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铜市研究 > 正文
 

铜市牛气冲天即从中国因素开始必将以其结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 01:11 经易期货

    一、铜的生产

  1、国际市场

  铜的主要产地

  从地区分布看,全球铜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

  ①、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

  ②、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坪谷地区;

  ③、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

  ④、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⑤、加拿大东部和中部。

  从国家分布看,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赞比亚、独联体和秘鲁等国。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铜金属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美国、日本是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赞比亚和扎伊尔是非洲中部的主要产铜国,其生产的铜全部用于出口,德国和比利时是利用进口铜精矿和粗铜冶炼精铜的生产国。此外,秘鲁、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波兰、前南斯拉夫等也均是重要的产铜国。

  铜的历史产量

  人类炼铜的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由于炼铜方法原始,铜的产量一直很低,17世纪出现现代炼铜法后,铜产量才有明显增加。1928年,世界精铜产量为167万吨。战后世界冶炼工业发展较快,1950年全世界精铜产量只有315万吨,1992年已达到1100万吨。不同年代的生产发展速度不同:50年代铜生产发展速度为年均递增4.7%;60年代年均增速为4.2%;70年代则为2.07%;80年代进一步降为1.5%;90年代初、中期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和较高铜价的刺激,铜的产量大幅增长;2000年全世界年产铜达1468万吨,主要生产国和地区的产量分别为:智利262.8万吨、美国173.2万吨,日本145.5万吨,中国133万吨,欧洲238万吨;进入2005年后,全世界铜的年产量将超过1660万吨,同比增长4.7%。

  2、国内市场

  铜的生产

  我国虽然铜资源贫乏,但却是世界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之一,2000年铜产量达13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9%。目前铜生产地集中在华东地区,该地区铜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8%。其中安徽、江西两省产量约占35%。

  2000年国内主要铜生产企业产量

序号

生产企业

产量 ( 吨 )

注册

商标

1

铜陵有色金属 ( 集团 ) 公司 ( 含金隆、张家港 )

214193

铜冠

其中金隆铜业公司

93273

金豚

2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194225

贵冶

3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151569

铁峰

4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62265

大江

5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52949

红鹭

6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

20360

中条山

  根据商务部公布统计数据显示,仅我国铜材产量(2005年1-11月)为443.67万吨,同比增长近10%,其增长趋势仍没有出现大幅减缓迹象。

  二、铜的消费

  1、国际

  2000年全球消费铜约1488.5万吨,铜的消费集中在发达工业国。美国是最大的铜消费国,2000年消费292.3万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5,其次是中国175万吨,日本132.7万吨,欧洲438.5万吨。2005年全球铜消费达1783万吨,铜市场消费发生重大改变。仅中国增长就能够达到460万吨以上,总体水平上将超过欧洲,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与其它国家相对比较增幅明显过快。

  从行业看,消费铜最多的是八十年代是电气工业部门,九十年代至今是建筑业。据统计,早在八十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80年代中期的精铜消费中,电气工业占 47.8%,机械制造业占23.8%,建筑业占15.8%,运输业占8.8%,其他占8%。九十年代后,西方国家铜行业的消费结构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例,98年铜消费中,建筑业占41.4%,电器电子产品占26.0%,运输设备12.4%,机械制造11.2%,其他9.0%。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铜消费各行业分配比例发生巨大变化,建筑业异军突起占工业总消费量的48%,电力、综合工程分别占17%和16%其余行业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较2004年的3.8%有所放缓,但世界银行预期仍将达到3.2%的高速增幅。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的原因包括:以美联储升息为代表的紧缩货币政策,高油价和高原材料价格,资源行业的产能限制,以及一些国家高速增长的投资周期的结束。

  2、国内

  从地区分布看,我国铜的主要消费地则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二者消费量约占全国消费总量70%。

  从行业分布看,铜消费最大的行业是电子电气行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也消耗大量的铜。铜消费结构和发达国家相比,不合理状况十分突出:同发达国家相比对照,我国的电子、电气行业与机械制造业消费的铜占总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消费铜所占的比例却又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这种不合理结构亟待改善。

  三、铜的进出口

  世界主要铜出口国:

  ①、智利:世界上最大的铜出口国,生产的铜矿石和铜绝大部分出口,主要输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地;

  ②、赞比亚:输往欧共体、美国、日本等,也有部分输往中国。

  ③、秘鲁: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四位,年开采量占世界第七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五位,产品主要输往美国、日本等国;

  ④、扎伊尔:所产铜矿石大部分供应出口,主要输往西欧、日本和美国;

  ⑤、澳大利亚:其产量的1/4出口;

