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把握未来商品市场格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00:47 国际期货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解析新农村建设,把握未来商品市场格局

  罗杰斯凭什么预测跨度未来十年的大牛市?

  是他环游世界回来后一时的豪言、壮语?我想肯定不是。其实大致想想这轮牛市能持续十年的时间也并非不可能。理由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比如“金砖四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产能瓶颈,资源不可再生性等等。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罗杰斯一定是从某些事件中得到了灵感和启示,所以才有如此坚定的想法。

  那么,对未来的市场怎么看?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在乎行情明天的涨跌”,所以他们注定不会是一个十分 成功的投资者。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罗杰斯,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其掌控全局的投 资方法,从而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论你意识到与否,“十一五”规划尤其是其中的“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未来五年影响商品市场的重要因素。本期特别报告站在历史的高点,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及其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深度解析,期望助你把握未来商品市场整体格局,抢占投资先机。

  通过周密分析论证,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对未来商品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五年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将对铜、钢材等建材提供明显利多支;相关增收措施将带来农产品市场结构的改变,启动农村庞大的消费,甚至改变农村消费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将奠定中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因素”不仅在过去而且将来都将是商品投资人士瞩目的焦点。

  本期特别报告由中国国际期货研究中心策划并撰稿。从2005 年初开始,研究中心开始整合公司研究资源,并明确定位于宏观产业研究。一年多来,我们本着严谨的研究态度,至诚的服务精神,力求帮助投资者掌握市场大局,做到游刃有余,成竹在胸。本报告是为战略投资报告,旨在为广大产业投资者、机构大户、期货投资者提供产业

  第一部分 “建设新农村”的内容及解读

  内容概述

  “十一五”规划确立新发展战略, 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政为改革指出了新思路。

  一、“建设新农村”的内容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今年3 月14 日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得到延续,因为会上表决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其针对目前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难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尤其强调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政策,即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增加农民收入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

  3、改善农村面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形成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

  4、培养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商品市场的机遇设施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村。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6、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好土地承包流转中的仲裁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二、新政措施为改革指出新思路

  从各国发展历史来看,对农村的改造及建设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即使是历史短暂的美国,在进入工业化之前都是要进行农村改革。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作为全世界主要的农业大国之一,中国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因此着力发展中国农业对促进维持世界经济的良好运行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第二、三产业,而作为立国之本的农业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虽然政府一直力图制定并实施各种优惠措施来发展农业,可总也达不到预期。

  这次“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农村”政策,其为改革指出了新思路。

  1、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政府直接投入拉动内需

  “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此内容正是基于希望通过直接转移支付和政府提供物品和劳务来改变低收入阶层的规模分配。

  本轮经济周期已经步入“下降通道”,也意味着宏观调控需要转向。在供过于求、物价下跌的大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有限,效果显著的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前,在钢铁、水泥、焦炭、电解铝等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过剩产业中,如果遭遇过度挤压,势必导致就业和收入下滑,从而影响消费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投入方向,有助于消耗这些产业的过剩能力,以减轻结构调整的压力。与之对应的领域,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卫生、饮水、道路、电网、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

  目前在中国有70 多万行政村,有300 多万自然村,根据国家计委的调查,如果把这些村落数量作为基数计算,要达到“十一五”规划所讲的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等建设都做好,需要4 万亿人民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预计需要15 年的时间,15 年中,平均每年的投入是2700 亿。这将大大拉动包括水泥,钢材,铜,铝等基本金属的消费热潮。

  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雇佣劳动力属于当地农村,投入品中也有新政为改革指出了新思路。

  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政府直接投入拉动内需。

  大量从农村当地取得,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支出也将得到提升。

  2、税制改革改变财富分配方式

  在以往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城市对农村利益的政策性和非政策性转移。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被压低购销价格,造成贸易条件的不平等,使财富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造成财富的二次转移;多次有利于农业的粮食价格上涨,都被城镇工业品价格上涨和增加工资、增加补贴的类似政策抵消。农业税的减免与补贴的加大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将直接导致上述局面的扭转。

  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口号的提出,我们的理解是政府将通过农低、城高的反向工业产品“剪刀差”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消费。这一措施的前提是粮食收购和销售环节必须全面放开,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将来的趋势在于政府将更多的利用国家税收调整,继续减免农业农民负担与更多的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达到财富重新分配的方式。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这一政策并不构成直接利好。负担减少获得补贴增加,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对于粮食价格将构成一定的压力。但是流通环节的建设完备将使基本农产品价格的流动性与波动性加大。

  3、促进劳动力流动,改变规模分配

  “农民进城”,既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也是亿万农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要求,更是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提供空间的需要。单纯依靠农业不可能使农村人口达到人均GDP3000 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只有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城市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变成市民,才能实现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家庭用品、服务业需求的大量增加,这将创造出中国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转变投资消费失衡的增长方式和推动经济升级最需要的市场空间。

