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3亿人口之众,是劳动力大国,但从2003年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用工荒”,并持续到了今天,发生的范围逐渐从东部沿海蔓延到了内陆地区,缺工的类型也从技工扩大到了普工。在“用工荒”的背后,是全面换代的农民工、大幅调整的经济格局以及即将面临拐点的劳动力供给。显然,当下中国的确到了亟待全面审视“用工荒”问题的时候了……[评论]
与往年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不同,今年中西部也普现用工紧张,加入到争抢农民工的行列中。在中西部地区,帮企业招工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工指标,四处奔波。与政府和企业的积极相比,农民工仍处于观望和比较状态,招工很难。[详细]
传统用工荒区域珠三角今年继续出现招工难。近年来,缺工倒逼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但转型之后依然缺工,新型产业对普工的需求逐渐降低,对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需求则日益加大。不少人相当困惑:都说“用工荒”是因为产业低端,但如今产业转型了怎么还招不到人?[详细]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过程,但用工荒却是迫在眉睫,为了招到工人赶订单,企业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随着用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简单加薪已经不能让农民工所认同了。为此,很多有经验的企业为了预防“招工难”,提供春节双薪、开门红包,买探亲机票,发放工龄补贴以此来留住老员工,还有的为员工发放餐补,改善居住条件。[详细]
除了物质层面外,企业还采取“感情”留人等办法。为留住和吸引员工,不少企业开始在厂区或周边投资修建、扩建或改建“夫妻房”。[详细]
农民工的短缺还造就了另外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农民工与大学生工资“倒挂”现象。在江苏南京就业市场上部分岗岗位对农民工开出的工资达4000元/月,但还是招不到人。而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都是1500元左右的岗位,“平面设计1500元”“文员1500元”……[详细]
本科学历去应聘一个要求大专学历、月薪仅1000元至1500元的岗位,徐琴信心满满,不料竞争这一岗位的大学生竟有6个;而仅有小学学历的邹建良则慢悠悠地对比着各招工企业,凡月工资在2500元以下、不包吃住的岗位都被他“一票否决”。[详细]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呼唤未曾停止。农民工群体也在思索、犹豫。其中一部分通过培训、自学,重新规划职业道路。十年之间,农民工这个群体对职业前景的规划已颇见分歧,他们不甘再做低端劳动力。[详细]
而且,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少务工者选择留在老家,不离开故土还可以挣不比外面少的工资,也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了农民工的深思,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他们更愿意留在孩子身边。
许多农民工表示,自己初入社会时选择工作都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家乡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见见世面。然而经历过在外打工的生活之后,他们慢慢地都倾向于回到家乡。很多人表示,尽管外面的都市生活繁华,但根本不属于自己,房价那么贵,打工又很难稳定……[详细]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作的诉求已不仅限于赚钱,他们会考虑到福利,渴望被肯定,被认可。此外,很多“80后”开始背负养家糊口的重任,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是他们在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详细]
专家表示,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资已经无法吸引农民工,这是导致“民工荒”最直接的原因。据民工意见综合分析,除薪酬待遇,珠三角地区房价高涨,户籍政策保守,社会保障尚未惠及农民工等现状都是阻碍劳动力资源涌入的因素。[详细]
事实上,“用工荒”背后反映的是劳动力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由此引发的要素配置结构的重大变化。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促使中国逐渐摆脱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劳动力供给由过剩向平衡乃至短缺过渡不可避免,劳动力短缺和成本进一步上升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详细]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过于严格地控制出生率,在短时间内扭转人口过度增长是可行的,但长时间的执行就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它的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非常昂贵。
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灵活、稳健的调整。
当前“用工荒”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劳动力价值变化,引发的一次结构性用工短缺。2009年以来,国内CPI持续上涨,多年来的低工资收入水平已难以保障劳动者的正常生活,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详细]
为了招到工人,企业采取了加薪等一系列办法,这也使得企业用工成本不断飙升。为了减低用功成本,很多企业开始被迫进行产业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详细]
在劳动力供给不再无限的情况下,中国必须谋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积极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在劳动分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储蓄、消费、投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都需要做出深刻变革。[详细]
面对民工荒的现实,仅靠提高工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进行转移升级才能彻底解决,事实上民工荒本身就在倒逼东部沿海地区的广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升级。国家已经出台了产业转移战略,有不少优惠政策,企业转移成本也不是特别高。[详细]
中国过去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历程,其特征是以低级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进行国际代工。这种发展方式只能是阶段性的选择而不能是持续的。以低级要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方式,极易形成以价格竞争为主的低端生产能力过剩格局。[详细]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第一次转型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用工荒”问题的日益突出意味着这一发展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我国“十二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谋划经济转型,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