  ⑥、加拿大:是发达国家铜矿品出口最多的国家,出口量占生产量的70%左右。

  世界主要铜进口国: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

  我国是个铜资源短缺的国家,精炼铜的原料自率只有40%,每年均需进口大量的铜精矿。铜的进口构成中原料进口占的比重较大,电解铜的进口增长幅度大于半成品(铜杆、铜管等)的进口增长幅度。出口则相反,铜的出口量很少,且主要以半成品、加工品为主。随着出口关税的逐步降低,近年来铜的出口量较九十年代初中期有一定增加。

  四、2005年铜市回顾

  铜价走出“牛气冲天,刮目相看”的行情,即从中国因素开始,必以中国因素结束。

  2005年,伴随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过程,拉动了全球主要有色金属增量需求。受中国市场旺盛需求的因素影响,铜价格大幅上涨。金属铜市场超越几乎所有投资者想象的一年。LME三月期铜价由年初的3000$/t上涨到目前的4500$/t以上,涨幅超过了50%;而现货/三月期升水则长期维持在150-290$/t的高水位。2005年铜价的飙升不仅超越了历史,而且戳伤了绝大部分投资者的预期。由于铜市场没有实现之前市场所普遍预期的供需平衡状态,促使产量的大幅缩水,而精铜库存则连续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最终导致精铜出现的一路暴涨。加之全球利率的偏低和宽松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导致铜市“溢出价格”一飞冲天,达到5080美元/吨,加剧了对冲基金大规模购买商品进行保值交易。

  第一季度:基于通货膨胀预期铜价温和上升。1月4日LME铜价暴跌了238美元,而后基金在交易所库存持续减少、美元继续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和息差交易盛行的前提下,随即展开大规模多头增仓行动。从1月初到3月底,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由13.04万吨减少到了10.09万吨,其中LME库存只是小幅减少,但SHFE和COMEX库存则在中美强劲消费的拉动下出现大幅下降。在此期间,美元仍在美国持续严重的经常账户赤字的影响下贬值,美元指数于3月11日跌至最低点。美元的贬值对铜价形成利多,同时也推动了对冲基金借机买商品的的理由。仅COMEX基金净多由年初的2万手最高增加到3月初的3.6万手,基金通过购买商品来提高组合投资的风险收益率,以便于冲抵通货膨胀造成直接投资的损失。

  第二季度:铜价深回调。这一时期,尽管中国的消费非常强劲,沪铜常常引领LME铜上涨,铜价还是在库存大幅增加及美元触底反弹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大幅回调。这一阶段欧洲经济表现非常疲弱,工业生产、工业信心、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都跌落至年度最低点,导致LME欧洲地区库存出现大幅增加——4月初到月底,LME库存增加了1.5万吨,其中仅欧洲地区就增加了14500吨,集中在鹿特丹仓库。

  第三季度:通胀恐慌情绪导致基金大量买入商品进行通胀保值加快铜价上涨。由于受到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导致货币本身的保值功能荡然无存,持有货币只会削减自己的购买力。因此,更多基金寻求可以有效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渠道就成为战略投资机构的普遍需求。进入2005年许多国际知名战略投资基金对美国经济前景担忧和对人民币升值报有极大期望。

  1、市场对于全球宏观经济仍将预期非常乐观;

  2、美国熔炼公司Asarco罢工对精铜供给的严重干扰和美洲地区精铜产量减少;尤其是全球显性库存和隐性库存大幅下降,显现库存降至历史最低(7月26日仅为7.2万吨),而ICSG估计的7月份全球隐性库存也较5月份下降了8.83万吨;最终推动了现货升水达到200$/t以上的区域。

  3、由于中国市场没有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无法自由买卖人民币。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松动举措,引发这些大型宏观对冲基金的大鳄们纷纷疯狂转向商品期货对中国资金进行围剿,原油和铜就成为首选目标。最终为陈久霖和刘其兵所引发出来的“中航油”、“国储铜”等风险事件埋下陷阱。他们在商品市场上大量进行买入并持有的战略性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商品价格。金属市场铜的利多信息被大量的集中制造出来:又成为国际大鳄们对空头进行围追堵截诱骗工具。经过的稳步上涨后,基本面信息也失去了它的参考意义。LME期铜市场生成的不确定性,不断影响多空双方对未来铜价走势的分歧持续加剧。

