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把握未来商品市场格局(3)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00:47 国际期货 |
第三部分 新农村建设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 内容概述 商品市场对农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商品市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 新农村建设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作用。 一、商品市场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在介绍新农村建设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作用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商品市场对农业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农业建设与商品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 1、 商品市场对农业的作用 农业和商品市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农业产品本身就是商品,商品市场上的众多品种直接间接都受到农业经济状况的影响。商品市场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因为气候、产量、市场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而带来的风险,因此对于农业,商品市场首先是一个避险场所,然后才是一个投机场所,反过来,对于期货商品市场来说,农业的主体(生产商)和内容(农产品)对应的是期货商品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催生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商品市场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其特有的发现价格功能,代表着现代和未来消费的需求和趋势,因此对农民种植农作物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农民要想获得更好的收益,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进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利用期货价格信息,对符合交割标准的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条件下,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农产品种子培育、技术推广、质量检测体系。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市场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根本上打破了小农式的生产方式。 (2)为订单农业装上“保险”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即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产销合同,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订单农业的具体实施中,因其多以信义为基础,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在市场风险增大和价格剧烈波动时,订单双方均可能会因其利益受损而不愿履约,导致订单履约率非常低,具体来说就是价格高时农民惜售不愿按订单价卖粮给公司,价格低时,签约公司不愿以订单价收购,其最终的 后果是,农民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增收没有得到实现,而粮食企业正常运作也受到影响。而订单农业和期货市场的联姻,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即通过“订单加期货”的模式,通过区域化种植、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运作,与农民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整体品质差、订单履约率低的问题。期货市场为订单农业的顺利实施上了一道“保险”,通过“订单加期货”,解除了企业履约订单存在风险的顾虑,从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减负、政府省心的良好效果,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3)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品种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由于连年丰收,库存增大,销售不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省河南省,其播种面积、总产量、库存量均为全国第一,这几年品质不高的普通麦大量库存积压,国家每年财政巨额补贴,而市场急需的优质小麦短缺,每年需花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价格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种植的积极性。而期货市场具有发现预期价格的作用,而且其交割品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优质优价,这对农民扩大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农民生产的优质粮食品种一部分通过现货形式销售出去,一部分由企业根据期货市场价格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进入期货市场以套期保值形式交易销售,农民获得较多回报,实现优价。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大,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主产区粮食企业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明显增加。 (4)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商品市场为目前不断深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期货商品配合国家有关政策,促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产销关系和完善中央粮食储备体系提供了载体,确保了粮食安全;促进了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减少了粮食行业亏损。通过加强粮食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结合,拓宽粮食购销渠道,促进粮食产销均衡。此外,两个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和作用,可以使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企业通过及时了解两种价格及变化趋势,可以适时地调整生产经营决策。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完善,国家对粮食产销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可以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从而确保粮食安全,降低储备成本,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期货市场对于粮食企业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开辟了一条新的经营渠道。他们凭借其货源、仓储、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利用期货市场提供的权威性预期价格,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套期保值业务具有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作用,只要操作得当,不以投机套利入市,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现货市场价格变动的不利影响,有效地规避了现货市场中的信用、财务和价格风险,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切实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期货市场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货市场的供求矛盾,而调控结果会在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动中反映出来,期货价格是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供求状况的预期,由于期货市场参与面广、信息全面、透明,它形成的价格也就最具有权威性、综合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产品正迅速融入国际定价体系,国际产品定价和我国产品价格呈现出日趋紧密的关系。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乃至成为全球定价中心,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02 年12 月起,路透社在其全球食用小麦出口报价系统中列入了郑州小麦期货价格,标志着郑州小麦期货价格纳入了世界小麦价格体系。