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省的34个产业转移园区共创造产值1953.6亿元。
广东“腾笼换鸟”:34个转移园区超半项目未落地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腾笼换鸟”)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2008年5月29日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下称《决定》)的文件形式正式提出。
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该战略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但一直饱受争议。战略提出的当年即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倒闭潮”和“民工返乡潮”同时出现。然而汪洋力排众议,表示政府不能去救“落后生产力”,“金融危机办到了政府想办但办不到的事。”
早报记者 李跃群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园区处19日向早报记者提供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省的34个产业转移园区共创造产值1953.6亿元,创造税收108.85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115.35%以及104.99%。
而在此前的2009年,据前往过这些园区的知情人士表示,这些园区当时厂房空空,入驻企业极少。
上述34个产业转移园区,是为广东省2008年开始实施的“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服务的。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也是中国30多年来经济增长奇迹的缩影。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地区体验尤深。广东省提出的“腾笼换鸟”无疑提供了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的实践样本。
园区逾半数项目未落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之路一直是沿着一条特定的路径行进——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优越的政策和低物流成本吸引外资,以“三来一补”的方式一举发展为世界工厂。据《新世纪周刊》的报道,珠三角地区每年大致能够吸引两千万到两千五百万的农民工在此工作。
2008年的5月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决定》中指出在未来5年投入500亿元人民币,调整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均GDP。
《决定》还指出,珠三角各市要“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实行行业准入差别对待政策,提高产业的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积极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中还提到上述转移工作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目标责任考评制度,逐级落实目标管理。”
在促进“双转移”方面,另一举措便是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使转移走的产业能够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产业转移园中安居落户。
广东省经信委工业园区处工作人员称,截至2010年底,包括意向在内,34个产业转移园区已引入2423个项目,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珠三角的企业,累计投资额也达到了5447亿元。
对于目前为何只有1196个项目已经建成,该工作人员表示,“将来肯定是都要建起来的。这说明未来增长的潜力还很大。”
广东新方向:“幸福广东”
“双转移”提出不到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声而倒。
“我们急需要今天,更需要明天。”针对广东企业大规模倒闭的说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2008年11月广东省特区工作会议上直言:“明天的广东需要新生。”
而在此前的湛江调研时,汪洋说道:现在倒闭的是什么企业?有著名的大企业吗?没有!我判断,这些企业总体上讲,都是落后的生产能力,“广东不救落后生产力。”
200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扩大就业须善待中小企业》,指出某些地方在“腾笼换鸟”过程中操之过急。
2009年2月14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称,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但并非是要赶走企业。只是这些低附加值、低端的企业只要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关门停业。广东会尽可能帮助企业应对危机,但市场规律难以避免。
2010年,广东省的经济增速达到了12.8%,回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腾笼换鸟”这一提法也不再如2008年那样常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现在广东省的新方向是“幸福广东”。
“现在不是不怎么提‘腾笼换鸟’,我们还是经常提‘双转移’的。这个战略其实很成功,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到了一定的非议。”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位中层官员向早报记者表示,“现在珠三角地区的GDP已经变‘轻’了。”
“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悄然离开珠三角了。此外,像电镀厂、造纸厂、化工厂、水泥厂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也搬离了。”该官员称。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用电数据的支持。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0》,珠三角地区GDP在2008年、2009年保持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用电增速却只有2.49%与2.03%,远低于此前2003年至2007年的21.27%、16.82%、11.65%、11.82%与12.97%。
“现在荔湾地区最大的一个需要转移的项目就是广钢了。”该官员说,“广钢建立时,荔湾还是郊区,但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张,这里已经不再适合发展这类产业了。它光厂区占地就接近2平方公里,这块地方腾出来后可以做写字楼、房地产,这将为荔湾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据该官员介绍,目前广州西部最大的污染源就是广钢,受其影响,荔湾区近年来发展缓慢,“不少公司来现场看了之后,都不太愿意在此落户。连这里的房产价格是1.5万到1.6万元一平方米,只是东面的一半。”
“腾笼换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现在‘民工荒’越来越厉害,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不大了。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将近30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人才。广州地区现在聚集了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口素质也在逐步提升。现在完全可以发展金融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该官员称。
部分企业“转到”广东省外
部分企业主并没有按照广东省“双转移”的规划——转移到东西两翼以及北部山区。
程丰原是广州嘉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目前也是广州台湾商会的会长。
作为最早来广州投资的台商,程丰原在1989年就在这里建立一家装饰材料厂,是珠三角地区资历最深的台商。程丰原向早报记者表示,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这两年越来越严重了。
程丰原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做窗帘外销已经不太有优势,但内销还会继续发展。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发展一些新能源、服务业。现在我们已经做起来的包括代理台湾啤酒在广东的销售。”
由于饱受“民工荒”的困扰,程丰原决定将新的外销的生产基地往北移,“今年安徽的新厂房盖好之后,我们就会逐渐地移到北边去了。具体位置靠近南京,南京港在长江中下游应该是除上海之外最重要的港口了,物流比较方便。而且选择在安徽办厂,就主要使用当地的劳工。因为安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近些年有不少选择回老家,那么我们在当地招工就最好了。”
之所以没按广东省“双转移”规划,转移到东西两翼以及北部山区,程丰原解释道,“广州对接的转移园区在梅州,我们去过几次,但是对企业不合适。从广州转移过去的台商还是比较少的。比如我们做窗帘材料,外销的话要接近港口,内销的话要接近大城市、大市场,广州有港口,又是大市场,但是梅州离广州开车得起码三个半到四个小时。转移到了梅州之后,内陆物流成本很高,而且根本的工人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还是招不够工人。”
程丰原坦言,企业也是尽量配合政府的,但是转移还是得考虑配套、物流等诸多因素,只有确实合适了才能够转。
广东两翼以及北部山区同样面临“民工荒”。汕头市澄海区是广东省塑料玩具、毛织衫、工艺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不过据澄海区的一位工艺品生产商介绍,近两三年来,他们招工已经越来越来难了。
“以前我们这里的工人主要来自河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但现在常常招不满工厂需要的人手。”该工厂主感叹道,“说是要让珠三角的企业转移到我们这边来,但是我们自己都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那些企业来肯定会遭遇一样的问题。”
据该企业主介绍,澄海地区已经有企业迁往福建、安徽等劳动力输出省份了。“我们两翼地区也在转,转到省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