  第四季度:疯狂的爆涨。国储局在LME 抛铜信息浮出水面,在宏观经济强劲、美国通胀加剧、供应持续受到严重干扰、库存下降、等因素配合猎头基金,令铜价重新获得了上涨的动力。加之日本和德国、印度等国也迎来强劲的经济复苏增长,日本短观经济指标和德国IFO企业景气指数都达到了年度最高点。而美国9月CPI环比增幅达到创纪录的1.22%,从而引发了又一波基金在商品市场上的避险热潮。进入10月精铜供应则遭遇了赞比亚的部分能源供应中断、加拿大大鹰桥公司也发生了罢工事件的干扰。然而,真正触发铜价疯狂的导火索是由“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交易员刘其兵”建立在LME12月合约上的13万吨空头头寸引发成为国外资金围剿的猎杀对象,尽管国家物资储备局采取多种措施试图平抑铜价,但并未收到显著成效。在11月份,CRU、麦格里、标准银行、ICSG等机构普遍修正了2004年作出的2005年供需平衡及价格走势预期,调低了产量和消费预期,调高了价格预期。

  其它主要有色金属工业也受此影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2005年国内外铜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铜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铜价屡次刷新历史新高

  2005年精炼铜市场将会步入供需平衡,主要是预期供应的增幅将大大超过消费,例如麦格里银行预期2005年全球消费的增幅为4.4%,而供应的增幅则会达到8.5%。因此,从基本面反映出来信息供需将达到平衡。但2005年全球精铜产量仅仅实现了小幅增加,如麦格里银行已经将产量增幅预期调低到6.9%,而ICSG则估计产量增幅只有3%。全球产量增幅放缓主要是受到了美洲地区的拖累造成的。ICSG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1-7月该地区精铜总产量为328.1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45万吨;而7月份产量更是较去年12月份减少了6.48万吨,幅度之大令人震惊不已。

  美洲地区产量大规模缩减的主要原因包括频繁发生的罢工、技术问题、矿石品级下降以及铜钼矿将更多的生产资源配置在价格涨幅远高于铜的金属钼上面等。美国熔炼公司Asarco(每年铜销售量为38.6万吨)长达四个半月的罢工,加拿大鹰桥公司(年产13万吨精铜)的罢工等对北美地区产量造成很大打击。设备问题和地震等因素也导致该地区铜精矿产量出现明显减少,智利国家铜业协会表示,因技术问题和矿石品级下降,预期今年该国的精铜产量会下降到540万吨,较去年的541.3万吨有所下降。

  对于我国来讲,2005年1-11月,铜产量达到228.28万吨,同比增长21.4%;预计全年我国铜产量将超过250万吨,同比增长15.8%。

  从行业划分来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最快、范围最广,从而精铜需求的增速也最快。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居民用电需求的爆发导致全国连续几年出现严重电力缺口,带动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产量的快速增长,例如,2005年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产量较2004年同期增长56%,变压器产量增长14%,而电力电缆产量则增加了108%。同样,电话、网络和家电的快速普及更新换代则带来了电气电子业耗铜量的激增,例如,2005年上半年全国空调和冰箱用铜量较2004年同期增长了23%,月均用铜量由4.6万吨上升到了5.5万吨。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该行业2005年上半年用铜量较2004年同期增加了12%。可以看出,中国一些重要用铜行业的消费增幅都快于GDP增幅,单位GDP耗铜量的增加使得中国快速增长的GDP能够带来更大量的精铜消费增幅。从利润增长数据显示,前10个月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利润增长在所有工业利润增长比例当中是最快的,达到116.5%。暴利驱动导致投资过热,仍不能忽视。

  基于2005年世界铜产量将创历史新高,一些权威机构调高铜产量预期。预计将超过165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为4.6%,增幅明显。与此同时,2005年的铜市场也将载入世界铜市发展史中最辉煌的一页。

  由于供应依然比较紧张,库存降至历史水平,以及基金的参与,铜价在2005年继续大幅上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期铜价格屡创历史记录,12月初达到4478美元/吨。同期,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三个月期铜在12月下旬达到42000元/吨以上。

  2005年铜价的走势打破了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对高铜价的认知。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增长以及对原材料的需求扩大,致使人们对矿产品和能源产品等原材料的价值保值需求的衡量尺度超出预期,造成人们对二十一世纪最缺“资源”产生恐慌。在伴随着铜价屡屡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国内外铜行业也发生了众多对铜期货市场的“影响事件”。

  2、消费需求狂热

  2005年国内铜的需求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国内铜消费量将达到350万吨,同比增长6.1%。

  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2005年11月29日公布了2005年8月的世界铜的供需数据表明。国际市场对铜的需求也是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好转的提振而表现得形势良好。2005年上半年,世界铜消费量约为862万吨,同比增长2%。预计全年消费量将达到173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5.6%,铜供应将出现60万吨~80万吨的缺口。

