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远、华润、万科的关系:
若经经贸部批准,华远集团持有的华远房地产18%的股权将转让给华润集团,那么,华润集团将拥有华远房地产90%以上的股权。一年以后,华远集团将收回华远房地产品牌。
目前,华润集团持有深万科15.08%的股权,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9月5日,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宣布辞去董事长一职,并把华远集团拥有的华远房地产18%的股权卖给华润集团、收回华远房地产品牌,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是中国地产行业的一个重大变动,也是资本市场中的一种重大变动。实际上,这一重大变动讲述的不仅是地产市场层面和资本市场层面的新的游戏故事,而且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无论是地产行业还是其他的行业,在目前资源整合的大趋势中,强强之间如何联手?
两个甚至三个强势的地产企业在资本、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除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如何融合、不同的品牌如何更大化地被利用之外,可能更深层次地带来这样的问题:在企业重大决策中,是资本的经营者指挥企业资本的运行,还是资本的拥有者指挥经营者来运营企业的资本?
在华远和华润之间引出的“资本到底该如何说话”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而未能找出最佳答案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如何分离而没有结果的课题争论。
在地产行业都在讨论如何打造“地产航母”,如何吸引更多资本,如何把资源扩大、品牌扩大、实力扩大的时候,一直在北京地产市场占据龙头地位、甚至在今年上半年销售业绩成为全国第一位的时候,华远房地产的董事长任志强却选择了舍弃“航母”,摇起“小舢板”的决定。而这些都是发生在去年8月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并决定继续增持万科的股份、把华远和万科进行整合、打造华润系地产航母的一年之后。这不得不让人对华远、华润和万科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到底这三个地产老大在玩什么游戏?是整合过程中的什么事情让任志强舍掉成为中国地产航母的打造者之一的身份,甚至是舍掉华远赖以发展起来的境外融资渠道和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境外合作方,放弃了用20年时间打造的、总资产已达80个亿的地产知名企业,而是选择了第二次创业?
在任志强提出辞职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出了华远和华润之间从合作走到分手的一些内幕。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资本的作用和力量,创造和利用资本是新一代企业经营者成熟的标志”
记者:华远和华润自1994年以来的合作,不但使华远房地产公司成功地塑造成北京乃至全国的知名地产企业,而且也使华润获得了境外融资,以及今天在中国地产市场的占有,并使华润打造华润系地产航母成为可能。在长达7年的合作中,华润作为资本的投资者、华远作为资本的经营者,在公司决策方面双方产生过重大分歧吗?
任志强:在一个共同的事业中很难分辨所谓是非对错,尽管双方对问题的看法有分歧,但任何决策都有当时的特定背景条件,不能简单地事后评判。
记者:任何矛盾都有其导火索,华润和华远引发分歧最初是因为什么?
任志强:华远和华润之间第一次产生重大分歧是关于凤凰城这个项目。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终止了华远房地产公司经股东大会批准的扩股方案,打乱了公司的经营计划,双方开始对资本的作用和追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作为资本拥有者的大股东第一次与经营班子产生重大分歧,在对凤凰城项目的决策上动用了资本力量的否决权。
记者:资本的否决权使凤凰城这个项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任志强:为应对金融危机,为保证充足的现金流,为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华润集团一方面决定1998年3月上市公司扩股的1.4亿美金不再投入华远房地产公司,保留作为兑付可换股债券的保证资金,另一方面,在董事会上提出终止华远房地产已投入的8000万元人民币的凤凰城整体80万平方米的项目投资,提出“在金融危机未来无法预测时,缩小和终止投资是最佳的选择。宁愿造成现有损失,也要防止加大投资后的更大损失”的意见。
经过管理班子的再三努力才将投资意见修改为:现在只做凤凰城的一期已投入资金的部分,保留今后发展的余地,但不再执行原已签署的承建整个项目的协议。
记者:在地产行业亦或在IT行业,资本的力量和经营者的决策一直是个无法协调的矛盾。据我了解,华远集团也作为投资者在除了房地产之外的其他行业投资了一些项目,那么,您一方面作为资本的投资者,一方面作为资本的经营者,您怎么解决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任何行业、任何投资行为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矛盾呢?