对于一直从西方进口小麦的东南亚国家来说,郑州小麦期货价格低于进口小麦到岸价,促使他们进口我国食用小麦,大大增强了我国小麦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近期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这表明,积极稳妥地放开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减缓入世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对此我们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2、商品市场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参与商品市场可以使农产品价格得到更好体现,农民利益也得到更好的保障。与国际商品市场的接轨还可以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然而,在我国,期货市场自身的发展程度较低,如大宗农产品品种少,现货企业参与程度不够高、市场结构不完善(如没有期权交易、没有国外贸易参与)、广大生产经营这对期货市场缺乏了解等原因使其功能的发挥受严重制约。因此,在十一五规划期间,随着政府将期货业定位于“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及制约期货行业发展的瓶颈逐步打破,如棉花、白糖、豆油等农产品的全面推出,农产品期权上市交易等。我国期货市场必须迎头赶上,与其他金融行业共同为农产业提供交易、融资、信息咨询、风险管理等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起期货市场已经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多年的市场开拓和推广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掌握期货这一专业工具,象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东北农产品主产区举办的“千家万户工程”等一批有意义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将为期货市场“领跑”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农民通过期货商品市场来进行套值保利,逃避自然和市场风险。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强对期货商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增加对期货商品市场的投入,使得我国商品市场与时俱进,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从而达到农业和商品市场的双赢,最终也完善了我国市场经济结构,实现 我国经济的长远持续稳定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商品市场的作用 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共有13 个品种,其中除了铜、铝、天然橡胶和燃油之外,其他的如大豆、玉米、小麦、棉花属于农产品,白糖、豆油是农副产品。农产品品种占据着商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因此,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多寡对商品市场价格农业是中国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瓶颈产业,新农村的建设可以相对平衡这个产业系统,从而对中国总体经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其中我国的大豆占全世界产量第四,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第二,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我国是很多原材料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很多原材料需要进口,因此我国农产品的产量不仅可以影响到国内的消费,也可以影响到进口的数量,从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于此同时,国家在利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途径来发展农业,对工业产品也有不少的需求。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是有很大影响的,在这里我们先就新农村建设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作用进行研究阐述。 1、新农村建设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 在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中,如果缺乏产业间比例平衡,就会极大地削弱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总的产出水平。根据“木桶原理”,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不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强的产业,而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弱的产业。当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存在瓶颈产业时,系统的生产能力将受制于这些瓶颈产业的作用发挥。在中国产业结构系统里,存在着瓶颈产业——农业,在中国总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的“新农村”政策的顺利实施,取得的效果越好对中国经济的帮助就越大。在这个产业结构系统内部,新农村的建设将通过协调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商品市场。具体有以下几点: (1)基建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 与城市广泛发生的大拆大建相比,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极度落后,目前,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6 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13%以上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没有通电,而且电压不稳,电费又高于城镇。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达到6.6%,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 多万中小学因为校舍短缺不能入学。 在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生产靠牛、安全靠狗”的落后状态还没有改变。 温家宝总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 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等。这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将发生重大转移,由城市转向了广阔的农村,这使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二是农村的水利设施、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那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材料如水泥、钢铁等,又面临新的机会。 可以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将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也即将到来,这将带动农村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及对原材料(钢铁、水泥、铜、铝等)的需求,从而使得中国经济继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材料的需求的增加。 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2)产能及经济总量增加 荀子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富国必要先富民”,只有国民富裕,才有税收充足、需求旺盛,进而国力强劲。实现中国13 亿人的共同富裕是各政府努力的目标,自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允许少数先富起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了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但只实现包括8 亿农村人口全体13 亿富裕之后,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真正的强盛,而此目标的完成,将大大增加国内经济总量及产能,也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农业市场贡献的重要性依赖于农业自身的相对重要性。农业生产越发展,农民收入越高,会相应刺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曾经以1979-1984 年相关资料测算过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非常清晰地说明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市场逻辑关系。