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股市走过20年,老股民从当初懵懂地听信股评人士和小道消息跟风炒股,到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选股技巧,股民明显变精了。一些资深股民的专业程度,甚至足以撼动业内人士,引来了一批散户忠实粉丝的追随。投资者素质的普遍提高,还反映在投资意识的提高以及投资渠道的多样化上。他们再也不是单纯的股民,而是在股票之外,把黄金、外汇、期货等一一“玩弄于股掌之中”。【评论】【中国股市20周年专题:向上生长

【股民篇】昔日股民 如今百炼成钢

  • 懵懂股民掀起炒表热潮
  • 在券商人士的印象中,股民的爆发式增长是从炒表热潮开始的。股市刚成立之时,股份制公司的股份成了市场稀缺品,由此引发了投资者狂热“炒表”(指新股发行抽签表)。当时的股民风雨无阻不分昼夜排长龙购买抽签表的场景,成了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两毛钱一张的抽签表一时“洛阳纸贵”,一口气被炒到了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张。这边厢“炒表”的热潮尚未退潮,那边厢又炒起了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不过,在这波炒表炒内部职工股的过程中,有人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尝到了苦果。
  • 原始股早期也曾一票难求
  • 抽签表的热炒尚未退潮,市场又炒起了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博的是企业能够上市。 不过,不是每一个炒股的人都从中赚到了钱,也有人尝到了苦果,买到的股份如果上不了市,甚至有的公司倒闭了,这些抽签表和员工股,都将化为一堆废纸。当时,卢先生先后买到了佛山陶瓷、南海发展、潮州文化等企业的股份,后来,因为这些企业上不了市,买到的股份,也几乎成为废纸一堆。另外一位老股民林先生也遭遇同样经历,不过他也亏在了企业法人股,当时,他认购的三星现代、佛山陶瓷最后也都没能成功上市,甚至至今都不知影踪。
    经过2008年一年的熊市后,该股最低在2008年10月份达到了5.9元的新低。至今,该股还徘徊在10元左右。而余先生当初投入的2万多元,可想而知,已经剩下只有可怜的几千块。
  • 大牛市开启全民炒股热
  • 从1996年开始,便渐渐有了起色,直到2001年6月才由牛转熊。虽然经历了此前的一天一户都开不出来的生活,但从1996年开始,券商便“疲于奔命了”。1997年,股民开户更是达到巅峰,曾经出现了排队数百米等待开户的情景。
  • 多年历练股民业已成精
  • 经过20年的牛熊磨练,谈及这些年来股民的最大变化,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说股民变得更“精”了,所谓“精”,就是炒股没有再轻易听信所谓专家、分析师的推荐,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断。另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更多了,绝不仅限于炒股上。
    在券商人士看来,投资者不但更精于炒股,投资意识也提高了很多。这主要体现在,投资者的投资思路更加开阔了,投资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只局限在股票上面,还同时买卖黄金、外汇、期货等等。

【股评】股评人士大浪淘沙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资讯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民其实还不成熟,大多时候都是“听消息买股”。而少数对股市更为了解的股评家就成为当时股民获得资讯的最佳渠道。正是这段历史,造就了股评界的鼎盛。
  • 股市启航时的他们
  • 20年前,中国股市悄然启航,彼时,魏锦光还是广州一所高校的中文教师,黄鹏、黄智华也在各自领域奋斗着,没有人想过,在数年之后,他们的名字会在广州股市声名赫赫,至今余韵绕梁。
  • 十年风雨冷却庄股梦
  • 市场上曾有这样一则传言,2000年2月,被媒体称为“第一个预言到大行情的庄家”的吕梁新婚大喜之前,对操盘手说:“你能送我一份特别的礼物吗?”第二天,中科创业的收盘价恰好停在72.88元(谐音为“妻儿发发”)。
    直到2003年之后,随着不少庄股要么被人揭露,要么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崩盘,蓝田股份、银广厦、中科创业这些赫赫有名的庄股神话一个个被终结,市场也从 2001年2000多点的历史高峰一路下滑。庄股横行时代终于终结,却也将股评家带入一个尴尬的处境。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当时的熊市中流传着一份职业调查,证券行业被滑稽地排在最不愿意从事的行业第二位,股评家则被人讥笑为最容易成的“家”。
  • 一抹朝阳云散尽
  • 一如许多数十年前的证券营业部已经掩映在红砖白瓦之中再也寻不到曾经的痕迹,在中国股市愈加繁荣之时,这些股评家的身影也已经渐渐远去。从此之后,股市的光荣与梦想、喧嚣与嘈杂,已经与他们相去甚远。
     这些早期股评家,大多数都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批亲身实践者。这些曾经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从对买卖股票跃跃欲试到直接入市,再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研究出一套可以授予他人的理论与方法。

资本市场从业人员 上天入地

  • 【薪资起伏】随股市牛熊上天入地
  • 现任广州证券江南西营业部总经理的杨杰,可以算得上骨灰级的业内人士了。1994年入行以来,他便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历经数次牛熊更替。从业才第二年,杨杰便不幸碰到了1995年到1996年两年的熊市。杨杰回忆说,当时一天整个市场的交易额才几个亿,在2004年单边下跌之时,更低至每天两三百万的交易量,对比现在动辄每天数百亿到上千亿的交易额,便可见当时的惨淡情形。
  • 【大浪淘沙】从混乱走向自律
  • 在大熊市时期,不少鼎盛一时的券商和知名机构也纷纷倒下,如广东证券、德隆系等。股市成立初期,由于证券市场监管不到位,券商客户的资金很容易就被“乾坤大挪移”,直至东窗事发,才惊觉这个大窟窿已经无法弥补。当时广东省内的知名券商广东证券,就是因此而倒闭。
  • 【服务升级】排队填单到足不出户炒股
  • 从老股民麦先生身上,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券商服务升级的过程。股市刚成立之时,麦先生买卖股票都要排队填单,一张单两毛钱,分为卖出单和买入单。当时交易的柜台有两条队,一条是要买入股票的人,一条是要卖出股票的人。因为没有今天的“银证转账”,股民都要持现金到营业部,如果股票交割后不套现,便作为保证金把资金保留在券商那里。

【基民】基情燃烧 十年一梦

  • 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信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2001年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9月12日正式亮相,首次募集目标规模为50亿份基金单位,其中60%面向个人发售,个人认购底限为1万元,最高限额为30万元。尚志民出任该基金的首任基金经理,成为中国开放式基金经理第一人。
  • 基金行业最大的痛 人员十年流失比例90%
  • 套用华夏基金一位员工的经典话语,除了业绩,“神马都是浮云”。那么作为业绩的缔造者,其背后的管理人对于基金的命运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心浮躁,人才流失也成了基金行业最大的痛,招商基金公司负责人曾坦言,每年最怕发年终奖的日子,因为发完年终奖,辞职潮会接踵而至。作为基金这种以人为本的行业,优秀人才的流失可能会导致公司出现灭顶之灾,而且这样的例子也层出不穷。
  • 基金产品不断创新
  • 在基金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基金产品不断创新,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股票基金到指数型基金,再到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以及ETF、LOF、保本基金、QDII基金、分级基金……投资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基金所触及到的人群也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