任志强:华远集团投资了一些金融项目,比如招商银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而且成为北京市商业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作为资本的投资者,我们只管投资而不管经营,把最专业的事交给最有能力和最专业的管理班子去做,我们只是跟着走。他们创造了很好的经营效益,我们则获得比自己经营更高的利润回报,资本在其中是否控股并不重要,但当资本拥有者与经营管理班子产生分歧——资本拥有者认为某项决策的安全性更高,经营者认为某项决策能为资本带来最佳回报这种双方不同的认识时,资本拥有者有着最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而无论其决策的是非对错。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资本的作用和力量,创造和利用资本是新一代企业经营者成熟的标志。但是,在企业做重大决策时,是资本的经营者指挥企业资本的运行,还是资本的拥有者指挥经营者来运营企业资本,这个讨论还在继续,这是个全世界的话题。
记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的时候,资本的拥有者做出决定,经过市场的检验后,不一定是正确的,而资本的经营者对市场的把握可能反而是正确的?于是双方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
任志强:对,此后,双方发生过多次类似的争论,尽管重大决策是董事会共同决定的,但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一定会是总经理的责任。北京拆迁货币化的政策变化、三角债中应收款的增加及应付金融危机的紧缩,使华远房地产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使项目递延,造成1999年华远房地产公司第一次出现账面亏损。面对更多的资本投资者,公司变更了总经理,投资人希望通过加强管理、改善市场经营、产品向个人消费转化等手段重新树立企业形象。1999年底我辞去了总经理一职。
“让华远和万科共享在北京地产市场项目的优先权,对华远房地产的中方股东是不公平的”
任志强:1999年,香港华润集团进行内部业务的重组,在重组中,华润集团将原由华润集团下属的华润创业控股的“华润北京置地”(控有华远房地产70%的股权,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股权在未经华远集团公司和华远房地产公司等其他中方股东同意的情况下,转由华润集团公司持有。按照国内的法律和华润北京置地出具的承诺函,这是一种违约行为。按香港的惯例理解,这不是一种实质性的转让。双方再次对资本的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
记者:但是这也仅仅是华远和华润之间出现了矛盾,双方对资本的认识再次产生更大的不同,如果没有后来万科的介入,华远会产生“分家”的想法吗?
任志强:当“华润北京置地”持有深万科的B股时,当华润集团收购万科A股时,华远集团公司已不能再沉默了。鉴于华润集团公司承诺的变化,华远集团正式提出撤回“不在华远房地产公司之外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承诺,筹划建立新的地产公司。华远开始为“分家”做准备。
记者:为什么华远不能“容忍”万科的介入?
任志强:在万科向华润集团定向增发B股的公告中,华润集团做出了两项针对华远房地产公司的限制性承诺:一是华远房地产公司不得在北京以外发展房地产业务,二是华远或万科在北京新增住宅项目双方都有合作的优先权。
记者:这两项承诺对华远房地产在北京开发房地产有什么限制?
任志强:在北京的地产业中,华远房地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归功于华润的大力支持,还包含着和华润合资之前的华远房地产公司股东和几代华远人的艰辛与血汗。而万科的理念、文化及市场规模都没有成为北京地产市场的主流,尤其是华远在北京市取得的项目和土地储备优势,恰恰是万科在北京无法直接获得行政划拨和最佳位置、最低成本土地的劣势。虽然华润可以通过董事会的控制来避免出现影响中小股东权益的问题,但是,华远和万科共享项目优先权的承诺显然对华远房地产的中方股东而言是不公平的。
“华远和华润之间有着无法分辨对错的观念上的差别和由于资本背景不同而对资本追求的不同理解”
记者:资本的游戏规则从来都是追求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任何资本都会在不断的投资中,通过重组、组合以实现其资本收益最大化和资本管理最优化,因为控股股东和其雄厚的资本有实现资本组合的权利。在华润对华远和万科进行整合过程之中,华远和华润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任志强:华润收购华远房地产之后再次收购万科,并一直在探索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将这两个中国地产企业中的知名公司组合成中国最大的“地产航母”,特别是当华远房地产公司业绩下降,而万科的业绩上升的时候,华润更有理由将自己在中国地产公司中的投资有效地组合以提高资本的回报率。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出发,我并不认为华润的做法有任何错误,尽管在操作程序上出现过相互沟通不够的纰漏。这里不是什么对与错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华润追求资本最大利益时,华远集团也在追求资本的最大效益。而双方最大的不同是华远和华润对“华远房地产”这个品牌的认识。华远集团更关心的是“华远”整体品牌效应。华润集团设想了一系列华远与万科的重组方案,虽然没有成功,但不可否认,这种宣传作用在社会上造成了许多对华远品牌的不良影响。
记者: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当资源或者资本整合的几方都是强势的企业时,如何在联手中保持各方的优势呢?
任志强:当两个企业都能在市场上发挥各自优势而获得成功时,这只是企业风格的差别而并不是是非对错的差别。华润作为投资人而言只求回报,可以忽略各种企业文化的差异。而华远不同,我们认为如果过去我们的实践证明了华远这种企业文化的成功,我们就会坚持我们的风格。
实际上,华远和华润之间有着无法分辨对错的观念上的差别和由于资本背景不同而对资本追求的不同理解,于是,我们选择了分手,华远房地产公司的业绩是双方共同创造的,分手后仍将共有,我们之间不存在谁是谁非。
文/本报记者徐曼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