1979-1984 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8%,其中种植业年均递增6.61%,农产品供给增加,带给农民现金收入激增。1978 年全国农村生产队和社员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为580 亿元,到1984 年已达到1501 亿元,年均增长17.2%。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成为国内市场扩张的主要动因。在1978 年到1984 年新增加的1798 亿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约有2/3 来自农民的消费。旺盛的市场需求,又刺激了工业品生产,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88%,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9%。据此测算,1979-1983 年所增加的社会总产值中,由于消费增长的贡献为79%,由于积累增长的贡献为21%。在新的贡献中,农民占64%,在新增的积累中,估计农民新建住房投资就约占56%。综合测算,农民消费和积累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高达62%。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农村发展将带动整体国民经济总量及产能的增长。 (3)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消费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份额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年下降。统计分析显示,1987 年以前农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1993 年后开始发生扭转。农民消费在消费市场中的比例开始低于城市。一方面城乡分化形成的收入断层,致使农村消费不足,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占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人均日消费仅有5元多。另一方面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其实,认真分析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矛盾,所谓需求不足,主要不是生产资料消费不足,而是生活资料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生活资料消费不足导致对生产资料拉动不够,最终形成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产能过剩。 因此,通过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而刺激国民经济的需求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使经济总量增加。 农民消费能力得到释放,需求增加,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新农村建设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作用。 持续稳定增长,减少对国外的依赖,保证经济增长的健康与持续性。 2、新农村建设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作用 (1)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影响商品市场 新农村建设中有一部分建设内容其实根本就是工业建设,这是国家利用工业反哺农业的途径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此基础上,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利、公路、电、网路等等,增加了各种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如钢材、铜、铝、水泥等等。这些原材料正是占据着商品市场的重要地位,促进这些产品的需求,对未来的预期将能使得现今的金属原材料的高价格有更多支撑力量,也是牛市能长期继续的一个有力依据。 (2)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影响商品市场 正如前面提到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素质,激起他们的建设热情,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力量。这就需要软件的建设,如提高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医疗保障的力度等,同时还有各种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增收增产,这些都是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农业人口众多,需求市场很庞大,如果能把这份需求完全刺激出来,从而拉起国家更多有效需求力量,则对国家经济影响将是巨大的,也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期货市场的作用,提高参与积极性。因为期货商品市场能进行套利保值帮助其实现价格风险逃避,实现预期利润。更多农民的参与,可以更大地活跃商品市场,同时也加速我国商品市场一些新产品新上市的进程,如生猪期货、稻谷期货等的上市,为期货市场增加新品种,也能实现更多农业产品的避险功能。 (3)新农村建设通过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增长影响投机者的预期 宏观经济是商品市场的宏观环境,其对商品市场不管是微观主体还是商品价格,都具有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对于商品市场来说,其价格就是投资者通过分析大量数据,研究宏微观经济状况,从而得出的宏观供求关系,并以此来分析未来的价格趋势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很具有代表性,这也是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之一,即发现价格功能。 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状况本身就是一个利好消息,因此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将是十分肯定的。在这样的预期下,投机者对商品市场的预期也会是一致的。事实上,商品市场的特性也决定了预期对市场的重要作用。 其买卖一直是通过对未来的预期实施的,从而判断是否增加投资还是收回投资进行观望。良好的远期预期将会增大现时的参与积极性,反之亦然。 参与程度的积极踊跃程度,是市场是否发展的标准。没有套期保值者,没有投机者,那就形成不了商品市场。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都是重要的参与人员,他们都是通过对市场的预期来进行买卖。因此当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是良好预期的时候,市场的眼光会更多地关注到商品市场上,再加上现在已经存在的商品牛时,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机者的加盟,高位的金属价格会使不少投资者望而生畏,新农村的建设,引起的农产品的增收增量,以及一些“深加工”产品的产量变化,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等等,都是农产品方面的看点,是牛市的未来支撑力量。 总之,新农村建设对中国经济乃至商品市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我们只是在理论上阐述了其影响作用,第四部分我们就用具体数据来阐述新农村建设对商品市场带来的机会。 小结:商品市场对农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大对商品期货市场的宣传及投入,增加农民对商品市场的理解以及参与程度,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内容,也反过来给商品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农村建设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得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通过对农民的教育投入、通过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增长影响投机者的预期来影响商品市场。 第四部分 新农村建设给商品市场提供的机会 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出现深刻变革。 未来商品市场展望——能源属性农产品需求大幅上升、需求将带动基本农产品价格、新政强烈利多金属能源。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国内国际社会资金流动性比较强,如果充分利用好这部分流动资金,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在目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更多的资金流向房地产等固定投资,则大大拉涨了房地产泡沫,股市的恢复则增加了人们投资金融市场的信心,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的商品市场,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关注,增加投入交易量,是将来其能发展得更好的关键。尤其是在各种利好消息的推动下,新农村政策就属于重要的一环,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直接或间接对商品市场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新农村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作用,然后再具体描述其对商品市场的具体机会。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出现深刻变革 2001-2005 年的十五计划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2002 年全国人均GDP 超过1000 美元。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里程碑标志。 图6:中国各地人均GDP