  根据ICSG的初步数据,8月份精铜市场产量过剩大约85000吨。这是2005年首个月份产量过剩,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夏季假期铜的消费疲软。因此,8月份世界消费在季节性调整后预计表观过剩减少到仅为8000吨。包括对前期公布数据的修正,2005年1-8月精铜产量合计缺口114000吨,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缺口达31000吨。相比而言,2004年同期产量缺口达765000吨(季节因素调整后686000吨)。其中,不排除有一些国际利益集团,大量囤积现货变成“逼空筹码”的隐性库存。

  8月份世界精铜消费下降到年度最低水平,主要是因为欧洲(包括俄罗斯)和日本在8月假期间的消费量萎缩。正如7月份一样,中国8月份精铜表观消费依旧迟缓(和2005年上半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4%)。美国则是一大亮点,其消费连续3个月呈上升趋势。和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8月份全球精铜消费下降了2%。除了亚洲增长2.8%以外,其他所有地区年比消费均下降。在亚洲,日本下降5%,南韩下降10%,台湾下降11%,仅仅部分抵消了中国(增长12%)和印度(增长15%)消费的增长。欧盟消费依旧不振,年比下降10%。尽管美国消费有复苏的迹象,但是北美洲消费年比仍下降了9%。

  在供给方面,今年前8个月世界铜矿产量与去年同比增长了3.2%:其中浓缩矿产量增长4.3%,湿法铜(SX-EW)下降了1.6%。8月份铜矿产能利用率增长到89%,今年前8个月平均值为87.4%,但仍低于2004年同期的平均值89.4%。已经饱受生产事故困扰的智利,从7月到8月其产量上升了12%,占了大多数的增长量。

  ICSG在报告中称,今年1-9月全球精铜消费量超过产量190,000吨,去年同期供给缺口为862,000吨。同期全球矿山产量增长2.9%,铜精矿产量增加4%,精铜产量增长3.9%,原生精铜产量增长4.2%,再生精铜产量增加1.4%。

  3、铜精矿加工费持续攀升

  由于铜冶炼产能的限制,2005年全球铜精矿供应没能继续呈现过剩局面,铜精矿加工费随之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现货市场的铜精矿加工费(粗炼/精炼)最高达到每吨干矿220美元/每磅铜22.0美分。

  铜价高企,刺激了铜矿山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去数年铜精矿加工费长时间停留在历史低水平,限制了冶炼产能的扩张,使得铜精矿加工费在2005年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4、暴利驱动,导致劳资纠纷不断。铜矿大佬智利、秘鲁分别通过矿业税议案,从中截利

  ①、高铜价给铜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带来一个明显的副作用。铜矿工人希望企业能提高其福利待遇,但劳资谈判不畅造成2005年一波波的罢工事件。主要铜生产国和公司均发生了罢工事件,例如:全球最大铜生产公司智利国营铜公司、必和必拓位于智利的全球最大的埃斯孔迪达铜矿、全球第三大铜生产企业墨西哥集团旗下位于美国的Asarco公司、全球第二大铜产商菲尔普斯道奇位于智利的埃尔阿夫拉铜矿、赞比亚孔科拉铜矿公司、加拿大鹰桥公司、墨西哥Cananea铜矿、智利萨尔迪瓦铜矿等。

  ②、智利和秘鲁在2005年先后通过了新的矿业征税方案。智利将根据企业的销售规模(铜销售量和销售额)分级征收矿业税,而秘鲁是根据年销售额征收矿业税。

  ③、加征矿业税将增加采矿成本,减少矿业公司的利润和工人的利益,同时对外资进入这两个国家进行矿业投资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5、中国与智利签署双方自由贸易协定,并与亚洲主要消费国成立铜俱乐部

  2005年11月18日,智利外长瓦尔克和中国外长李肇星在韩国釜山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论坛(APEC)期间,签署了《中智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主席胡锦涛和智利总统拉戈斯出席了签字仪式。根据该协定,两国将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其中,占两国税目总数97%的产品将于10年内分阶段降为零关税。

  智利是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和出口国,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铜进口和消费国,中智双方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不仅有利于智利和中国,也有利于全球铜市场和价格的稳定。

  “2005亚洲铜俱乐部会议” 2005年2月23日在昆明召开,宣告“亚洲铜俱乐部”(ACC) 成立。占亚洲铜冶炼产量份额85%的中国(9家)、日本(6家)、韩国(1家)、印度(2家)的18家铜企业出席了该会议。亚洲铜俱乐部的组建旨在通过这一跨国区域性的非正式组织,加强亚洲产铜企业在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构建一个加快亚洲铜工业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

  6、中国的参与结果,导致铜价格出现飞涨

  2005年,由于受需求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世界铜金属价格被推入周期性上升通道当中。LME铜价一度突破4000美元/吨,并以4515美元/吨的价格连续不断的创出历史新高,进入有史来的最高价位区域。而全年铜平均价在3800美元/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5%。

