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息时报:资本市场从业人员 上天入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8日 11:15  信息时报

  股市20年也是券商行业成长、洗牌与蜕变的20年,一批券商在大熊市中被洗牌出局,一批券商则抓住了契机成长壮大。券商的服务在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升级,从最原始的人工报盘,到现在股民利用电脑、手机、股票机等多渠道炒股,从经纪业务,发展到投行业务、财富管理顾问,券商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券商行业自身而言,历经两轮大熊市的洗牌后,行业也从混乱逐步走向自律。

  【服务升级】

  排队填单到足不出户炒股

  从老股民麦先生身上,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券商服务升级的过程。股市刚成立之时,麦先生买卖股票都要排队填单,一张单两毛钱,分为卖出单和买入单。当时交易的柜台有两条队,一条是要买入股票的人,一条是要卖出股票的人。因为没有今天的“银证转账”,股民都要持现金到营业部,如果股票交割后不套现,便作为保证金把资金保留在券商那里。

  1992年就服务于广发银行证券部、现任广发证券黄埔大道营业部的许洪涛告诉记者,1992年证交所刚成立之时,报盘、看行情,都要靠人工操作。股民要进行买卖交易,必须先由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向证交所进行报盘,然后再由证交所的工作人员同样以口头报盘的方式传达。“人工报盘出错率很高,风险很大”。人工报盘的另一个问题是效率低,往往要到第二天才能看到成交结果,次日,营业部工作人员便会把成交的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像公布高考成绩那样。

  当时,看股票行情也很不方便,必须由营业部的人员不断手写更新,发布在营业部黑板上。直到后来,利用卫星点对点技术,才解决了人工报盘和看行情不便的问题。

  广州证券江南大道营业部总经理杨杰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股票只有100多只,全部用代码来标识,营业部的人员,入职的第一件事便是背那100多只股票的数字代码。现在的老股民基本上都能熟记代码,很少用拼音来打出股票,与当时这样的历史渊源有关。

  到了后来,相继出现了电话交易、电脑交易、手机交易、股票机交易等交易方式,场外交易的开始代替场内交易。不过,电话交易刚出现时,开通费用就高达100元。现在,场外客户已经占了9成,互联网下单的比例,也占比达到了八到九成。

  【薪资起伏】

  随股市牛熊上天入地

  券商从业人员在外人眼里炙手可热、光鲜无比,但业内人士则并不这么看。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牛市时的确收入可观,但大熊市时全行业亏损、营业部拍着苍蝇过日子、从业人员被迫转行、知名机构相继倒下的惨淡情形,却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现任广州证券江南西营业部总经理的杨杰,可以算得上骨灰级的业内人士了。1994年入行以来,他便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历经数次牛熊更替。从业才第二年,杨杰便不幸碰到了1995年到1996年两年的熊市。杨杰回忆说,当时一天整个市场的交易额才几个亿,在2004年单边下跌之时,更低至每天两三百万的交易量,对比现在动辄每天数百亿到上千亿的交易额,便可见当时的惨淡情形。

  而在2001年到2005年的第二波大熊市,券商发生了全行业亏损的窘境,只有通过压缩员工工资、紧缩开支等手段来度日。现任广发证券黄埔大道营业部总经理助理的许洪涛告诉记者,当时,不少券商实行了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38政策”,即“一个营业部800平方,8个人,一个人每月800元”,而随着境况的每况愈下,甚至变成了“36政策”。

  在这个时期,券商从业人员有的被迫转行,有的回炉高校继续深造,其他的人便守在营业部“拍苍蝇”,靠着数百元的工资惨淡度日。杨杰属于后者,也就是选择了坚守岗位,不过,由于已经时任广州证券花都营业部的总经理,因此每月的工资还保持在比下有余的3000多元。不过,他说,即便是收入不低,但出门似乎都是“夹着尾巴出去的,出去和朋友吃饭,都不敢说自己是证券业的人。”

  许洪涛对这段漫漫熊市历史也感慨良多。“2001~2005年大熊市的时候可以说整天在拍乌蝇,一天一个户也开不出来”,虽然广发证券并没有实行内业普遍流行的“38政策”,但员工工资水平,也只有1000多元每月。为了节省成本,公司甚至规定,下午3点钟一收市就要关灯。各家券商的营业部也纷纷缩减营业面积,“像对面的国泰君安营业部,面积缩减了整整一半”。

  【大浪淘沙】从混乱走向自律

  在大熊市时期,不少鼎盛一时的券商和知名机构也纷纷倒下,如广东证券、德隆系等。股市成立初期,由于证券市场监管不到位,券商客户的资金很容易就被“乾坤大挪移”,直至东窗事发,才惊觉这个大窟窿已经无法弥补。当时广东省内的知名券商广东证券,就是因此而倒闭。

  广东证券是广东省成立的最早的专业证券公司,从1989年6月成立到1998年11月改制,经过10年的发展,广东证券已经成为一家拥有8亿注册资本金、68亿总资产和10亿净资产的证券公司,在业内的低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就是这样一家具备如此雄厚实力的证券公司,却在2005年11月4日收市之后被勒令关闭。广东证券的倒闭,祸起一名叫国洪起的人。国洪起在香港和内地共有51家公司,其掌控的资产达80亿元以上,而这其中就有从广东证券侵吞、盗用的20亿元。

  2003年10月,人民日报旗下的华闻控股如愿以偿成为了广东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就在其为这次不大顺利的收购终于完成而欢庆之时,例行业务检查暴露的黑洞却让华闻控股感到无比震惊。检查发现,广东证券北京长春桥路证券营业部的客户“泰诚咨询”,利用债券回购的方式,把广东证券的3.05亿元债券卖掉,并套现后全部提走。此后的调查又进一步发现:北京泰怡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2002年4月23日到2004年1月9日,勾结广州西华路营业部经理吴克夫、交易员张泓等人,不断利用电脑交易系统,通过泰怡轩账户盗用其他用户债券,将17.3亿元资金盗走。北京东方泰诚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泰怡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均为国洪起一手操控。

  国洪起案件爆发不久,广东省政府就开始想方设法拯救深陷危机的广东证券,包括补充8000万客户保证金、开始重组进程等,但是,重组之路比想像中要艰难得多。面对一个累计亏损高达28.44亿元的公司,如何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如何处置债权债务问题都相当棘手。当时也有消息称,广发证券曾向广东省证监局领导表态,愿意托管广东证券,但省内有关部门却始终未予首肯。其主要原因在于,省政府一直希望的是“嫡系”证券公司能够出面,而广发证券却并不直接受控于广东省。最终,所有的努力都随着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而付之东流。

  正是有广东证券这样的前车之鉴,才使得券商逐步步入规范化管理,强化自身的行业自律准则。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