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0:32 南方日报 | |||||||||
话题缘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重强调了五种能力,其中第一种能力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对我们党来说,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这一能力,我们特约了一组专家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加以阐述,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王正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使经济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落实“以人为本”特别要关注困难群体 “以人为本”表明了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尽最大限度地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现象。如果从阶层的角度来考虑,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属于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还没有富裕起来,甚至可能生活还比较贫困,如城镇下岗工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等。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而且更要关注暂时还没有富裕起来的群体。应该说,关注困难的群体比关注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更为艰巨和迫切。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体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关注。 关注困难群体也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困难群体的社会待遇问题,如贫困孩子的上学等问题,需要政府及时有力的帮助。 坚持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的实质是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地区经济差距有所拉大的现象。城乡差距有所扩大的实质是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有所下降和停滞,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还没有完成两个转变: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的差距,构成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哪里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哪里有全国的现代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是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问题是目前的地区经济差异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地区经济差距主要表现为迅速发展的现代产业带与传统农业的差距,如东部沿海地区是迅速崛起的现代产业带,中西部地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使用手工工具生产,牛耕地,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农民连温饱都不能维持。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系列报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