  我国市场铜价格与国际市场一直保持着连动慢节奏共振效应,不断创纪录水平。全年铜的预期平均价为3600元/吨以上,由于国内价格均为含税价,国际市场价格则未含税。因此,国内铜价格实际上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低1.2%。这种价格伴随着国际投机资金和对冲基金的对抗,导致上海与伦敦两地市场价格曾一度出现倒挂局面。

  7、我国铜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给铜价注入强心剂

  ①、2005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较快。铜加工材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了我国有色金属产品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预计全年铜加工材出口量有望达到45万吨左右,同比增长约15.4%。2005年中国大型的铜冶炼企业加大投资铜加工行业。主要项目有:江西铜业集团22万吨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2005年4月份开工,3.8万吨精密铜管项目9月份开工;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建设10万吨铜板带项目和1.2万吨漆包线生产线;大冶有色公司10万吨铜板带项目2005年10月份开工;云南铜业成立了铜材公司和合资企业,2005年铜及其合金材产能达到6万吨,2006年扩至8万吨, 2010年该公司铜深加工材产量将达到30万吨。国内骨干冶炼企业投资铜加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和建设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因此,有利于提高内铜加工行业的总体水平和铜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国铜资源的进口已经转向了原料进口,加工费的提高使得中国冶炼产出正超预期的迅速增长。中国的精铜产量据报告11月份达到了24.76万吨,年率产量有望达到270万吨以上,是从未有过的最高产量;前期的最高产量是今年三月份,但是仍然比11月份低20.12万吨/年。预计全年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4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出口额约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进口额约3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

  1-11月,累计进口铜精矿3,686,609吨(实物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预计全年进口铜精矿390万吨,同比增长40.5%。

  1-11月,累计进口铜116.419万吨,同比增长15%。预计全年进口量在135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2.5%。

  ②、从初步计算可知,除铜精矿进口之外,今年1-11月我国月度对外净进口需求折铜均量为25.6万吨,10月份由于进口价格倒挂高位引起的需求阶段性缩减以及国产铜产量上升,11月精铜(含合金)的净进口量缩减至近10万吨,废杂的影响不大,国产铜比前11月平均增加了2.5万吨。

  ③、由于储备局国内抛铜的因素,价格格局已经出现重大的变化,对物流影响大致可作如下评估:

  铜与合金进口:我们估计应当全面转口,减除特殊余量,进口流缩减7万吨。

  废杂进口:估计低含铜量的进口能相对持续,但光亮丝等广东地区高含铜量废杂的进口也会大幅度缩减,估计进口流缩减折铜量为4万吨。

  铜材进口:由于贸易对手相对不易,价格维持对于后续的截流量应当更加明显,由于有退税的原因,铜材的出口将逐步大量上升,尤其是铜管与箔,而进口则相应缩减,平衡下来减半估计净进口缩减2.7万吨。

  粗铜进口:缩减1万吨左右。

  铜产量:铜精矿原料依旧充足,月产量维持22万吨,但考虑江铜的检修原因,12月应当在20.5万吨左右。同时考虑手册出口已经比国内价格有利2000元/吨以上,我们估计保持目前格局,出口政策不变的情况下,2006年1季度的月均来料加工出口量应该扩大1.5万吨左右。

  中国海关公布1-11月精炼铜、铜合金、废铜和铜矿砂进出口数据(单位:吨)

进口

11 月

1-11 月

百分比变化

阴极铜

9,848

116,419

15.0

精炼铜

69,301

1,162,106

5.7

铜合金

5,616

56,233

-5.8

废铜

425,398

4,422,141

24.7

铜精矿

417,144

3,686,609

40.5

出口

11 月

1-11 月

百分比变化

阳极铜

5214

3,633

~

精炼铜

19,374

100,288

-17.6

铜合金

0

281

-32.7

  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1月铜进口同比增长6%至1,336,348吨;据海关此前公布数据显示,1-11月精炼铜进口同比增长15%至116.419万吨。

  1-11月中国有色金属产量一览表

品种

数量(吨)

同比变化( % )

数量(吨)

同比变化( % )

精炼铜

247,600

28.0 

2,282,800

21.4

659,400

19.7

6,678,800

18.4

氧化铝

809,300

33.5

7,800,900

22.3

247,200

1.7

2,405,400

1.8

224,900

36.1

2,112,700

26.6

10,714

25.6

112,010

16.9

42,600

5.2

422,900

6.8

精矿

数量(吨)

同比变化( % )

数量(吨)

同比变化( % )