  中国至今仍未走出1998 年开始的通货紧缩的阴影。十五规划着眼于城市发展,积极发展投资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虽然拉动了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目前城市创造就业和需求的空间已经不大。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上过度依赖出口,而同时国内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启动,农民在很大意义上并没有能力参与到中国的经济体系循环中。农村劳动力流动性提高,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使其有能力参与到经济体系循环,有效扩大内需,帮助中国经济走出通货膨胀的阴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4、新农村重点突出了农民的改革作用

  这次新农村的提出,强调了农民的改革作用,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从以前简单地对农业财政物质支持上转变到激发农民自身的潜能,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新农村建设上。

  这点体现在上世纪70 年代韩国举行的“新村运动”十分明显,当时韩国的经济状况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如果不解决好农业问题,那对整个国民经济只能是制约因素。开展了“新村运动”之后,效果显著,整体经济运行更趋良好。现税制改革改变财富分配方式。

  促进劳动力流动,改变规模分配。

  新农村重点突出了农民的改革作用。

  在我国就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各基层农村各自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努力建设好硬件及软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发展。

  因此,新农村政策与以往大不同地提倡了全面的改革,尤其是从根本上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屏弃了以前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从微观主体——农民出发,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创造出一条以建设硬件为条件,建设软件为核心的根本之路。在这个新思路的支持下,新农村政策将能实现政策目标,并能推动总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对商品市场起着作用。

  小结: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要的一个内容,其有六点内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

  新农村的提出又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政府直接投入拉动内需、税制改革改变财富分配方式、促进劳动力流动,改变规模分配、重点突出了农民的改革作用等。

  第二部分 建设新农村的经济环境及社会背景

  内容概述

  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将来的强劲和持久。

  相比于前两次改革,“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农村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新农村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内需不足、产业失衡等问题有望在这场变革中得到解决。

  在开放经济下,国家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关乎民生大计的农村政策,离不开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更撇不开国情的限制。在具体探讨新农村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作用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提出这样一个重要决策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背景。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环境

  1978 年中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从此开始承受来自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而世界经济也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种种影响。

  1992 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给复苏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长期以来,美国、欧洲的经济波动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任何经济、政治事件都不再是孤立的,这使得我们要想做到对市场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就必须走出国界、放眼全球。

  因此,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我们同样不能孤立来看,被誉为农村发展“革命”的这场大规模的建设无疑将对世界经济、整个商品市场带来重大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会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地位,甚至发展潜力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1、中国经济——重要的一极

  对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分析和考察:经济绝对量指标,如GDP;经济相对量指标,如GDP 增长率。

  (1)绝对量指标——GDP 份额位居前列

  下图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 市场份额。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占据整个世界的GDP 份额商品市场的机遇维持在25%至35%之间,近代的动荡导致该份额急剧下降,1973 年已经在5%以下,这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占份额开始快速恢复,到2005 年已经达到了13.73%,位居世界第二,美国则自1913 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

  图1: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主要经济体GDP市场份额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把握未来商品市场格局

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主要经济体GDP市场份额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这个数字可能让国人大跌眼镜,欣喜之余大表怀疑。因为按照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我们目前在世界排名第六位。这是由于统计与换算的口径存在差异,我国官方是将GDP(人民币标价)根据美元直接换算的,而这个图表中的数字则是根据各国的货币购买力换算的——这种换算方法在国外官方和经济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不管国人相信与否。

  其实不论用哪个指标衡量,不管是排名第二还是排名第六,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GDP 在世界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相对量指标——GDP 增长率领导全球

  图2:中国1985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把握未来商品市场格局

中国1985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上图是中国1985 年至2005 年的经济增长率走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85 年到90 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速由高达14%逐步回落,91 年左右回落到了最低点3%,92 年之后又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时期,95 年至今经济增速慢慢向合全球经济已经呈现一体化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走出国界、放眼全球,而不能孤立的看待“新农村建设”不论是用绝对GDP指标衡量还是相对GDP指标,中国无疑都是世界经济体中重要的一级。

  理回归,变化也趋于稳定。总的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平均9.5%的增长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修正后的GDP 增速超过了10%,05 年仍然高达9.9%。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增长率是在我国政府严格调控之后实现的。

  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90 年代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平均增长率不过5%,2004年是经济强劲复苏的一年,增长率也只在4.1%,2005 年降低至3.5%;欧洲大陆经济90 年代以来保持低速增长,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勉强达到2%左右的增幅;日本经济在长期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后,2004 年开始有所起色,达到2.7%,2005 年则回落至2.4%。印度、俄罗斯在长期的低水平徘徊后,经济增长强劲,但是7%的增长率已实属不易。

  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且这种趋势有望继续进行下去。

  结合GDP 存量指标与GDP 增长率指标,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还将继续增加,其影响也将与日剧增。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