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泡沫困局: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无退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21:47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李文科 股指期货上市渐行渐近,在某期货公司市场拓展部的王先生也为此日渐繁忙,不仅自己要忙着出入图书馆,参加研讨会,为股指期货的上市而充电,而且作为期货公司员工的他居然还频频成为某些证券公司的座上宾——给证券公司的员工做有关“股指期货方面的培训”。
真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过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金融衍生品在中国的开放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推进。除了股指期货,还有相当多的金融衍生品正在试点中。 尽管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但实现了从无到有就是最大的突破。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认为,在当今市场波动风险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逃避金融衍生品比加入金融衍生品行列更具有危险性。” 显然,刚刚起步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没有退路,但在它的前路上,却横亘着众多障碍,包括法律、市场机制、定价机制等。 “冷场”不足虑 从去年股票市场推出权证产品,到“资产证券化产品”、“利率互换产品”、“债券衍生品”以及“远期外汇合约”等,多种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试点正遍地开花。 排除强大的市场需求,行政力量也是发展这一市场的重要推动力,而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则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银行对利率、汇率、债券衍生品的需求最为迫切,但是试点推出至今,效果并不明显,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流动性不足,交易清淡。”光大银行资金部人士告诉《财经时报》。 比如利率掉期,从2006年2月9日,央行正式启动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当天就完成了一笔50亿元的交易,可直到3月31日,累计交易量也仅为95亿元。 除了流动性不足,定价的疑惑也是金融衍生品试点碰到的一大难题。 因为市场缺乏定价依据,中国建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上市第一天,居然出现了买入和卖出报价之间高达8元的价差。而国内人民币远期市场一直只能作为境外本金交割远期(NDF)市场的影子市场,也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但有关专家指出,创新试点遭遇“冷场”很正常,在这个阶段推出金融衍生品不是为了追求良好的效益,而是培育市场,搭建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必须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发展不能等 尽管衍生品的创新试点正在并将遭遇更多难题,但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在今年4月2日的论坛上指出“中国推出金融衍生品势在必行”。 事实上,很多创新产品的推出,就是因为形势所迫而进行的。比如,资产证券化的出台是为了给银行的“短存长贷”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寻找出路,利率互换产品的推出则是为了解决银行业的利率错配问题。 根据数据,到今年4月为止,在约6万亿的债券市场存量中,固定利率债券就占了4万亿,其中,作为债券投资主体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聚集了其中的66%,这造成很大的利率错配风险。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大功能,在于规避和转移风险。而国内起步较晚的金融业不仅面临改革的压力,还面临2007年要开放金融业的压力,这迫使中国尽快建设一个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这是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后得出的“路线图”,在中国不同的是,行政力量或将是有效地加快这一过程的强大推动力。 时间不可测 但是,实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和成熟没有时间表,上海德锦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洪江源向《财经时报》表示,这一过程将长得“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不仅是因为秉承“拿来主义”的创新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必然产生的水土不服,更因为中国金融衍生品的配套市场还刚刚起步,中国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还处于摸索阶段。 比如,作为金融衍生品定价依据的收益率曲线、联邦基准价格、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外汇市场的发展等,都还没有步入完善的阶段,从而为其他金融产品的衍生品提供依据。 这可能也是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张光平发出“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成为NDF影子市场,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原由。 监管难题则是另一个难题,洪江源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没有国界的,传统的监管方式很难有效。 目前中国的监管方式还没有转向“风险管理型”,因此容易出现“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尤其是目前监管部门的分割,更难形成合力,大大降低了监管效力。 而如何在基础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如何在不完善的两个市场中控制风险,可能是更为严峻的问题。这或许会让很多国内的金融机构,甚至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为之付出代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