62,800

2.8

657,800

10.3

9,003

21.8

80,229

3.9

194,500

28.5

1,645,900

12.0

62,500

37.1

561,900

11.2

  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阴极铜进口同比减少35.8%至68,787吨,铜精矿进口同比增加39%至417,144吨;中国1-11月铜精矿进口达到36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0.5;同期阴极铜进口总计为116万吨,同比上升5.7%。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精矿进口国之一,供应商包括南美、蒙古和澳大利亚。

  ④、在今年前11个月内有关于中国进口需求放缓的担忧,但是11月份的强劲进口使得这一担忧被缓和了,11月份中国的未加工铜净进口量(精铜,合金和阳极铜)仍然强劲 – 11月份超过24万吨,同比增长28%。这一定程度上由于国内期货市场前11个月连续的对空头挤仓,当时国内现货价高达42200元/吨,同期LME现货价创下4600美元/吨的高价。反向跨市套利全线溃败,催生铜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通过无数血的教训来验证并低估了国际利益集团的力量。事实上,中国月度进口数据很大程度上受LME/SHFE相对价格的波动影响。因此,简单的表观需求(生产量+净进口+期末库存-期初库存)对实际中国消费的测算可能是存在着许多的不准确性。

  ⑤、考虑到国内市场普遍的看跌氛围,尤其是国内远期价格严重贴水的格局,表明国内的隐性库存水平(不包括在保税区内的隐性库存)是很低的,否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借出交易,事实上大规模的借出交易并未发生。截止12月中旬,只有“国储局”通过拍卖和交割方式,初步完成了11万多吨的集中抛铜交易。

  ⑥、庞大的进口数量,无法满足巨大胃口,扩大进口来源地范围,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2005年1-6月中国进口精铜产地国别(2%以上)

国别

智利

哈萨克斯坦

日本

菲律宾

赞比亚

比例

46.29%

13.08%

7.31%

4.91%

4.01%

国别

韩国

波兰

秘鲁

澳大利亚

印度

比例

3.74%

3.40%

3.18%

2.67%

2.74%

  根据上述评估,可以得到基本性预期结论,如果价格结构保持不变,剩余的一个月月度折铜净进口量不会比11月缩减多少,铜企业生产量维持不变,消费量因高位阶段性缩减2万左右,则净平衡量有可能短缺13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这些量需要库存供应来弥补。“国储局”拍卖行动就是有利的证明。

  中国铜材每季度净进口量比柱状图

   铜市牛气冲天即从中国因素开始必将以其结束

中国铜材每季度净进口量比柱状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截止12月底,国内铜现货价格已经运行在42500元/吨左右,伦敦现货价格在4550美元/吨,国内0603期货合约42500元/吨附近;伦敦3月底合约为4450美元/吨上下,沪铜与LME期铜比价关系为9.32,价格差异现状引发了供求与消费格局悄然连动的改变。

  8、其他影响因素:国储连续抛铜平抑铜价,中央政府配合连续出台政策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引发铜市创下天价。

  ①、2005年11月16日、23日、30日,以及12月7日,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举行了每次2万吨的储备铜公开竞价拍卖活动,累计成交51160.704吨,以平抑铜价和弥补一些国内需求缺口。与此同时,国储局还在上海期交所0512和0601两个期铜合约上抛售了4万吨准备交割的铜。然而,事与愿违,铜价不仅未能受到打压,反而被强劲增长需求推升到令人诈舌的高度。据许多媒体普遍报道:国储局此举是为了挽救其在LME建立的大约20万吨亏损空头头寸才进行拍卖的。尽管最终的结果是不仅理想,实物交割了约5万吨,其余向远期移仓。平稳度过了交割期,但谁又能肯定这些迁移到远期的合约不会再次遭到基金的狙击呢?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完美结局吧!

  ②、对于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的政府物资储备机构,因严重缺乏对国际基金的了解认识一旦信息暴露,最容易犯下致命的错误。

  2005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生产工艺、建设规模、自由资金、自给原料、环境保护等方面限制铜冶炼行业的过快扩张。12月9日,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措施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1月1日起,停止废铜或铜精矿等产品的进口加工贸易,以此来限制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

  ③、铜价及铜精矿加工费的快速上升,给铜冶炼行业带来丰厚利润。促使国内铜冶炼行业出现大肆扩张的苗头,国家有关部门重力出击,以避免铜冶炼像电解铝行业那样出现产能过剩、原料价格高涨等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局面。

  中国需求的放缓被国内消费商对高价格的抵制以及隐性库存没有大量释放。

  中国国家储备局(SRB)2004年至少在国内释放了30万吨库存。2005年通过拍卖和交割总计释放了20万吨,成交近14万吨。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导致进出口数量的明显缩水,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受到限制,调高下游铜材出口关税的政策出台实施。