回顾十五计划,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为由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令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扩张,造成钢铁、煤炭发电装机容量大幅上升。而消费力并没有新农村建设与商品市场的机遇得到与之相应的提高。消费对GDP 的贡献由2004 年的46%下降至去年的33.3%(原计划规定的目标为50%以上)。中国的GDP 占世界份额的4%,却消耗了全球40%的煤炭、铁矿石以及水泥。在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同时,回顾历史我们认为,人均GDP 达到1000 以上时,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 解决上述矛盾,正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是中国十一五规划大方向调整政策的一部分。产业结构调整由粗放式,投资拉动型,转向重质不重量,消费拉动型经济。完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由质量低,效益差,改为质量高,效益高。利用低成本扩张模式已成日落西山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次成为中国未来5 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1、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都表明,在起点不公平基础上由规则不公平带来的失衡严重的收入分配格局,会严重约束经济增长的有效空间。 贫富悬殊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造成了处于低位的社会阶层的不公平、触发社会的不稳定甚至降低企业的投资愿望。同时,会使城镇富裕阶层的收入没能及时消费,农村的贫穷阶层也没有能力消费,难以形成全社会的合理消费规模,使消费引导经济持续增长与合理配置资源的潜力得以削弱。 在GDP 上农业产品主产地中国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人均GDP 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的44%,38%及73%,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 点2 比1。十五计划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衰弱,农民贫困的城乡矛盾不平衡状态。 2、新农村政策指引改革新方向 本次新农村政策就是十一五规划中对十五计划偏差的修正措施一部分。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在不远的时间里,达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目前中国在国际收支一直是双顺差,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建设新农村,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来达到。内需扩大以后,出口部分相对减少。从国外进口部分增加,比如一些中间产品,材料、零部件等等。 农村收入水平低,同时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不足,是限制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同时解决收入和消费问题,新农村建设要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也在改善消费环境。 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雇佣的劳动力是当地农村的,投入品中也有很多从农村当地取得,可以增加农村就业的机会。 同时,中国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出现深刻变革。新农村作为新经济政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引改革新方向。 产业转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可以启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进一步加速启动内需市场。 二、现在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尽管石油、铁矿石、铜和其它工业商品的价格两年来大幅上涨,但许多农产品的价格却一直表现低迷。目前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仍在低价徘徊,扣除通胀因素,价格较1980 年低73%。由于能源和金属价格已经大幅上涨,目前农产品与金属能源比价已经达到历史最低。考虑到商品的联动性,农产品价格的跟涨不会很困难。 1、能源属性农产品需求大幅上升 跟踪一个世纪的价格数据,能发现在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三个时期──1910年前后、40 年代和70 年代──农产品价格基本按照同样的模式追随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 上世纪40 年代,以美国生产商价格数据衡量的食品价格平均每年上涨9%。 能源价格的年涨幅略低,约为6%。上世纪70 年代再次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过这次能源价格的涨幅更大,持续时间也比农产品价格要长。 能源价格上涨意味农民需要支付更高成本,购买设备所需的燃料、农作物所需化肥,将农作物运抵市场。这会相应推高农产品价格。部分农产品既可以用作食品,也有能源属性。比如,糖能转化为乙醇,棕榈油能够转化为生物柴油充当燃料。当能源价格飙升时,对这类双重用途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推动其价格上涨。而大豆油也具有相同的属性。 图7:2003年—2005年11月含糖食品产量及同比增幅
现在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已经开始飞涨。比如,食糖价格在过去6 个月中已经上涨了60%。 新农村政策的施行,农村居民收入预期的增加,生活水准的改善将拉动对糖果以及含糖食物的需求。特别是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新农村政策的农产品价格整体表现低迷,与金属能源比价达到历史最低。新政将推动农产品价格平台整体向上。 实行,将长期增加农民收入。二次消费结构升级,支付能力增强。 糖价持续上涨将激励农民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甘蔗与甜菜等产糖作物的生产,但是预计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的空间并不大。 伴随糖价的持续高企,开始直接受到替代品——淀粉糖的挑战,高企的糖价正是淀粉糖催生者。近年国内糖供给缺口一直保持在100 万吨以上。而2005 年中国淀粉糖的生产能力已达420 万吨,而且产能的扩张速度还很快。淀粉糖生产企业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都在大幅提高,而目前淀粉糖的主要生产渠道来源于玉米,2005 年已直接利用玉米等农产品800 万吨以上。 2005 年国内玉米比2004 年持平略减。从数据反映出的情况看出,国内玉米期末库存总量呈现减少趋势,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普通玉米产量将稳步下降。同时由于我国仍将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式,经济发展、粮食流通等方面必须与世界接轨,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提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改善原有农业种植、改善粮食流通环节。 新农村建设的施行对玉米播种面积的调减是大势所趋,玉米价格上扬存在空间。 同时,由于玉米的能源属性,玉米燃料乙醇需求不可小视。2005 年,玉米深加工行业和燃料乙醇对玉米的需求显著增加。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燃料乙醇项目在产区纷纷建设和扩大规模,成为消耗玉米的大户。 图8: 玉米价格与金属价格比照比价
玉米深加工行业和燃料乙醇项目将必然将成为仅次于饲料生产的第二大玉米需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新农村政策的持续实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将改变我国玉米供给格局。另外从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玉米库存数量处于近十年较低水平,而消费量在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在产量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全球玉米可供应量却在不断下降,世界玉米贸易逐渐趋向活跃,在能源价格高企的同时,全球性玉米市场复苏行情逐步明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