宁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2003年以来,央行先后有4位行级领导因为工作关系离开,肖钢调任中国银行行长,闫海旺和史纪良因银监会成立而离开央行,另一行长助理蒋超良已在湖北当选为副省长,此间央行并没有补充空缺职位。央行会增加新的副行长,这当然在意料之中,但不曾想到央行会向人大要人,因为按惯例,一般是政府部门领导退休后到人大任职。
一位熟知苏宁的人士透露,正是周小川力邀苏宁加盟央行。他说,周与苏相识多年,同为学者出身,对苏的学术水平周深为了解。该人士分析,国务院任命苏宁为央行副行长,一方面是希望央行能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这样一位善于把握全局的资深官员充实到央行,能够提高央行与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性。
不被外界熟悉的苏宁其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他写了大量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有些建议总理还作了专门批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胡乃武教授说。
记者在国家信息中心的网站上看到了其中的一个例子,1987年5月20日,国务院总理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苏宁、王长胜撰写的《分步骤改革的策略———行业综合配套改革》一文批示道:“马洪同志:此种看法是否有些道理,能否行得通,可否与现行改革思路协调,请你找人研究一下,看法告我。”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梁优彩是苏宁早期在原国家计委的同事,他回忆说,当时煤、电紧张,国家提出要在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国家计委着手研究2000年投入产出模型,而苏宁由于不仅宏观经济理论基础好,而且计算机水平高,除了负责建立模型外还编制软件程序,负责项目的整体协调,“这项研究成果出来后,苏宁的研究能力得到大家的公认。”当时同样关注这项研究的周小川、楼继伟(现国家财政部副部长)等,也对苏宁能把计算机技术和宏观经济理论如此完美结合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事多年宏观政策研究的苏宁“空降”央行,无疑将改善央行的领导结构。从央行现任的领导团队看,如果算上周小川,就有包括苏宁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3位熟悉宏观调控的决策人物,而另外3个副行长刘廷焕、吴晓灵和李若谷则均为银行起家,其中吴晓灵亦有不错的学术背景。
谢平易纲身居要职
实际上,在苏宁上任之前,周小川已经走了类似的一步棋。
2003年10月,学者型官员谢平和易纲双双被周小川委以重任。谢平由央行研究局局长转任金融稳定局局长,易纲被扶正为货币政策司司长。这被看作是周小川新政的关键步骤。分析人士指出,本届央行的核心使命是化解多年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并在开放环境下求得稳定发展,而金融稳定局作为这一使命下的新设部门,在本届央行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另一方面,银监会成立后,人民银行专注于货币政策职能,货币政策司司长的岗位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
懂宏观、学者型的人才出任关键部门领导,被外界看作是央行本轮人事调整的一大特色。观察人士认为,周小川正在将自己身上的学者味道变成整个央行的气质。
去年6月,以周小川为主席的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李若谷,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中国银行行长肖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
与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相比,这份名单的新意,一是增加了一直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现分管金融业务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二是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参与,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代替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行长。有评论说,经过调整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有利于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央行都关心宏观问题,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不能完全是金融行家出身,我相信央行在调整人力资源架构后,其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将比以前更好。”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的梁优彩说。
(《商务周刊》杂志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