  中国需求在2005年总体增长速度放缓是现实的(过去数年连续保持了2位数增长),中国需求维持6%的增长已成定局,这意味着铜资源(精矿/精铜/废铜)净进口需求可能会额外增加16万吨/年。考虑到2004~2005年国内生产商/贸易商/国储局库存的集中释放,一旦有新的库存建立,暴利的驱动,必然要导致进口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许多业内人士并不认为中国需求会崩溃,持续性仍将是中国稳健发展的首要选择。

  中国作为铜净进口国,依据正常逻辑思维来推断国内价格对LME期铜的结果应该是升水(销区和定价中心的关系),事实上这种情况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来源于2004年以前国内远期的升水结构使得基于远期信用证下的点价进口所形成(国内远期价格高于近期,可以作为进口的空头保护),另外信用证项目下的国内进口贸易商多带有融资目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的进口亏损(作为融资成本)。然而,在进入2004年下半年以后,国内市场开始进入剧烈的倒基差结构,到2005年第四季度突然达到极度膨胀的地步,使得保值沦为不可能,这使得中国的进口规模季度波动性加剧,同时,国内大量资金进行着买SHFE抛LME的反套利交易。一方面投资者必须看到反套利交易的获利机制是现实存在的;另一方面大家必须意识到反套利交易商只是转嫁了国内的投机空头转而抛售到伦敦,这部分空头对于伦敦的定价而言就是纯投机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出口精铜去LME交割),这种对冲的组合结构/机制通利用常非常简单逼仓形式攻击对方的弱势环节。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新出现的投资者往往会成为伦敦市场国际巨型基金狩猎者的捕杀对象。

   铜市牛气冲天即从中国因素开始必将以其结束

走势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④、中国宏观调控导致信贷规模一定程度上的紧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放缓(但绝对不是减少),这些政策方面的紧缩更多的是针对建筑部门以及高能耗部门,对铜的消费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可以认为05年铜的需求增长不会达到和超过10%的理由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在低比价区域,中国进口规模将明显受到限制,会有一定规模的国内投机抛盘通过反套交易商转嫁到LME市场,而此时伦敦的下跌陷阱则越来越深;

  高比价区域,中国将逐渐恢复进口规模,国内投机抛盘的止损会带动反套利抛盘在伦敦的离场,这为伦敦市场的多头离场或者选择多翻空进行角色的转换提供了一种渠道。在高比价区域值得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可能出现的大幅下跌。

  到目前为止,对于国内主力投机空头牺牲离场和跨市套利交易伤残离场同时发生的替代变动,为进入2006年的第一季度继承者们,已经开始孕育着难得一遇的潜在收益,如果目前市场结构随着时间延续而出现这种情况,这将预示着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某种转换的征兆。

  2005年反套交易的不可持续性或者反套交易规模限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这是市场变化的征兆之一,这意味着:

  A、国内现货对伦敦现货的比价关系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即期进口点价亏损在2500元/吨左右);

  B、国内远期对近期的贴水和伦敦远期对现货的贴水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使得所谓的反向套头寸往后期月份迁仓,也不可能有利可图)。

  C、促成铜价屡创新高的主要动力国际利益集团,(也就是一些对冲基金)不断利用手中现货筹码为其保值而进行的持续逼仓频繁得手。

  D、假如进行角色转换,,可以想象一下国内主力投资者在LME进行大量买进作多进行正向套利,可能得到的结果,并不会因为国内投资机构选对方向,就能在国际“大鳄”面前“从中渔利”,同样会存在着“第二个住友事件”的可能性。究其原因进行简单的推理,说明这一市场所体现的“搏弈”属性更加突出。

  五、2006年铜市展望〖中国因素〗

  根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2006展望的预测,2005年世界铜矿产量预计将增加到1498万吨,比2004年增长3.1%,即46万吨;2006年世界铜矿产量预计将增长5.1%,即76万吨,达到1574万吨。没有预期到供给的事故,主要是在智利和美国,导致2005年产量比ICSG以前预期的减少。

  2005年世界精铜(包括原生铜和再生铜)产量预计将增加到1634万吨,比2004年增长3.1%,即48万吨;2006年世界精铜产量预计将增长8.1%,即132万吨,达到1765万吨。前几年积累的铜库存预计将足以解决2006年精铜矿产量和精铜产量增长的不等。

  2005年世界精铜消费量预计下降1.4%,即23.7万吨,达到1645万吨。中国和印度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被北美洲和欧盟的下降抵消了。2006年世界精铜消费量预计增长5.5%,即大约90万吨,达到1736万吨,主要消费领域预计将增长。

  尽管2005年世界精铜消费下降,但是精铜产量仍不能满足需求,上述年份发生的产量缺口延续到2005年。根据ICSG 的预测,2005年世界精铜供需缺口预计将达到12万吨,但是2006年世界精铜供需将过剩30万吨。初步预估显示,温和过剩将持续至2007年。不过,有迹象表明之后3年的产量不足,目前世界商品交易所的精铜库存处于3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世界铜研究小组(ICSG)2006-2009年评估预测

   铜市牛气冲天即从中国因素开始必将以其结束

世界铜研究小组(ICSG)2006-2009年评估预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国因素构成

  1、冶炼产出局面正在逐渐改善,供需加速朝着平衡或过剩的方向发展开始凸显;

  在全球范围内,2005年对于精炼铜市场将是一个从缺口到平衡转变的年份,2005年内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过剩,除非需求出现崩溃;而进入2006年以后精铜市场将进入过剩。

  根据11月18日消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周五预计则显示的不够乐观。2005年中国铜消费量将达到350万吨,同比增长6.1%;电解铝消费量将达到650万吨,同比增长9.2%。2006年中国铜产量将增长8%至270万吨,铜需求将增长8%至380万吨;电解铝产量将增长6.7%以上,为800万吨以上,电解铝需求710万吨,增长9%。同时预计2006年中国铜供应仍将存在约有130万吨较大缺口,而电解铝则仍有大约90万吨的过剩。

  TC/RC初炼/冶炼费用的大幅上涨而同时精炼铜的供应依然紧张,这表明了行业的供应瓶颈已经从矿产环节转移到冶炼环节。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铜矿供应已经明显改善,矿产出的增长会延续到2006年,之后才会逐渐放缓的趋势。

  根据ICSG数据显示,全球产能利用率在2003年以来的繁荣期内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04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82%。这意味着冶炼商对本轮繁荣周期非常谨慎。在没有新建冶炼产能的前提下,2005年主要厂商停产维修结束以后,如果产能利用率回升到86%的水平,全球精铜供应将增加80万吨;如果回升到88%,供应增加120万吨。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冶炼产能的扩张将铜价推向“牛气冲天”位置,在成为吞噬着供应增加部分的同时,也成了国际利益集团可以“要挟”的对象。中国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上马的铜冶炼项目产能高达240万吨/年,相当于国内现有产能的总和。主要的扩张项目包括江铜30万吨(07年),云铜15万吨(05年),金川15万吨(06年),铜陵20万吨(06-07年);印度INDO25万吨(06年)。TC/RC费用的下跌是必然的,冶炼产能的瓶颈最迟在2006年会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在隐性库存没有释放之前,库存的偏少有利买方实施逼空行情的出现,价格风险没有完全释放体现出来,但持续升高的价格只能会吸引来更多的投机者进场抛售。

  伦敦市场在6月份以来,出现了一大波罕见的挤仓行情,但是即使是现货的高升水,加上欧洲/美洲消费的疲软,这并没有吸引隐性库存的释放。

  显性库存依然处于危险的水平,LME/SHFE/COMEX加总库存水平不到10万吨,这相当于全球不到2天的消费量!因此,任何微小的供应中断或延期供货(由于船期或者其他非可预测因素)都会导致价格受到冲击。

  铜库存与价格对照图

   铜市牛气冲天即从中国因素开始必将以其结束

铜库存与价格对照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极低的库存水平,产生了对潜在的市场操纵行为的砝码。毕竟通过控制不多数量的现货,可以一定程度控制全球贸易定价,这实在是太诱人了。客观地讲,隐性库存一定是存在的,且在必要时一定会浮出水面(至少可能达到60万吨以上,这也仅仅相当全球两周的消费量,主要是贸易商/生产商以及国际各种类型的基金等等,他们并没有将铜原料使用在生产加工领域,更多的选择行为举措便是倒卖原材料投机交易,用以获取高额价差收益。从而必定会存在大量的这种成规模的隐性库存,一旦暴露,令市场会变得更加可怕)。但是市场主要空头在近期选择联手操纵可能性也在逐级增强。LME库存的增加正在验证这一事实。一场决定生死的重大战役必将伴生着“风险事件”的结果而宣告牛市的衰落。虽然LME监管部门最近表示暂时不会对铜市高升水进行调查,在经历了住友事件虚假繁荣以后,相信交易所对潜在的操纵风险不可能袖手旁观。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仍需等待良机。

  如果不存在西方集团联手的操纵,隐性库存的释放只是时间和价格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体现“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的阶段,低库存并不意味着价格不会下跌,换言之,高库存并不意味着价格不会上涨。库存释放与囤积往往是一些国际超大型基金借机转换角色打压或者推高以及压低铜价的惯用手法,并潜藏于转势结构之中。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